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一书以《逍遥游》开篇,"逍遥"二字给后学留下了无尽的阐释.有学者主张庄子的"逍遥"是内在逍遥,是一种"退居内在城堡"式的逍遥;另有学者主张它是一种艺术上的境界,在艺术领域达至逍遥的自由之境.然而"逍遥"之义,题中应包含"刚健有为"的向度.庄子试图通过"心斋""坐忘"工夫,达至"吾丧我"之逍遥境地,从而以一种刚健之姿,实现"真人"般的逍遥.  相似文献   

2.
《庄子》寓言以对话形式为主,对话形式是庄子为广播真理而采用的藉外论之的方式之一。对话形式建构了言说之境,让读者目击道存,体悟无言之道说;它组合了辩论,提供了平等言说的场合,由此使人齐万物,泯是非,进入道通为一的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3.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自古及今约有六种看法: (一)任性逍遥说。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都主这种看法。 (二)至人无己说。交道林:“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转引自郭庆藩:《庄子集释》)宣颖:“逍遥游主意,只在圣人无己。”(《庄子南华经解》) (三)无待说。王夫之:“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于天均,则无不逍遥矣。”(《庄子解》)  相似文献   

4.
侯爱华 《求索》2012,(8):151-153
庄子寓言思想有两个指向:一是黑暗的人间世,一是虚拟的理想道境。庄子一方面在黑暗中咀嚼哲人的悲痛,一方面又在道境中逍遥神游。前者真实,后者虚幻。后人研读庄子,处处感受到的都是他那无以自拔的大悲情怀。  相似文献   

5.
在庄子的处世态度中 ,其生存哲学的最低纲领是“安命”,等而上之的安命法则是无用之用 ,再好一点的安命之法就是“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生存哲学的最高纲领是“逍遥”,是真人之境。通向逍遥的途径是“坐忘”、“见独”、“心斋”等。对庄子处世态度、人生哲学的研究 ,对于改造和重构国民性 ,对于节制日益膨胀的物欲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左春和 《乡音》2014,(2):45-45,43
愿做拖泥带水的龟庄子在《秋水》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件:有一天,庄子在濮水之畔钓鱼,大概有凉风拂面,鸟语花香,正在山水间忘我。这时楚国的国君派来两位大使,请庄子去做他的宰相,可能楚王知道庄子的脾气,让二使很婉转地说:"愿以境内累矣。"楚国君并未明确地以高官引诱,而是说愿让你承担一个繁重的任务,这种说法起码能给孤傲的知识分子一个体面的台阶。对于送上门来的高官,庄子如何回答呢?庄子眼前是波光无尽的濮水,水中是游弋逍遥的鱼儿,他在此正处于无始无终、无君无臣的无我之境。而背后等待着选择的是荣华、富贵,威风和地位。楚王让二使也向庄子透露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晓梦 《观察与思考》2007,(14):46-46
<正>认识于丹已经很多年了,当年北师大的“才女”如今已是声名如日中天的“学术超女”。打开电视,央视的《百家讲坛》正在热播《于丹庄子心得》,从《论语》到《庄子》,于丹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国学热潮。于丹的讲座贳心悦耳,她的个人魅力渲染了《论语》、《庄子》的经典传承,她的讲座不仅好听,更好看:于丹的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8.
《松州》2017,(2)
正应该说,庄子是中国古代最关注个体生命的人生哲学家,而且是最优秀的实践者。他的《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外物乃至于世界",作出了初级、中级和高级规划,指出了人活着的最高境界——"逍遥"(无待)之境,甚至是"齐物"(无我)之境。《养生主》则是对人"应该怎样活着",作出的人生指导。有人说《养生主》是讲"养生"的。不错,但  相似文献   

