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在商品丰富、被内地人称为“购物天堂”的广州市场上,有一种商品十分紧俏,不说不知道,那竟然是房屋!你相信吗? 并无刻意去领导新潮流却因天时地利人和而总是在浑然不觉中领导了新潮流的广州人,这回又来了个鳌头独占——记者从广州市房地产管理局获悉,去年,广州市建成商品住宅近180万平方米,超过了全市建成住宅面积的一半,其中个人购买商品房几乎占一半,这个住宅商品化的势头在全国可说是领了风骚。毋庸置疑,相对于内地来说,广州人有钱,广州人也讲求实际,他们对“安居乐业”有深切的理解,不“安居”又如何“乐业”?所以,有了钱的广州人  相似文献   

2.
电波结缘     
不时接到一些不经意打错的电话,有长有短,有庄有谐,平添一种乐趣一种烦恼。若遇到涵养丰富的人,声音细细的,说话文绉绉的:“请问你是××单位吗?”你说不是,他仍慢吞吞地说。“烦你找一下×××”。你说打错了,他忙说“对不起”,再打,仍串到这里来。不管你温和或恼怒,他都会不安地说对不起.  相似文献   

3.
时髦的古董     
数月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恢复使用“同志”这一称呼,马上被嗅觉“超人”的香港电视台当作一条新闻予以报道。促使香港电视从业人员敏感起来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近10年来,内地“同志”已逐步为从海外“引进”的“先生、小姐”们代替。“的士”“波士”“卡士”“贴士”们在广州满街走,这很大程度上是香港电视节目影响的结果。今日的广东,你只要打开电视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当地电视台引进的香港电视剧。一些年青的广州人首先从广播电视中发现,香港粤语和广州粤语竟是如此不同——广州人说:“在今年第×号台风影响下……”,香港人则说:“台风黛蒂今晚在本港登陆”……从香港电视中学几个词汇,早已成为“时髦”的一种标志。不过,假如你一味以为香港粤语够洋气,那就错了。其实,香港人不但热衷于引进“洋话”,一旦“老土”起来也毫不含糊。  相似文献   

4.
阳春三月,明媚的广州城内,出现了一股旋风。一天上午,××宾馆一个不大的会议室内,密密麻麻挤了一群人,把八张小矮桌团团围住,连珠炮般地向桌子后头的人发问。墙上的横幅上写着——“××赴澳留学咨询处。”每人的咨询费是15元,附带送一份“咨询材料”相似的场面,曾先后出现在各家“中心”的办事处门前。风球在升级到澳洲留学,一时间成了广州人的热门话题。人据说,目前各类“咨询中心”在广州有近10家,收费亦五花八门,有的不办咨询,只卖资料,每份4元;或负责办学籍,在香港交赞,每人交2万港币,如不获大使馆签证,退回1.5万港元;有的在国内交2万港币,如大使馆不签证则退回1.7万港币;也有的“中心”是由科研单位所办,不以牟利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5.
广州,你怎么了? 经过“六·四”,经过经济环境的整顿治理,国内外的人们对10年来得风气之先的广州,自然有种种看法,有个说不出的问号。专家们依据各项指标数据,自有专家的分析;百姓们凭着切身的生活感受,也有百姓自己的判断。李瑞环同志曾指出:“要把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那么,广州的老百姓对广州情况的看法是怎样呢?他们传出的第一信号说明了什么? 1990年5月,广州社情民意中心进行的第二次定期社会心理追踪抽样调查,获得了这一信号。也许可以用两个字作为广州人  相似文献   

6.
Polis?,读音“波里斯”,意为“城邦”。何以言怪?读者诸君在广州街头进入消费行为的时候,不妨注意注意那些个诱人掏腰包的名字……有一回鞭炮声震得笔者耳朵生疼,只见一块红木匾上的红绸徐徐滑落,“××海鲜城”五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在一片喧闹声中,笔者采访了此“城”的老板H君。“为什么叫××海鲜城,而不叫馆、楼、店?”“潮流兴。我接手搞之前就叫店,但蚀得很惨。现在什么都兴叫城,你看,”他指了指沿路的店铺继续说,“这叫精品电器城,那叫家私城。他们的生意确实不错。不怕命不正,最怕起错名。做人如是,做生意也同样道理。”  相似文献   

