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女性主题是多丽丝·莱辛作品中众多主题之一。随着莱辛本人的成熟和发展,对于女性主题的阐释也日渐深入。综观莱辛作品,可以看到女性"献祭"自我和在集体社会中得以"重生"的成人仪式原型。因此,莱辛作品不愧为女性经验的史诗。  相似文献   

2.
邓琳娜 《求索》2010,(7):211-213
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了,但她们面临的困惑与无奈也更趋向复杂。于是,现代女性在新的困境中对自我追求的执著和对生命的细腻体验也成为现代作家创作的主题。这在莱辛的女性主义小说中便得到了突出反映。本文通过对比莱辛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小说,对照莱辛创作早、中、后期三部重要女性题材小说《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的发展性阅读,考察20世纪英国现代女性对自我身份、自由和爱的追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莱辛对女性经验的把握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感悟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其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也为现代人追求自我,改善社会提供了一条积极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张琪  马秀鹏 《求索》2014,(2):133-137
莱辛在《什卡斯塔》等太空小说中,描写了太空女性的生存状态。老人星宗主国妇女与什卡斯塔被殖民女性都是他者;但有差异。前者是“属下”,是帝国父权制的他者,是帝国优秀男性的对立面;无名无姓,缺席历史,哑言无声。后者是“属下的属下”,既是帝国殖民文化的他者,也是本族男权社会的他者,无影无声,被历史遗漏。莱辛在《什卡斯塔》等作品中展示了太空女性他者被压抑的话语权,揭示了20世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经验。  相似文献   

4.
张媛  张维柱 《求索》2013,(9):171-173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最为活跃的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以特色鲜明的小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她提出了“妇女主义”的理论。关注文学创作中的黑人女性话语,其作品反映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主题.描述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及对黑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诸多不利影响。她希图通过黑人妇女寻找真实自我,自救、自强的次坷经历来重构黑人群体的民族意识,争取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在创作实践中,艾丽斯·沃克坚持“妇女主义”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艾丽斯·沃克揭示了黑人妇女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双重压迫.探索了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建立起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艰难历程。本文从“妇女主义”思想理论出发.描述并归纳了沃克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最后分析指出其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丽丝.莱辛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家,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莱辛的这一系列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通过女性思维和女性经历,完整地将女性支离破碎的生活情感呈现出来,让读者感触到女性的处境和地位,进而深刻地思考女性社会人生的一些问题,其中的《金色笔记》更是体现了这种女性的独特视角。关于对莱辛本人以及作品的文学评价,不管评论者认为莱辛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抑或反女权主义者,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不管是对女性社会政治生活的写书,还是对女性个人自由意识的描述,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都是建构女性主体性的文学典范,堪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6.
赵永平 《求索》2012,(2):214-216
作为全球读者欢迎的美国小说《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其作品中含有十分浓郁的女性意识。女主人公斯佳丽对于男权社会之反叛、女性在男权社会当中之作用,均为女性意识的重要体现。这一浓厚的女性意识直接赋予了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文章从斯佳丽形象中的女性独立意识、女性自私意识、女性悲剧意识等三个角度,对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赵彬彬 《前沿》2013,(16):138-139
多丽丝莱辛作为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小说不但极具代表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来看。其一生创作的小说数量高达50多部,每一部小说都蕴含了一个时代的特点。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作品往往带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和对当下时代的深入思考。在多年的小说创作中,多丽丝莱辛养成了深入事情表面看本质的习惯,在其小说描写中往往能看到其对英国文化及英国政策的反思。从提高小说创作质量,增加对多丽丝莱辛小说了解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对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司文会 《求索》2011,(2):220-221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的经典作品,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部作品中的空间问题研究不足,空间问题对于人物塑造及女性成长主题刻画等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从后现代空间理论着手来分析珍妮的成长历程,剖析空间置换在成长主题刻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小说空间关系所折射出的性别、种族等政治关系等,都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龙云 《求索》2012,(9):194-196
《金色笔记》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被评论界认为是战后英国独具风格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由于它的面世时值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兴起,因而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也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女性的"精神崩溃"。《金色笔记》大多以莱辛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写成,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而又敏锐的视角,审视和诠释了现代文明社会中女性的生活处境和精神危机,从社会、政治、婚姻、情感、精神等诸多角度入手,用伸入女性内心深处的触角,入木三分地探索、分析和书写女性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从"困惑"到"妄为"再到"无为"的成长过程,为现代女性走出危机、战胜自我,找出了一条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中,徐坤以超越父权制中心化价值体系压抑的书写策略,来实现作为主人公的徐小红艰难的自我指认和建构作为叙述者的徐小红"本真"的女性声音.小说中恣情凸显的女性主义姿态不仅仅具有女性独有的性别意识、生命体验和叙事欲望,更富有一种"性政治"的理论自觉与女性自审意识、自省意识所带来的反思的力量,这就使得徐坤在对"文革"进行书写时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现代女性参政意识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女性参政不仅是衡量女性解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所谓女性参政意识,是指妇女对待政治活动的思想倾向和基本态度,包括对待政治事务的关心程度,对自我政治成长与发展的明确目标,对步入政界、登上政坛的愿望和抱负,对男女两性在从政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评价等。妇女的参政意识,作为评论妇女政治觉悟进步的观念形态,对妇女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我国政府一向重视妇女参政,始终将推动妇女参政作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宪法和法律对妇女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2.
王东明 《理论月刊》2005,(8):127-128,132
"十七年"女性小说包涵"女性与战争"、"女性与家庭社会"女性与母性"、"女性与爱情"四个主题,在各主题范围内可以看到女性意识或潜或隐的存在,以及女性作家对自我的执着追寻.  相似文献   

