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政府法制》2008,(24):38-38
魏文彪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应该是基于乘客自身的一种道德意识自觉,如果乘客是因为害怕被罚款而让座,显然并不能起到激发市民从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之功效。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障公民利益,当然需要设置必要的行政强制,但是行政强制只能在政府不对公民某种行为实施强制便可能损害其他公民权益前提下设置,可是乘客不让座尽管难以使“老弱病残孕”乘客得到照顾,但并未损及这部分人群的法定权益,因而不属于需要进行行政强制的行为之列。对不让座这样不需要进行行政强制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实际就是任意扩大行政强制范围。公民道德意识当然应当不断得到提高,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公民道德水准也确实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北方法学》2018,(3):105-117
对处在法律与道德调整领域交叉点上的文明行为进行专门立法,是法律与道德关系这一传统议题的新实践。鉴于法治与德治属于两套独立的治国方略,在文明行为立法中不能将推进道德建设设定为立法目的,否则会步入道德法律化的误区。设区的市进行文明行为立法在现制之下的合法性存有瑕疵,需要全国人大对此作出解释或者制度安排。文明行为立法应当以属于"义务的道德"和"公共事务"的文明行为为限,既有立法的调整范围过于宽泛。既有文明行为立法规范普遍存在法律后果缺失、行为模式表述不明确及多为准用性规范等不足。  相似文献   

3.
近日,深圳市人大召开《深圳经济特区市民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论证会,组织市民代表、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对该条例的草案论证稿进行讨论。这部有可能成为全国首部市民行为规范法规的条例.明确授权城管可以对十项不文明行为给予处罚。(8月15目《中国青年报》)中华民族曾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而引以为豪.但如今诸多有悖伦理、有违道德的不文明行为.却让国民情以何堪。在深圳市就"何种不文明行为应进行处罚"的第一轮民  相似文献   

4.
丁辉 《公民与法治》2013,(20):47-47
近日,深圳市拟颁布全国首部市民行为规范法规的条例:如,两年内5次因不文明行为被处罚者加罚1000元,两年之内有10次不文明违法记录者将被记入征信体系,成为史上最严格的文明处罚,此条例一出,引起舆论哗然。在身边这样的条例让大家都看着新鲜,那外国如何对待不文明行为呢?记者采访了几个刚回国的留学生,发现世界大了真是啥招都有。  相似文献   

5.
依法办事: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文明建设应以行为文明为起点,以动机文明为目标,通过行为文明的塑造,实现动机文明,最终达到动机和行为的共同文明。在目前我国体制的转型期,行为文明的建设必须强调法律的作用,把依法办事作为文明的建设起点,实现法律要求的基础文明,以求最终实现道德倡导的高级文明。  相似文献   

6.
我国理论界对抢劫罪行为结构的通行理解需要反思和检讨。抢劫罪既可由复合行为构成,也可由单一行为构成,不能认为抢劫罪属于纯粹的复合行为的犯罪。抢劫罪的成立,既不要求"当场"实施强制行为,也不要求"当场"获得财物。抢劫罪中取财行为的指向对象无须是人身被强制的对象,也可以是被强制者以外的第三人。  相似文献   

7.
我国理论界对抢劫罪行为结构的通行理解需要反思和检讨。抢劫罪既可由复合行为构成,也可由单一行为构成,不能认为抢劫罪属于纯粹的复合行为的犯罪。抢劫罪的成立,既不要求“当场”实施强制行为,也不要求“当场”获得财物。抢劫罪中取财行为的指向对象无须是人身被强制的对象,也可以是被强制者以外的第三人。  相似文献   

8.
文明是检察官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也是检察官应当展示的良好执法形象。检察官文明的职业内涵包括检察理念文明、检察行为文明、检察作风文明、检察语言文明等内容。践行"文明",检察官要增强法律监督能力,遵守礼仪规范,培养高尚的道德操守,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工作环境,维护检察形象等。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对于市民关心的装修装饰扰民、跳广场舞扰民等问题,条例明确进行装修装饰、聚会聚餐、餐饮服务以及健身、歌舞等活动,合理使用场地和设施设备,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妨碍他人。  相似文献   