7.
试看如今的报纸副刊,其栏目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某文友初时屡投不中,遂再仔细浏览家中藏报,得出“怪味”发现——稿子不怪,编辑不爱!在下且向读者作者诸君罗列一番,信不信由你。一曰怪编。某人写“好想有个外遇”,说是想“外遇”想到神魂颠倒之际,某日果然机缘巧合,在车上邂逅一名穿白色连衣裙绝色佳丽,坐于身旁令他心猿意马,蓄意暗示挑逗之下两情相悦。分手后打电话××××××××去约会佳人,岂料对方答:“此是殡仪馆!”哗,构思奇巧,全国开花,文抄公们一抄又中。二曰怪情。以蒲翁之聊斋为蓝本,专写男女私情,把妓女描绘得冰清玉洁似  相似文献   

8.
弹性人物     
有人说:现在是“经理满街走”。此话未免有点夸张。不过,在广州这样商业发达的城市里,如果出席一次社交活动,拿回来三五张标着“经理”衔头的名片,倒也不足为奇。经理,一时成了“新潮人物”的重要组成部份。如果你同一班新潮人物同桌进餐,那就瞧吧,酒至三巡,菜上五味,他们的位置和身份就开始变动了。你身边的经理也许挪到邻桌去,同人家捉对儿洽谈起来,谈的竟是出版一本书的业务;你对面的学者坐到这边来,谈的却是生意与实业,兜里掏出的名片却又是另一种了,赫然竟是:××实业公司经理。商业发达,产生了身兼数职的人,富有“弹性”的人。也来一部“拿破仑法典”? 说到管理,人们就想到“奖罚”;提起利益,就  相似文献   

9.
饱暖思美乐     
曾经有人把这个地方的人叫做“南蛮”,也有人说这个地方的人“只顾嘴巴,不顾面子”,甚至有人在称呼这个地方的人时,总要在前面。冠之以鄙视的“小”字——俱往矣!南国的热土广州正以其日新月异的变化令国人瞩目。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饱暖思美乐”,这句话套在广州人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普普通通的广州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过得快快乐乐,从他们那满足的笑容中,你能感受  相似文献   

10.
(可以说,他是一夜出名。尽管很多人还记不清他的名字,只记得与一个“大人物”的名字很相象,但如果说起“广州人精神”的设计者,大家应该有印象。对,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的干部,李齐念。他籍贯不是广州,来广州不过是第3个年头,甚至不会讲广州话。但他热爱这座南国大都市,也理解这里的市民。“稻穗鲜花献人民”,广州人接受了这个非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提出的“精神”。) 能谈谈你这个“稻穗鲜花献人民”的构思过程吗? 那是去年春天的事了。各界人士参与“广州人精神”的设计,我天天留意报纸,总觉得欠缺点什么  相似文献   

11.
“168××××”,拿起电话,按下这个号码,你就会听到一个温柔的声音在对你说:“您好,欢迎您收听……”服务电话,悄悄沟通了四面八方。广州出现“咸湿”电话? 1993年1月的一天,广州一位记者从朋友口中获知一个传闻:广州出现一个“咸湿”(色情)电话,只要你打通一个电话,便可以听到一些有关“性”的内容。记者不信,可朋友言之凿凿,甚至连电话号码也附上了。于是,记者拨通了那个电话。细听之下,原来所谓的“咸湿”电话,不过是一些性教育的内容。例如“怎样  相似文献   

12.
喝在广州。信不信由你。如果你是个地道的广州人,想一想自己所喝过的形形色色的“水”,也许会认同这一说法。“汤水”,这是最家常的用语,有家庭就必有汤水。单身男女稍有身体不适,医生会说是因少喝了汤水。以至到广州的外地人听了老半天也不解其妙。饭前一碗汤,饭后一盅茶。三天两头就要煲一次糖水或凉茶,谓之清热去湿。平时的汽水、啤酒、可乐、酸奶等等数不胜数的饮料就不要去算了。反正广州人除了食,就是喝,也许是食得多,必然也喝得多。你见过广州人买饮料整箱整箱地买没有?不到一周,整箱饮料就会被消灭光的。会做汤是贤妻良母的标志。为了让丈夫和子女不因缺“汤水”而患病,得天天变换汤料,什么清补凉汤、菜干汤、霸王花汤、冬瓜薏米  相似文献   

