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品独创性问题是版权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而作品独创性的程度问题更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异常繁复的问题。作品独创性的程度体现了作者创作作品的投入多少、作品质量及社会贡献大小。建立科学合理的作品独创性程度评价体系,对于鼓励创作、繁荣文化等版权法追求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实现版权法作为法律本身所应该承载的公平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2.
《商标法》中"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条款的立法目的并非要解决"权利冲突",而是以保护他人其他合法在先权利为出发点,规制有违诚实信用原则的不当商标注册行为。在适用本条款对在先著作权进行保护时,应回归到"著作权保护"本身去确定证明标准,不应对"独创性"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在法律适用中应体现维护诚实信用原则、遏制恶意抢注的立法精神,合理分配双方当事人之间有关作品著作权权属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3.
卡通角色是否为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一直存在争议。日本、美国都通过判例的形式肯定了卡通角色的版权性,对卡通形象的复制、抄袭构成版权侵权。作为版权法保护的作品要具有独创性,而独创性的判断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即要体现作者的个性,又要付出一定的劳动,还要有成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是版权法的基本原则。它确定了版权法的保护范围,只保护作品的表达,不保护作品的思想。自从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被提出以来,如何适用这一原则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难题。但是纯粹的理论说明抽象难以适用,所以要针对不同的作品类型适用特定的区分方法,并形成判例,指导以后的判决。  相似文献   

5.
胡骋 《中国律师》2011,(4):45-48
通过解析有关电视节目模板侵权的国外典型判例,从而界定其版权法地位,理清其侵权认定方法,得出通过将电视节目模板认定为一种新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形式较容易获得版权法保护.同时采用侵权认定规则中“两步法”和“三段论”结合的方法,更适用于我国当下行业发展现状及知识产权过渡期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6.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内容具有可版权性。就激励创作而言,被激励的对象并非生成式AI本身,而是使用生成式AI创作的人,生成式AI起到的依然是创作工具的作用,依可版权性将生成式AI内容置于版权法体系框架下进行保护符合最便宜保护形式的需要,同时能够为确定生成式AI内容版权侵权的责任主体提供依据。在生成式AI作品认定上,区别于传统作品的认定,应依独创性和实质性贡献来综合判断生成式AI内容是否为著作权法调整的作品。在生成式AI作品版权归属规则上,确定生成式AI作品的版权归属于真正创作该作品的人,即生成式AI的使用者,但允许通过约定的形式,借鉴合作作品权益分享规则,形成生成式AI开发者和使用者共有作品版权的权益归属规则。  相似文献   

7.
朱阁 《知识产权》2024,(1):24-35
秉持著作权法只保护“自然人的创作”的观点,人工智能大模型无法成为著作权法上的作者。基于既有的作品构成要件规则、创作方式转型背景和美术作品“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等维度进行判断,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的“AI文生图”属于美术作品,其著作权归属于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人。“AI文生图”著作权案的司法裁判充分考量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双方所在群体的利益、立法者的价值选择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梁志文 《法学》2014,(6):32-41
版权法以文字作品为模型,导致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和保护范围存在界定困难。摄影作品独创性的判定常常从照片(表达)出发,以拍摄过程中的创作性选择为替代标准,但拍摄技术本身并不构成独创性,而是体现为运用拍摄技术所实现的照片效果。精确再现被拍摄对象的照片应具有独创性,但被拍摄对象为平面艺术作品的除外。版权不保护摄影作品的被拍摄对象,因为它是不受版权保护的事实。主题创作型、再现型和抓拍型照片的独创性各不相同,其保护范围也应有所区分。依此,我国《著作权法》有必要对摄影作品予以重新定义,但没有必要移植非独创性照片的双层保护制度。此外,我国法院还有必要提高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根据版权法的一般原理.版权之客体或谓版权法的保护对象是作品.而作品的实质是思想的表达形式.而非思想本身.这就是著名的思想表达两分原则.然而,是否任何作品或任何表达形式都受版权法保护,或都具有可版权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品要具备可版权性,还必须具备一定之要件,此要件之核心便是原创性.  相似文献   

