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身大事》、《泼妇》和《日出》三部文学史意义大不相同的剧作 ,都参与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命题“娜拉出走”的书写。时代背景不同 ,叙述目的有异 ,借助三个文本对同一范式的歧异性阐释 ,可以解析出一条“娜拉”形象嬗变的清晰脉络。同时三位剧作者的男性身份对“娜拉”的想象和塑造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晋海学 《求索》2011,(7):211-212,253
在现代文学史中,《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意义一直由革命话语来叙述。在此之外,文本的欲望叙事也很明显,围绕"凌吉士",它为莎菲导演了一场充满痛苦与失望的恋爱短剧。挖掘文本的欲望叙事,意在丰富既有的文学史观,破除人们对某种观念的坚守,让基于文本的阅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黄芳 《前沿》2012,(6):175-177
《盛开的樱花林下》被誉为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坂口安吾的最高杰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该文本进行研究后发现:作家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表现出极强的女性主体性,但既非"天使"亦非"妖妇";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一方面深受该类女性的吸引,一方面又对女性主体性("樱花林"的隐喻)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整部作品反映了男性作家在对待女性主体性方面的矛盾态度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赵雪华 《前沿》2014,(1):193-194
《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拉斯普京的代表作,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一部力作,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小说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与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塔马拉形象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女性视角来看,塔马拉身上体现了双性同体意识,使之成为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中的双性同体形象———塔马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影的告别》在主体领域,排演了一次对主体的突围活动,用影的选择宣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失败,塑造了一个彷徨于无地的他者形象,是鲁迅对主体身份和出路的一次现代意义上的思考。全篇的意义:只有从《影的告别》中的"影"的形象——告别自我的他者形象——出发,才能将《野草》各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读,从而真正理解《野草》主体形象的后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易园华  魏军 《求索》2005,(12):182-184
《神曲》作为一部由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无疑在思想和艺术上显示了作者承前启后的创作功力。本文进一步对“后”加以延伸,从《神曲》的叙述技巧出发,探讨《神曲》这部古老著作所体现出的现代派文学的创作特征,以此阐述《神曲》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Commonwealth》是由哈特和奈格里合著的《帝国》系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者从经济生产、社会制度和征用模式的构建来塑造共同品的形象,从与自然、知识和个别性的关系中来寻求构建共同品的要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帝国"时代的存在状态和新的革命之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王艳萍 《前沿》2013,(2):142-143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的婚姻爱情故事,展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采用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叙述方式,重叠功能性人物与心理性人物,通过聚光灯与反射镜来塑造人物,隐蔽作者型的叙事声音,恰当地选择小说书信化,这些都使小说在平凡事件叙述中展现不平凡的艺术特色.奥斯汀成功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将小说带离传奇迈向独立,使《傲慢与偏见》成为文学史中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叙述视角是女性文学形式分析的一个重要向度,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不再拘泥于聚焦者的生理性别,而是着重探讨写作者采用了哪种类型的叙述视角、缘何采用,及这种视角如何帮助作者建构女性声音的,这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话语增长点。通过对《奔跑的火光》《轻重》《拐弯的夏天》《好儿女花》《流年物语》《婚姻》等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文本细读,探讨主人公叙述视角、主人公兼叙述者视角、叙述者视角等不同叙述视角所隐含的女性声音,以详实的文本分析实践丰富、充实了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永梅 《理论月刊》2010,(8):137-141
米克·巴尔关于空间具有"结构性"和"主题化"功能的论述为探讨《无名的裘德》中的空间叙事提供了依据。裘德在一个个地点之间辗转形成一条统领小说的"结构性"线索;作者以此为基础塑造的两个空间(以北"威塞克斯"为原型的现实空间和裘德建构的想象空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带来的是裘德的觉醒,这一过程具有"主题化"特征,它揭示了作者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暴风骤雨》的文本透露着《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影子,具有文艺理论的互文研究价值。它采用了外来者进入的叙述模式,如实地写出了土改过程的艰难与曲折。作者主要塑造了两种处于对立阶级的人物体系,通过文学创作反映时代脉搏,周立波和《被开垦的处女地》作者肖洛霍夫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他们都是党员,周立波是中共党员,肖洛霍夫是布尔什维克党员。身份的忠诚要求周立波在创作《暴风骤雨》时吸收了大量积极的材料,而同样本着颂赞农业集体化的布尔什维克肖洛霍夫就成了自己最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孙其香 《青年论坛》2010,(1):127-129
