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意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感情、民族认同感相比,更为理性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系统和多层次的思想发展过程,有抽象和具体之分。民族意识因民族关系等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我国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的主流是自强自尊求发展。  相似文献   

2.
云莉 《前沿》2012,(3):170-173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民族间的摩擦渐多,少数民族意识渐强。少数民族意识的发展超过合理限度会引发各种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来流,如何有效引导民族意识,使民族意识有效统一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为此,应加强理论教育,使各民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与国家统一昌盛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的显著特征,它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提出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强势文化、体制变革、意识形态的斗争等必然影响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识。对此,我们要发展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民族凝聚力,确立主导价值观;要强化民族意识,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多民族国家的角度,提出民族发展意识的概念,并认为,民族发展意识是民族意识在特定空间的特定表现形式,付我国各民族来讲,民族意识就是民族发展意识。本文对民族发展意识的概念、作用以及与其相关的几个问题,如民族认同感、民族感情以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民族意识的兴起是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的普遍现象.它在展现民族个性和民族聚合力的同时,也提出了多民族国家国内治理的中心议题:如何保持民族文化归属感与共享的国家政治认同感的和谐共生关系?针对这一问题,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基于学理层面的回答均显露了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民族意识的产生大多与民族群体的利益诉求相关,多民族国家应通过规范的制度设计,建立公正的利益调适机制,保障各民族群体,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体合理权益的实现,以造就国家认同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6.
浅谈民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据此说来,“民族意识”就是“意识到了”的民族存在,是民族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民族特点的综合反映。不是由于人们具有民族意识,才属于某一民族共同体,而是由于人们属于一定的民族共同体,才产生民族意识。 一、民族意识的概念及本质 所谓“民族意识”,是人们对自己民族属性的觉悟,它包含着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以及现实行为和特性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自尊心,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了民族之后的产物,是民族社会的群体意识,只要民族存在,就有民族意识,它是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的。民族意识也和一般意识一样有一个由朦胧到觉醒,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最初作为一定族体的人们只是对故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朴素感情,随着族际交往的发生和发展,民族意识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一个民族除了上述那些朴素的感情以外,还表现出对自己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等有代表性特征的热爱和理论上的强调以及对本民族的存亡和发展的道德业务和责任感的复杂感清。 民族意识的本质是民族整体生存意识,这里我们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7.
团结统一、自觉认同的民族意识曾是维护国家民族独立、统一的巨大力量.在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它仍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意识的弘扬是缓解两岸关系的切入点,也是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持久动力.民族意识又必须以中华文化为载体来实现其催化作用.高扬团结统一、自觉认同的民族意识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缩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民族意识弱化;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展,民族意识增强.无论怎样的发展趋势,都将影响到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纳麒 《思想战线》2000,26(1):95-101
云南回族突出的抗争历史现象是由其强烈的抗争意识所驱动的.强烈抗争意识的形成同回族坎坷的历史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既有主位的原因,也有客位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封建统治条件下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制度根源,然而,历史所造成并遗留下的民族隔阂乃至民族歧视的现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彻底消除,历史形成的各民族特殊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认知习惯等文化心理因素仍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各民族间的交往关系.因此,回族的抗争历史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表现出来.分析其中原因,正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大学生民族意识如何走向?有学者提到应以公民意识代替民族意识,也有学者提到应加强正确的民族观教育和理性的民族意识引导。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青年民族意识如何,以及他们如何处置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关系,对于民族平等团结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