13.
倪晓霞 《创造》2019,(5):24-27
当述及政治时,我们倾向于用中立的眼光对其研究,社会性别问题不存在于其中。但事实上,政治是受到社会性别高度影响的领域。政治与性别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妇女参与政治上。妇女参与政治主要指妇女参与国家决策和政策执行,参与的主体既包括杰出妇女,也包括普通妇女。长期以来,由于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的存在,妇女始终是政治的“缺席者”。但是,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二次女性运动之后超出社会学领域向其他各学科发展以及妇女参政意识的提高,女性也在政治领域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变迁对妇女的社会地位产生很大影响,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妇女得以进入之前许多社会对其关闭的角色与社会领域,由此缩小了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在社会构建中的距离;另一方面,全球化对当代"归属政治"产生影响,最终在许多地方形成多种新保守主义和族群文化,从根本上扩大了男性与女性构建的差别,以及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中的总体权力关系.新的女权主义"横向政治"将突破以往"归属政治"对妇女身份的界定.把全球化时代的妇女重新团结起来.  相似文献   

15.
2008年8月20日,第四届环日本海(东海)地区女性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妇女在参与中的进步与发展"。论坛由吉林省妇女联合会、吉林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和东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参加会议的国外来宾有日本鸟取县代表团、韩国江源道代表团、蒙古中央省代表团、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州代表团,中方代表有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吉林省妇联代表团、长春市妇联代表团、东北师范大学代表团、吉林大学代表团等,参会人数达二百余人。论坛通过主题发言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对妇女参与社会进步与发展和性别平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与交流,形成了一些共识,并提出了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莱辛与两性和谐的新女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众多作品,用其敏锐准确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实验派技巧,来解析小说中的女性的成长和醒悟,以及最终"自由";通过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自由女性"在混乱社会中经历精神的迷惘、彷惶,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把寻求两性的和谐共处作为妇女运动的终极目标,诠释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女权主义的新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到灯塔去》和莱辛《野草在歌唱》两部小说,彻底抛开现实主义的窠臼转而记录心灵印迹是伍尔夫小说得以通达"真实"的基本途径,而莱辛的小说则是通过描述现实生活中被心灵/灵魂支配的人的行动来达到艺术的"真实"。在此比较中,莱辛作品的价值和伍尔夫小说理念在艺术哲学上的二元对立亦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8.
推动妇女参政的一个潜在假设是,更多的女性参与能推动社会治理的性别平等,能够加快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本文对此基本认识进行论证,认为推动女性进入权力结构仅是第一步,实质政治代表性的获得才是关键。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女性代表能"代表"女性大众吗?结论认为女性精英不一定会代表女性大众,因为政治意愿提倡的机制和在权力层中的影响力严重影响着政治精英的行为逻辑,而政治意愿提倡机制和权力层中的影响力都是当前中国进行制度创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谋求就业机会时往往处于不利的境地,因为雇佣方往往担忧女性由于家庭事物而影响到工作。我们也许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雇佣方在对女性应聘者进行面试时往往会更关注:结婚了吗?在孩子吗?住处离工作地点远不远?等等这样一些问题。但是,雇佣方却不会将上述问题作为重点向男性应聘者提出来。因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想当然的假设:妇女理应扮演双重角色,即工作者和家务劳动的承担者;而男性却是全职工作。在这样一种普遍社会认同下,造成了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即妇女由于承担了家务劳动而降低了秘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郭运恒 《理论月刊》2006,4(6):126-128
鲁迅和余华作为他们各自时代的先锋作家,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文化承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因而他们对人生的终点--死亡也就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这样在小说创作中他们对人物"死亡"主题的表现也就不同.本文试图对两位作家小说中的"死亡"主题作一对比分析,从而探讨他们对"死亡"意义的不同开掘和思考,进而启发人们关注"死亡",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