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价值的本质、创立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即生活的尺度.人类生活区分为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公共价值即公共生活的尺度.公共价值是人们在交往中创立的,人们因为交往而整合、建构成交往共同体,交往共同体在面对共同的客体世界即公共物品的过程中创立起共同生活的尺度--公共价值.实现公共价值离不开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必须以民主和法治的方式加以运用,才能确保公共价值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是一种“现代性”的建构力量,是现代文明生成的基础动因,它全方位地对人们“形而上”的意义世界和“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世界不断进行着消解和重塑,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生存样态。它使人们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生活在一种新的动态的理性化社会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之中,在与传统社会发生继承性关联的同时,市场经济又型构出与过去迥然不同的私人生活空间(私域)和公共生活空间(公域),促成了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价值的当代生成,这种张扬公共理性、维护公共秩序和彰显公共利益的公共价值,成为当代集体主义的基本维度之一。  相似文献   

3.
周俊 《学理论》2010,(23):177-178
雅典阿果拉是公共生活的中心。从最初的公共墓地发展到集政治、经济、宗教、文娱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从中可见阿果拉在雅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早在19世纪末,考古学家开始对阿果拉进行挖掘,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之后,一些学者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阿果拉进行解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又开始关注阿果拉的“公共空间”。阿果拉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雅典民主文化。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学发展是在理论本身不断地反思批判和不断超越中走向成熟。在对时下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反思批判中,美国学者丹哈特①的“新公共服务”渐成体系并且论证了其对新公共管理超越的地方。新公共服务将理论视角聚焦到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而不再是“掌舵”的公共行政人员。公民具有相当的公共理性这既是新公共服务潜涵的理论吁求,也是公共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而公共理性是基于最基本的公共生活事实和公共文化背景。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服务的发展变迁中蕴含着公共哲学话语转换之意涵亦即公共哲学将从传统形而上高度向公共生活的经验层面转换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定剑 《团结》2009,(4):32-35
所谓参与(Participation),就是让人们有能力去影响和参加到那些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和行为中去:而对公共机构来说.参与就是所有民众的意见得到倾听和考虑.并最终在公开和透明的方式中达成决议。公众参与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民主制度.应当是指公共权力在作出立法、制定公共政策、决定公共事务或进行公共治理时.由公共权力机构通过开放的途径从公众和利害相关的个人或组织获取信息,听取意见,并通过反馈互动对公共决策和治理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活作为一个大的合作体,是人们共同生存的领域。相互交往和彼此需要是人们实现这种合作生存的首要前提,没有人能够孤立隔绝于社会生活之外;其次,实验证明,合作产生并成功的条件是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的重复交往;最后,合作成功的基础是合作的公平性。合作作为公民间及公民与政府间的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方式,它要求不仅在公民间实现成本与利益的均摊,而且也要求政府在提供公共益品的时候,必须提供真正有益的公共服务,以避免公民在合作过程中搭便车或被迫进入合作。唯此,才能实现公民间的公平合作。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社会公共生活空间逐步扩大并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往活动之前提的社会信任,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公共生活对社会信任系统的依赖性明显突出.构建现代系统信任,需要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学术界对“公共空间”以及社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自然村落社区为分析单位,并通过对川北山区自然村落H村的田野调查,考察了村落社区存在的多元公共空间与乡村民众的公共生活,以及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的转型对村落社区公共生活变迁的影响,最后提出重构村落公共空间以促进村落社区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尹晨辉  李慧勤 《学理论》2011,(12):23-24
发展公共文明是继承和弘扬奥运先进文化成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强公共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在公共生活领域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倡导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公民道德和公共精神,建立市民公共行为规范体系发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明建设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发展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形成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实体性公共空间、社团、大众传媒和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11.
杨佩 《理论探讨》2022,(2):59-65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与重叠共识思想是对于其正义理论的完善,其目的在于利用理性引导人们走向公共的善。现代社会对于理性的反叛使得人们陷入多元的、碎片化的价值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中。在罗尔斯看来,虽然个体差异性加深了社会分歧的程度,但还是可以用公共理性搭建社会基本政治结构,从而维护社会的统一性和稳定性。社会需要人们建立共识来克服多元文化之间交流障碍,罗尔斯以公共理性为基点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共识生成机制,但是公共理性的限制分离了正义与道德,个体的正义也不能从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念中寻求支撑。作为道德基础的重叠共识则表现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个体的行为还是要遵循自身具体的多元价值观念,这导致了政治结构的合理化掩盖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环境的美化和治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六朝时期建康的城市美化重点体现在相应的树木绿化工作以及园林建设方面,给人们带来较好的美感享受;对公共环境的建设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任凤琴 《学理论》2014,(2):48-49
随着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与健康。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挑战,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危机背后的社会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语境下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以期引起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关注。珍爱生命,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是提高公共健康问题的前提和保障;国家和政府要通过立法或政策等方式担负起社会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三维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多维性.我国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是三维的,将效率、公平确立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将公共幸福确立为我国公共政策的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社区公共意识的培育及路径选择——以上海某社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厚金 《理论探索》2007,(1):131-133
社区公共意识是社会群体及个人对“社区”这一与人们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事物在心理上的自觉感受与认同。目前,社区在公共意识培育方面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内容缺乏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人员的素质结构不合理、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培育社区公共意识必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适应新型社区建设需要的社区公共意识;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分担政府的事务性工作,完善其在社区建设中的各项功能;加强社区内各类组织的利益整合,培育新型企事业单位的社区公共意识;强化社区共同体意识,形成适应新型社区发展的个体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人们生活物质基础不断增强,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亦稳步增加。但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公共文化供给体系逐渐呈现出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需求。为打破供给局限,政府开始采取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以提高服务水平,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引进社会资本和创新先进理念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将其应用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能够有效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由于相关法律、监管机制不健全及模式本身缺点等问题,该模式的应用面临一定阻碍。本文尝试从制度、监管、项目运行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提出PPP模式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高质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网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虚拟社区打破了地域性对人们交流沟通的限制,成为生活中的又一社区形态。BBS网络论坛作为国内最主要的虚拟社区形式,在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事件在天涯社区的传播为例,探讨突发公共事件在虚拟社区中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公共精神是人们基于公共交往表现出来的关心公共利益、参与公共生活,以公共善为旨归的精神标识与行为方式。考察人的存在样态历经"人与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自由全面发展"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道德人""经济人""和谐人"是人的存在样态变迁中的事实表征。与此相应,公共精神呈现虚无与遮蔽、出场与异化、理性与自觉的生成图谱。  相似文献   

19.
关注价值规范是评价政府公共治理效能的必要构成,从公共治理的学科归属和多元共治的社会现实两个维度可以正当地归纳出共生发展、三效合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有为、竞争合作、妥协协商、主权唯一、幸福自足等评价政府公共治理效能的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20.
自然法、自然状态理论在近代以前颇受欢迎.其理论基点在于某种正义的应然,无论是自我保全还是追求幸福生活,都是理性谋划的结果,是符合正义的。在近代,罗尔斯设计了一个无知之幕,也就是公共之善,通过对人类整体生活的关切.或者说是对个体未来不幸的可预知的恐惧.社会中的个体关注代际与来来的幸福,至少可以避免不幸。基于此,给予不幸者利益分配上的照顾,这种照顾与其说是对同类不幸的悲悯,更像是慈善的储蓄。这些理论都是理性与平等精神支撑的以单一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人际利益关系为基础的考量人类幸福源泉的学说,这种逻辑不仅在抽象的政治学理论中绽放光芒,而且具有相当的普世性。可在这种原初状态下设计情形来研究行政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