9.
郭象基于“独化论”而提出“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人生境界。他从物我关系入手阐述了“冥内以游外”说的两方面涵义。“冥内”指向适性逍遥,追求个性自由与精神愉悦;“游外”则指向社会责任层面。郭象由此把《庄子》思想改造成“内圣外王”之道,从而为缓解自我与社会政治的紧张关系指出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李永波 《理论月刊》2004,(12):70-71
在道的层面,庄子虚无区别于一般反映论二元论的世界观,而是指向存在论的虚无鸦它是存在自身,一种虚无的虚无化。物的虚无是指相对于人之意义的自然世界的虚无,是庄子的人物关系的理想———“无待”的生活世界。语言的虚无,批判一种是非判断的工具性语言观,语言的真理性是道的显现,而非是非之判断。人生的虚无则指向现实逍遥与虚无之境。  相似文献   

11.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8,34(3):58-63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是一部人生哲学.庄子所追求的虚无之"道",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之道,又是一种主体性的精神境界;他追求的"逍遥"是无已、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他所说的"坐忘",就是"吾丧我",由"吾丧我"而至物我两忘,以此构建虚静愉悦的精神家园;他倡导一种生死面前的乐观主义及"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人生情趣.  相似文献   

12.
平视孔子     
陈卫平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谈到于丹《<论语>心得》时说:"……我认为对待儒学传统的正确态度也应该如此: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于丹的心得,只有对儒学精神光芒的尊崇。"在笔者看来,何尝于丹的心得,几乎整个"国学热",都笼罩在  相似文献   

13.
飞翔的庄子     
<正>庄子说:这只高飞的鸟儿真是孤独呀!因为飞翔,它忘记了孤独;因为孤独,它需要无休止地飞翔啊!《逍遥游》里的那只大鹏就是庄子。大鹏“击水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它飞得很高飞得很好。庄子却说:好什么好呢?它依托风的力量而得以飞翔,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啊!这就注定了庄子的痛苦。他想飞越世俗找寻生命的大自由、大境界,又不屑效仿列子的“御风而行”,所以,他的翅膀永远沉重。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论与境界说对于描述庄陶自然观之区别甚为妥贴,然其所谓陶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却是对陶诗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民主党派调研,其实也是如此。首先,民主党派调研要有一种登高望远的精神。2006年,农工  相似文献   

16.
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系和对话者,中国哲学呈现为以经典为基础的哲学之思,以经典为依据,是哲学之思的主要形式,"天人之际"是其所指向的主要对象。在诠释者与文本之间,不同的视域相激相荡,意义不断生成,郭象注《庄子》作为哲学事件,代表着一种成熟,它不仅表现在郭象注《庄子》时对诠释者与文本愿意之间矛盾的解决思路中,更表现在郭象《庄子注》中所表达思想内容即"游于羿之彀中与独化于玄冥之境"中,儒与道,名教与自然,人的现实关怀与精神超越在此得到了安顿。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从这一天起,东营确实像一只乘风而起的鲲鹏一样,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三年来,全市综合实力、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民生保障成就非凡,总体实现"时间过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年末,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期名为《温暖2006》的特别节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作为嘉宾上场,说了这样一番话(大意):"有了孩子后带孩子去医院体检,医生说,你的孩子身高正常,体重正常……这个正常那个正常,那时候我才知道,正常才是  相似文献   

19.
刘楚仪 《乡音》2012,(1):38-38
据2011年11月12日《新京报》报道:《书评周刊》评选出"2011年度好书",《于丹趣品人生》名列50部好书之。《书评周刊》公布的获奖理由是:于丹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先秦思想的精华在日常生活中落地。在沉思3年后,她的这本新书给出了答案——用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解决现代人幸福感缺失的都市病。虽然于丹开出的  相似文献   

20.
宗磊 《两岸关系》2014,(6):71-72
<正>段俊平,字国镛,别号儒道方家、逍遥斋斋主、吾观峰居士。著名国学专家、书法家、管理学者、中国化管理商学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国学文章及书法作品被数百家国内外报刊杂志登载,被评为"中国百名最具影响力专家"。段俊平遵循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诲,数十年如一日归隐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及书法艺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终获传统之精髓。理想于:为天地立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