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张贵峰 《江淮法治》2011,(17):48-49
不久前,同样是针对车道上的乞讨施舍现象,河北省石家庄市交管部门在该市繁华路段竖起交通警示牌——“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严禁向乞讨人员施舍钱物”。相比石家庄市。珠海市的做法显然更进了一步。不仅将该禁令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而且制定了明确的惩罚措施。  相似文献   

2.
许一君 《法制与社会》2013,(22):189-190,199
北京地区流浪乞讨现象十分引人注目,这次调查发现64.8的受访者认为经常遇到流浪乞讨人员。海淀区居民对于流浪乞讨现象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绝大多数人有过施舍的行为,而且金额适中。对于不同类别的流浪乞讨人员,海淀区居民显现出不同的施舍意愿,对残疾乞讨者施舍意愿最高,对健全且有劳动能力的乞讨者施舍意愿最低。影响海淀区居民对流浪乞讨人员施舍行为的因素有特定情境作用、施舍意愿、性别、宗教信仰、年龄、收入。而最终和施舍水平无关的个人特征因素是出生地(城镇/农村)和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王静 《江淮法治》2012,(14):27-27
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乞丐是民众在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乞讨是种生存方式.但乞讨不能作为致富手段。无可否认,乞讨人员有部分人是身患疾病家庭贫困无职业技能的人。但与乞讨相联系的除了贫穷、疾病、脏乱,还有不劳而获和失踪儿童。  相似文献   

4.
听闻长沙市政府最近发布的一则有关于治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告诫广大市民不要随意向沿街乞讨者施舍财物.该通知发布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市民纷纷表示该通知公然挑战了友好互助的民间道德,而应当加以修改.  相似文献   

5.
当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庞大.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是对社会治安和公民和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不论是公安机关还是政府其他部门都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流浪乞讨问题的途径,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对北京居民的问卷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北京公众对城市流浪乞讨行为的认知、态度、行动反应及其对救助管理的立法意见。研究发现,在当地公众的经验世界中,不同类型流浪乞讨行为存在的范围不同,大多数人认为流浪乞讨行为具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政府应该进行管制,主张分类处理不同性质的流浪乞讨者并采取个别化的措施。在管制职业乞讨行为上,大多数人主张政府号召市民慎重施舍,立法规定流浪乞讨者家庭和当地政府的责任。同时,大多数人对设立禁讨区和在特定时期采取强制救助措施表示赞同。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社会》2007,(10):80-80,F0003
“不要直接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舍钱物。”前不久,北京市海淀救助站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发放《致全体市民公开信》。  相似文献   

8.
楚淮君 《政府法制》2010,(10):52-53
乞丐可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普及最广的一个“职业”之一了,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乞丐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何救助和管理城市流浪汉,减少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国家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方面尽显爱心。同时对于那些“职业乞丐”,特别是裹胁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用流浪乞讨方式牟利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9.
栾超 《法制与社会》2013,(25):76-77
城市的和谐发展要求对城市乞讨进行有效管理,在维护乞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该要求其承担其相应的义务遵守相应的法律规范。解决乞讨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全面发展,然而当下我们更需要面对的是救助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秩序的有效维护以及公民同情心理的不可欺骗。由此,加强对乞讨者的管理,杜绝欺诈乞讨、职业乞讨理应成为这一问题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民政部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于200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办法》共18条,包括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原则、救助站设立和管理、为求助人员提供的救助内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行为,以及违反者责任追究等,标志着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细则》共24条,明确了《办法》规定的救助对象。同时还对救助方式、救助内容、救…  相似文献   

11.
刘婷婷 《江淮法治》2013,(20):14-17
从2003年8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出台的《救助管理办法》,不觉间已是一个十岁少年。或许.对于一个国家,抑或人类的历史长河而言,十年时光的确有点短,就如白驹过隙。但就这部行政法规而言,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不凡岁月。  相似文献   

12.
乞讨虽是成年公民的自由,但任何人均无义务向乞讨人施舍。承认成年公民乞讨自由与适度限制乞讨,应当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应有之意。政府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实施主动救助、强制救助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应当视为未成年人的自愿接受。政府有权适度限制乞讨行为。其一,应当区分行乞的主体;其二,应当区分行乞的地点;其三,应当区分善意乞讨与恶意乞讨;其四,应当区分谋生性乞讨与经营性乞讨。应当按照“最大利益原则”保护儿童权利。政府是保护儿童权利的第一责任人,我国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严密化,保护儿童权利必须打通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  相似文献   

13.
引言由孙志刚事件、《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各地禁止乞讨规范出台所引发的关于乞讨权、乃至生存权的探讨曾经是媒体和学术界的一个共同热点。但近年来,这一话题不仅渐渐淡出媒体的视线,而且,也逐渐远离学者们的关注。〔1〕然而,如何对乞讨者以及乞  相似文献   

14.
漫步于繁华都市,总有一些蓬头垢面、衣衫槛褛的乞丐在游荡。只要有城市的繁华,就必然有乞丐的登场。为了头上那片共同的蓝天,国家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至今已有半年多时间,但据各城市救助站的不完全统计,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不足全部求助者的10%,而街头的乞讨群落却在日渐壮大,且真伪难辨——  相似文献   

15.
禁讨区与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关注禁讨的讨论已有些时候了,最近看了大连市府制定规章“首设城市禁讨区”、禁止在许多公共场合乞讨的报道,①不免想谈点看法。乞讨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估计当今任何社会都难以消除。君不见,世界上富强如美国者,其最大的“窗口”城市纽约的各种公共场所,也无不点缀着乞讨方式各异的乞讨者。不过,在那里我见到的乞讨者都是文明礼貌的,对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决无妨碍。同样,在那里,人们通常只会听到如何更好地解决无家可归等社会问题的讨论,听不到有人指责乞讨影响城市市容谋划予以禁止之类说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少数人因这样那样…  相似文献   

16.
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8个字之间的转换,折射出一种人性和理性的光芒.可以说,这是我国新一届政府实事求是、尊重人民意愿、与时俱进的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流浪、乞讨现象的存在,是社会、流浪求乞者以及施舍者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法律对此进行规制时,须客观正视诸方面因素,追寻因果链条,设定规范,调整策略。在兼顾秩序和自由的价值的同时,亦可以尝试以新的方式——沟通和说服——来引导、重构流浪乞讨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乞讨权到底是不是一种人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乞讨的自由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良好秩序,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另一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即不可以把乞讨者的乞讨自由定义为一种权利,而是通过更加完善合理的社会救济体系来保证乞讨人员的生活,从而也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相似文献   

20.
宁嘉璧 《检察风云》2005,(18):62-63
自2003年8月1日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以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否减少?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该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施行两周年之际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新百广场至北国商城繁华商业区进行调查,发现仍有不少流浪乞讨人员在沿街乞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不仅检验着一个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而且也检验着当地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