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色"说     
人长一双眼睛,是看人瞧事的.这"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个黑葡萄"的咱国人的眼睛很会看"眼色"行事.小孩子家为讨得大人喜欢,总是看大人"眼色"行事,大人们总是夸:"我家这孩子真讨人喜欢,能看大人的眼色行事".  相似文献   

2.
"眼色"说     
人长一双眼睛,是看人瞧事的。这"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个黑葡萄"的咱国人的眼睛很会看"眼色"行事。小孩子家为讨得大人喜欢,总是看大人"眼  相似文献   

3.
一位领导干部上任伊始即对部属坦言:以后我不会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希望大家也不要看我的眼色行事。此语一出,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眼色,需心领而毋须言传,可意会而无法语达。  相似文献   

4.
不要说假话     
不要说假话董其升要讲真话而不说假话,这本来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常理。但由于时下社会风气有些不正,有时假话比真话反而吃香。有的人私心杂念严重,有这样那样的个人目的,看领导眼色行事;少数领导喜欢报喜不报忧,实际上不仅不反对而且纵容说假话,致使说假话歪风不仅时...  相似文献   

5.
眼者,视觉器官也。这是《辞海》的解释,有点文雅,不那么通俗易懂。“人为啥长眼睛?”恐伯三岁小孩都能回答:“看东西。”“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这就不是小孩子能够回答问题了。长两只眼睛,看人看事看物时,才能不偏不斜,端端正正。作家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就更深了一层,把眼睛同人的心理、灵魂、思想联在了一起。也就是说,眼睛不光是用于看东西,还有着审视、探视、监视的功能,即评判是非、辨别善恶、衡量美丑的功能。凡五官健全的人,都有两只眼睛。除去睡眠时间,每时每刻都在看人看事看物。然而,同样的人,同样的事…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母亲让算命先生为我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将来是个当官的料。”算命先生纯属“瞎说”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被作为当官的“料”培养,结果没能当成“官”;80年代初,我考入国家干部行列,但还是企业里的副职。可是,别人的“官”越当越大,我却是“官”越当越小,从副科级“升”到正股级,别人在仕途上“前进”我却在“倒退”。为我“鸣不平”的人都说我最大的“缺点”是不会看领导的“眼色”行事。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除了有级别上的高低、权势上的大小之分外,其实还有文化品位上的雅俗之别。中央党校的李书磊教授在《宦读》一文中说:“不管做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俗吏之“俗”,除了“眼光短浅、不学无术”外,还表现为官场上的种种低级趣味和庸俗作风。如惟“一把手”马首是瞻就是在俗吏中普遍流行的一种庸俗习气。谁授予我权力,我就听谁的话,长而久之,甚至和“一把手”形成了人身依附关系(所谓“搞政治就是跟人”是也),几乎一切都出于本能地看“一把手”的眼色行事,根本谈不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统一。再如套话、空…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视领导注意为准则,干工作看领导眼色行事,一切都以领导的好恶来决定,即便是对群众呼声高、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果不能由此引起领导的注意,他决不会去主动解决。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甲老板:每次去你公司,看你的员工总是那么忠心耿耿,你给他们多少工钱呀? 乙老板:工钱并不多,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照顾员工、培养员工。 甲老板:可是我看有些厂的员工,他们工资不多,却经常罚这扣那…… 乙老板:他们是不是管理很混乱呀?企业不见得会赚钱吧?聪明的老板,一切的考虑都是赚钱,这叫“以钱为本”。高明一点的老板会以行事的目标作为评价的基准,这叫“以事为本”。甲老板:噢,你说的实际是“以人为本”。我也试试。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2,(16):48-48
不少人有随大流的心理,习惯跟着多数人说话行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容易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羊跟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跖”,这一民间俗语形象地揭示了随大流的“好处”。  相似文献   

11.
李爱民 《党建文汇》2001,(12):23-23
当前农村党员分三大部分:一是有职有责的村干部;二是老弱病残;三是身体好,正当青壮年时期的无职党员。这第三部分人在村里的作用不能低估,他们有一定文化,有生产技术,有头脑,在党员中很有影响力,一举手、一投足,很多村民都看他们的眼色行事。  相似文献   