10.
李菊丹 《知识产权》2010,20(2):23-30
表演者权是各国著作权法/版权法所保护的一项重要权利,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通过邻接权的方式加以保护,而英美法系国家将表演者的表演直接作为"作品"赋以版权保护,出现这样差别的关键是两大法系对作品独创性标准的不同理解.在对表演者权的保护作一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独创性标准对表演者权保护模式的影响,以及表演者权国际保护的新发展,并探讨中国表演者权保护的完善,建议在第三次修订<著作权法>时为表演者增加"因广播和向公众传播获得报酬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作品标题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实务中因作品标题发生争议的案件时有发生 ,作品标题的权利是否受到侵害 ,是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 ,如何去保护作品标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认定尚存在颇多争议。对作品标题的“独创性”应当有一个全新的诠释 :作品标题只要与整部作品联系在一起 ,都是具有独创性的。这种诠释可以避免传统观点中的诸多缺陷。以此为基点 ,对作品标题的法律保护也因侵犯标题行为之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著作权案件的审理思路著作权案件中,一般应遵循的审理思路是:首先,确定权利,即确定原告是否有权就涉案作品主张权利。在该步骤中实际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原告要求保护的权利是什么,二是原告要求保护的涉案作品是否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或制品,三是原告是否有权主张权利。确定原告主体是否适格是案件审理的基础,是法院审理案件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确定原告主体是否适格,侵权的认定及责任的承担都  相似文献   

13.
1、日本版权法对软件范围的规定 日本现行《版权法》于1970年5月6日颁布,1971年1月1日生效,并于1978年、1985年进行了修订。日本还于1975年4月21日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在1977年10月21日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日本原《版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只是一切具有有独创性的文学、戏剧、音乐和艺术作品,以及日本根据某一国际条约必须保护的作品,并没单独列出计算机软件。  相似文献   

14.
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按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来分担,这是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一般原则。但是,如果当事人一方或双方违章超载或违章载乘,以致损失扩大,扩大的损失由谁承担?可否简单的按公安交警部门认定的交通事故责任来分担?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下简称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下简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  相似文献   

15.
一、合同的定性及案由的确定合同定性在技术合同案件审理中十分重要,它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内容、违约与否的认定以及相应的法律适用有直接的影响,决定了案件审理的方向,有时还决定了案件的管辖与业务分工等问题。目前,在技术合同定性及案由确定方面存在着定性笼统、宽泛,不够清晰、具体,对合同内容未作具体分析,直接按合同名称来确定合同性质和案由  相似文献   

16.
违约问题是当前经济纠纷案件的处理当中相当复杂和比较棘手的问题。而正确认定当事人的违约行为,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则是处理有效合同纠纷案件的核心问题。特别是依据什么原则来确定违约责任,更是亟待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正本清源、消弭混乱的大问题。所谓过错责任原则,就是违反经济合同所规定的义务,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只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违约责任。《经济合同法》第三十二、三十三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过错造成违约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违约责任;因双方的过错造成违约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与教学辅导材料相关的著作权案件中,汇编作品的保护范围与侵权认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此类案件中,应区分作为汇编作品的教材本身、作为单独作品的教材局部内容或教材结构,这不仅对侵权认定具有基础指示作用,而且这两类作品的保护范围也不同。就汇编作品受保护的独创性表达而言,区分汇编的方法与被汇编的内容没有实质意义,这种表达要么是针对特定内容的具体选择和/或编排方法,要么是抽象选择和/或编排方法应用于特定内容的具体结果。与此相对应,侵犯汇编作品的行为只能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使用行为,而且必须是对汇编结果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误区之一:当事人双方对同一争诉事实相对立的举证,原审裁判中如果不能排除一方的对立证据,即认为法院审理认定事实不清。 在民事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双方对各自权利的不同主张,形成了争诉的事实。一般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当事人双方围绕各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知识产权在飞速发展变化,大有形成广阔的信息产权的趋势。其中作品的适用范围,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拓宽到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多媒体作品等更大的范围。这些数字作品与传统版权法的调整对象有很大不同,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数字作品的独创性标准"小硬币标准"。  相似文献   

20.
论民事诉讼证据裁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民事诉讼遵行证据裁判原则,即当事人和法院应当运用经过证据调查后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来证明和认定案件事实.在证据裁判原则下,争讼案件的实体事实应当采用"严格证明",而非讼案件的实体事实和程序事实采用"自由证明"即可.不过,真实性已经得到确定或者不存在合理争议的事实、经验法则、交易习惯等,通常不适用证据裁判原则.法院违背证据裁判原则的,构成上诉或再审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