13.
用外省人的眼光看广州人,似乎带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感。最令他们吃惊的是“口杂”。说广州人除了家中四条腿的台椅,举凡天上飞的、地下爬的,诸如蛇虫鼠蚁等类,统统都成其美食,言下之意是有点儿“蛮”了。确实,有的广州人对吃的探索,真是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你听说过吃炸蜈蚣、煎白蚁吗?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就曾美美地吃过一顿白蚁。他是白蚁防治所的技术员,平时灭蚁中,发现那些  相似文献   

14.
黄校长的脚步显得有些沉重,三个佩戴“盾牌”的公安干警紧紧地跟在校长的后边。校长领着他们直奔补习班大教室而去。老师用手牵了牵汗水湿透的衬衫来到门口,黄校长对着老师耳语了几句,老师回到了讲台:“陈×同学,外边有人找你”。来到教室门口,陈×还没有回过神,一副银亮的手铐“卡”的一声戴在了手腕上,他一下失去了往日的潇洒,发亮的长发遮去了半边脸。校长和老师目送着他的背影远去,教室里一片哗然,窗口伸出了许多张娃娃脸。  相似文献   

15.
留学?是的!过几天我就要去美国留学了。幸运?也许是吧!我的留学机会可是偶然捡来的。按北方人的话是:“天上掉下馅饼来”,按广州人的话说是:“行运行到脚趾公”。你问这机会是怎么捡来的?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我有个大学的同学在我要去读的这家美国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系主任是个发展经济学教授。上课时他把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归结为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总供给的恶性循环,一个是总需求的恶性循环,而这两个恶性循环的中心环节是居民收入低,(见下图)  相似文献   

16.
借脑袋发财     
佛山人有“野心”,他们的目标是赶上广州,称雄南国。佛山人有魄力,“六五”期间他们的工农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21.81%的速度递增。1986年,佛山工业总产值112.4亿元,首次跨入全国年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30个城市之列。佛山人的成功,赢得了一片喝采声,也引起了近邻广州人的侧目。广州人在总结和借鉴佛山的成功经验时,竟然发现,佛山人——  相似文献   

17.
前卫字典     
即:现代生意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营运中巴在马路上绕了几十个圈子。售票员还是原来那句话;“××(地名)即走! 即走!”商店里写着:“BP机,×××元,即买即用。”据闻有个家伙买了个BP机。对这个“即”字有点怀疑,居然自己呼自己:“带20个人、30把刀……”果然即呼即灵(?)来  相似文献   

18.
“吃晚饭啦!”这四口之家又在交流信息了。往常当听众的小弟,今天成了主角。他激动地叙述着中午的遭遇。小弟在一间重点中学读初三。学校正开展向朱伯儒学习的活动。这天中午他放学回家路上,看到一位满脸愁容的老大爷,坐在路边发呆。小弟主动上前了解。原来老大爷是到部队探望儿子路过广州,丢了钱和地址,没法回家了。学习朱伯儒,这不正是行动的时候吗?小弟掏出准备买书的钱,请老大爷一起到小食店,一人吃了一碗斋粉,然后就送大爷到铁路局去。他想,那里的叔叔阿姨一定会想办法让老大爷坐上火车回家的。谁知道,在铁路局门口就被挡住了。值班的老头只说,这是民政部门的事,就再也不理他们了。没办法,小弟又问了好几个人,才把大爷送到×××厅。一位阿姨先是表扬小弟做得对,然后说,这些事得找××局,这里不管。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三年,美国波士顿南城出版社的编辑与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发生了如下的一段对话——编辑:“你认为你自己本质上是作家?社会批评家?还是未来学家?”托夫勒:“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说我是‘作家’、‘社会批评家’或‘未来学家’的这种概念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谈的。也可以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丈夫,自豪的父亲,一个身长六尺的男子汉,一个飞行员,儿子,兄弟,电影观众,纳税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美国人。我的哪个方面适用于你的提问呢?这个问题又是在哪个具体时间里提出的呢?”编辑:“你是如此变幻莫测的吗?”  相似文献   

20.
你在街上吐了口痰,他(她)满脸威严地颤巍巍地向你走来……你度蜜月刚回家,他(她)悄悄地把一份计划生育的宣传资料从门缝里塞进来……你午睡正酣,他(她)庄严地敲响了门,收联防费……他们,居民委员会的街道工作者们。是毁?是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被人骂作“街八”。其意广州人大概都懂,文字解释却不太雅,作罢。也难怪, 他们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会得罪一些人。比如计划生育,那件事本来见不得人,羞于启齿,可是她们偏要反复上门宣传动员,寻根问底地盘问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器具……。一会儿说在阳台养鸡肮脏,一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