12.
盯着什么干     
干部应该盯着什么干 ?不言而喻,首先要盯着群众干 ,因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其次要盯着问题干,因为干部的职责就是出主意、想办法,替群众排忧解难。   盯着群众干,盯着问题干,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但也有少数干部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对头,他们盯着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曰盯着领导干。其特征是只看领导的眼色行事,专拣上级高兴的事儿干,曲意迎奉,习惯当“传声筒”,干工作不是从本地实际出发,而是看领导“怎么说”,领导喜欢什么就干什么。…  相似文献   

13.
颜色的语言     
韩吉辰 《党课》2010,(17):93-95
看颜色行事 有一条谜语:看颜色行事。谜底是“司机”。是啊,无论是汽车司机还是火车司机,都必须时刻注意信号灯的“红、黄、绿”。在这里,颜色就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是指挥人们行动的命令。其实,除了司机以外,需要“看颜色行事”的岗位还有很多,颜色在人们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些公众人物说话行事,都不敢触及社会敏感问题。一些同志,面对敏感问题,总是如蛇行一般七绕八弯,能躲则躲。也难怪,有道是“祸从口出”,在敏感问题面前,稍不留神,就可能惹来麻烦,避而远之就成了一些人的万全之策。  相似文献   

15.
所谓“另类和谐集体”,是指一个单位一把手等实权人物权力至高无上,事事说了算,下面的人全看他(他们)的脸色行事,凡事“一致通过”,保持高度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所谓“庸俗处世学”,是一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老于世故、精于关系的所谓“学问”。精通此道者的突出特点,是惟上是尊、惟我是本、惟利是图,且具有相应的“变色”本领。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上级面前看眼色行事,投其所好。尤其是对个别领导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图深知就里。领导想什么他就做什么,领导好什么他就送什么,领导干什么他就捧什么,想方设法讨领导欢心,让上司舒服,从不管事情的好坏对错,更谈不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二是在下级面前凭自己的感觉行事,为所欲为。习惯于看上级眼色行事的人,也希望下级…  相似文献   

17.
“三讲”教育中,群众批评某领导同志“缺乏原则性,惟正职的意见是从。”该领导听后竟大不以为然:“不听一把手的,听谁的?”──这句话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也反映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某些领导班子里,看一把手的眼色,跟一把手的思路,顺一把手的口气,大小事皆由一把手“一锤定音”,可以说屡见不鲜。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一把手现象”。 “一把手”这词儿,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步伐闯进我们生活的。它看似简单,但加在厂长、厅长等行政正职的头上,就如同一道耀眼的光环,顿然产生一种威慑力,令众人不得不“仰而视之”。 近年…  相似文献   

18.
《学习导报》2011,(11):37-37
会责怪的人责怪自己,不会责怪的人总是责怪别人。 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有一天,一个军官下部队去看望士兵。在军营里军官看见一个士兵戴的帽子很大,大得快把眼睛都遮住了,他走过去问这个士兵:“你的帽子怎么会这么大?”“报告长官,不是我的帽子太大,而是我的头太小了。”  相似文献   

19.
梁衡 《新湘评论》2010,(4):36-39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个伟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合作关系。两人才华出众又风格各异,长期合作,又和而不同。毛大气磅礴,开天辟地;周缜密严谨,滴水不漏。毛于党于国,功比天高,但又难免霸气逼人,后又铸成大错:周为国为民,竭尽绵薄,总是隐忍负重。于是在长期的斗争与合作中,就有一种怪现象,党外朋友与毛拍案相争者有之,如马寅初、梁漱溟;党内高干与毛据理相抗者有之,如彭德怀、张闻天。而自遵义会议之后,周作为毛长期的实际上的第一助手,无论毛如何行事,都唯命是从,逆来顺受。  相似文献   

20.
梁衡 《学习导报》2010,(4):36-39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个伟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合作关系。两人才华出众又风格各异,长期合作,又和而不同。毛大气磅礴,开天辟地;周缜密严谨,滴水不漏。毛于党于国,功比天高,但又难免霸气逼人,后又铸成大错:周为国为民,竭尽绵薄,总是隐忍负重。于是在长期的斗争与合作中,就有一种怪现象,党外朋友与毛拍案相争者有之,如马寅初、梁漱溟;党内高干与毛据理相抗者有之,如彭德怀、张闻天。而自遵义会议之后,周作为毛长期的实际上的第一助手,无论毛如何行事,都唯命是从,逆来顺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