《丈夫》是沈从文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魏微的《大老郑的女人》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虽是两篇不同作家写于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但从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有两点明显的相同之处。首先从叙述视角上,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以"我"观物的视角展开故事的讲述;其次,这两部作品在文体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这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因作者性别不同所带来的性别视角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外国文学对丁玲创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形象的塑造方面。丁玲在外国作家典型形象塑造的启发触动之下,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有着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现代中国妇女。这些妇女与19世纪欧洲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中著名的妇女形象如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以及整个俄罗斯文坛上风行了几十年的“多余人”形象有着分不开的渊源关系。这种外国作家笔下的人物,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他们热烈地追求个人的幸福、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幻想,有着强大的“隐忍力”和鲜明的孤独感。比如《茶花女》中的玛…  相似文献   

14.
张丽波  高霞 《前沿》2014,(17):218-219
《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昭君出塞"的历史史实。作家根据创作的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艺术的改造,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体悟。其中,马致远对作为戏剧主人公的汉元帝进行了较大的改造。本文从元代的社会背景、马致远的生平经历、《汉宫秋》作为末本剧的原因、马致远借汉元帝之口表达自己的不平之绪等方面,结合具体文本,就马致远对汉元帝形象改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亚芳 《理论月刊》2005,(3):122-123
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6.
1921-1925年,Y.D.活跃于《妇女杂志》《妇女评论》和《现代妇女》等重要的妇女问题杂志上,是这一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重要的参与者之一。经过考证可知,频繁出现在不同的妇女问题杂志上的Y.D.实为同一作者,即吴觉农。青年时代的吴觉农作为一位非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男性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关注、参与和退出,皆与个人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足以成为一代"新青年"参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典型个案。文章试图通过考察吴觉农在婚恋观、妇女职业观、生育观等妇女解放之核心问题上的叙述,触及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在普通知识青年群体中的深入程度和局限。  相似文献   

17.
李熙 《求索》2011,(2):186-188
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阐释学资源。通过运用和融合西方现代阐释学与儒家经典的理论观点,本文试图论证中国古代固有的阐释多元化传统。通过论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阐释方法的不足,本文强调,重视阐释者历史性和读者反应的观点是一种具有理论价值的方法策略,普遍存在于古代的实际阐释活动中。具体剖析历代注疏家对儒家经典文本的阐释,亦可印证阐释多元化现象的合理性。本文还引用古代评论家对诗歌文本的不同阐释,分析了阐释多元化现象存在的各种原因,以此证明这种现象所具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安部出台"三项纪律"规范警察行为,"公安民警决不允许面对群众危难不勇为"是其中的第一条。从传统层面看,中国从秦代开始对危难救助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从法律层面看,我国的《人民警察法》、《公务员法》以及《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都对这一规定的正当性有明确的支持;从人权层面看,群众在危难中获得救助是"作为最低限度标准的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这一规定具有足够而又充分的正当性,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容质疑。如果这一规定在实践中能够得到严格遵行,对于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和改善警民关系,促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包公的缺点刘思包拯包公包大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日断阳夜断阴",他老人家也有缺点吗?《宋史·包拯传》所记包拯一生,正直刚毅,不畏权臣,清廉俭朴,两袖清风,是一个贤臣的典型;《包公案》及"包公戏"塑造的老包形象,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嫉恶如仇...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是对马克思原著文本"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论述原著的误读。"读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起源"累进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