10.
法律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已经困扰我国民法学界多年。我国《民法通则》将合法性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之一,此一做法近二十年来不断受到学界的质疑。学界的质疑可以分为技术、理论和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的质疑最为激烈。大多数质疑者认为,合法性本身与国家强制是紧密联系的。然而,法律行为概念在19 世纪形成的历史表明,合法性本身仅仅被当作区分法律行为和侵权行为等违法行为的一种技术手段,与国家强制的观念没有必然联系。我国学界对法律行为合法性的质疑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1.
当下,调解在我国法院大行其道,甚至某些地方大搞调解运动。本文基于文明秩序的视角,对调解制度的产生根源和效用以及当今社会调解运作的方式进行反思。在道德文明秩序中,以调解为核心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有其普遍性适用的文化肌理。在法律文明秩序下,规则中心主义的制度安排压缩了调解机制的存在空间,调解的有效性也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法院调解的运动化会导致消极强制的效果,削弱民众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近日提出"要把文明旅游纳入旅游合同之中,更好地约束和规范旅游文明行为"。文明旅游写入合同后,如果没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会处以"最高5日以上-10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和200—500元的罚款"。(8月3日《成都日报》)文明旅游,我们倡导了许多年;不文明旅游,我们抨击了许多年。用道德与舆论的力量试图让文明与旅游相伴,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功效,但是,距离预期很遥远,没有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实践证明,对"到此一游"无论如何"大声喧哗"也无济于事;国人在卢浮宫外的水池里洗脚,不文明旅游不会自觉地"洗洗睡吧"。道德与舆论"继续在战斗",可是不能让他们"孤军奋战",更不能让其陷入不文明负能量  相似文献   

13.
“法律对不仁无可奈何”,这是一句苏格兰的法谚。其意指,法律对促进仁慈和爱往往无能为力;该由道德去管的法律不能瞎搀和,因为这更符合事物的本性。有人在借用这句法谚时,还以连续发问的方式来强调它所包含的道理:法律可以强迫人们向灾民捐款吗?可以强行要求“爱邻人”吗?也可以强制夫妻之间互相给对方以爱吗?的确,应把道德和法律区分开,否则就很难保证法律的自治性(独立性)。可要是将不具爱心、不尽责任及怯懦者都留给道德来处理,恐怕也使人类的文明大打折扣。从上个世纪以来,法律与道德某种程度上又有部分合流之势———欧…  相似文献   

14.
论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及其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及其规范的问题,分析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及其影响,并指出了产生这些不文明行为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规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一些措施,如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旅游;旅游普及教育;构建旅游信息系统;建立旅游秩序监督机构;清晰界定与旅游者的契约关系;关注旅游者心理情景,强化管理;旅游者应加强自我学习与自律。  相似文献   

15.
法治社会的最显著特征.就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以法律为准则,依照法律的规定,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当你的社会行为遵守法律,就将受到法律的保护,反之,则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因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全体公民,应当不断地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武器,以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同时,也彰显我国法律对每个公民平等之原则。  相似文献   

16.
非强制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依职权主动作出的,不以强制相对人服从、接受为特征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指导、行政契约、行政奖励、行政调解和行政信息服务等类型.依法行政原则要求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下运行,非强制行政行为也不例外.如何建立和完善非强制行政行为的法律调控机制,依然是当前行政法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为确保非强制行...  相似文献   

17.
墨卿 《江淮法治》2013,(20):27-27
诚然.地铁禁食可以借助法律的手段采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优化乘车环境.但是当在地铁中进食已成为许多的人的生活必需、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行为时.采用“堵”的办法在法律条文中规定地铁禁食.是考虑欠妥的举措。笔者认为应从更多的方面来制定、完善应对策略.从道德层面加以疏导、规范乘客的行为,倡导文明乘车。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通常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不能把较高的道德要求法律化。对于普通的公民而言,最低限度的要求就是遵守法律,不违背法律的规定。然而,教师职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特殊的行业对于教师的道德要求就不仅仅限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也绝对不能把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相混淆。  相似文献   

19.
《政府法制》2012,(14):40-40
近日,一些在网上编造谣言者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一批传播谣言的互联网站被依法查处。这再次提醒人们,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虚拟世界”,行为越过了法律所允许和容忍的边界,一样要受到法律制裁。网络世界固然尊崇自由,但与现实世界中一样,这种自由同样有边界,那就是遵守法律法规、接受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20.
在法律与道德复杂的关系中,本文选择了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一方面,道德的法律承担,对违背道德的行为有时候依赖于法律的强制实施,另一方面,道德的法律化,是道德的法律承担的更进一步发展,将原属于道德范围的纳入到法律的范畴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