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的年     
<正>春节虽然已过去,但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有调查称,37%的受访者今年过年不回老家,"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占到其中的47%。回家过年,在一些地方异化成了相互攀比,似乎只有衣锦还乡才有面子。春节本是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然而如今越来越多人既盼望春节的到来,又害怕回家,既渴望团圆却又充满顾虑,这究竟是怎么了呢?其实,过年累、怕过年的心态背后,是"过年"越来越功利化、传统节日越来越异化的表现。年轻人要么拿起时髦的奢侈品炫耀,要  相似文献   

2.
魏建民 《中国减灾》2012,(1X):35-35
<正>近日,听一名安全管理人员说起"安全没有节假日",联想到生产装置不过年、倒班工人不放假,笔者对这句话感受颇多。春节长假期间,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放松期。利用休息时间走亲访友、礼尚往来,打牌娱乐,尽情渲染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人之常情,但是放松过度,熬夜伤神,也易引发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和情绪上的兴奋激动,更易不自觉地淡薄安全意识,该严的不严、该管的不管、该做的不做,种下事故隐患的种子。春节长假期间,也是酒驾行为的高发期。利用传统节日里迎来送往,知己相逢,三五小酌未尝不可,但也难免开  相似文献   

3.
中国年味     
《台声》2015,(3)
<正>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岁不同。又过年了,羊年春节,你准备"闹哪样"?记得年轻时,好想过年,过年会有许多平时吃不上的鸡鸭鱼肉、好酒好菜,会有新衣服、大红春联、火红炮仗、挨家挨户拜年,吃自家没有的各类特色年点,还可以撒开双腿、昼夜不分、大人不管的玩耍……总之,那时日子虽然穷,但年过得好有味道。  相似文献   

4.
正"反向春运"让人们对于过年的方式有了新的定义,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下人们春节出行的新风尚,不仅是有意避开"民工潮""学生潮"的灵活变通,也是当下人们对于过年习俗的一种新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预示着岁月更迭,辞旧迎新。春节团聚的习俗在中国的家庭中传承了上千年,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道出了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吕巧琴  林榕生 《台声》2024,(3):54-55
<正>“准备接妈妈来大陆一起过年,还邀请了很多台湾亲戚过来游玩,感受南岩村浓厚的过年氛围。”春节临近,陈柏菁选择继续留下过年。南岩村位于福建宁德福安市潭头镇,是陈柏菁入驻开展乡建乡创合作的一个古村落。这个春节,将是他第三次在南岩村过年。  相似文献   

6.
《协商论坛》2015,(2):62
春节长假是不少中国人与家人团聚的好机会,但也有不少人趁这个假期出国旅行。春节长假期间,中国游客"席卷"日本、新加坡、西班牙、洛杉矶等地,不仅带来"购物潮",使一些商场销售额创下纪录,也使得不少宾馆和机场达到饱和状态。其实,国人热衷境外消费由来已久,近几年可谓愈演愈烈。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说明我国内地居民潜在购买力旺盛。因此,国人春节热衷去其他国家"潇洒"一下无可厚非。然而,有一个问题却有必要反思:如  相似文献   

7.
师婕 《中国减灾》2007,(1):50-51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辞旧迎新、喜庆吉祥的传统节日中,心中总是增添了不少欢快意味。在春节期间,家庭要团聚,亲朋好友要走动,兴致高的朋友可能还会利用春节期间的长假,远走高飞,游览名山大川、异国风光。但春节也是各种灾难易发时节,比如车祸、盗窃、火灾、煤气中毒……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悲剧发生呢?防盗:财产安全加把锁春节将至,小偷也忙着找过年钱物。城市如此,乡村也不例外。因此,每当这一时节,要特别小心财产安全:1.商场、居民点、农家院落要加强守卫。春节前后,各商场货物齐备,钱物流量较大,是小偷瞄准的重点场所。建议…  相似文献   

8.
佚名 《中国减灾》2012,(1X):11-11
<正>辛苦一年,人人都盼着春节来临,希望在紧张劳作之余,能放松调整、消除疲劳、舒缓压力,让身心舒适喻悦。但有些人却恰恰相反,长假过得比平日还累,甚至闹出病来,患上所谓的"节日病"。春节正是"节日病"的高发期,每年这个时候急诊室里都会"人潮汹涌"。在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时候,该如何吃喝玩乐,才能远离"节日病"?  相似文献   

9.
<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热闹的新年,在爆竹声的伴随下来到人间,各种过年习俗让人意犹未尽。而大师们的过年习俗,则更让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老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对北京的过年习俗记忆犹新。在老舍印象中,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他在《北京的春节》中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要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  相似文献   

10.
春天来了     
《台声》2012,(2)
<正>春节的味儿,在上班的脚步声中,渐渐淡了,哦,是"年"走了,春天来了。想想这个龙年春节,过得真不错,选择了简单,一切都随之迎刃而解,不用为回老家的车票愁,不用为一路上的艰辛苦,也不用为赶回来的别离难,还不用为顿顿喝的胃肠伤,想来窝居在京城自己的家里过年,滋味别有一番——  相似文献   

11.
一进入农历腊月,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可以说在所有节日中春节是花费最大的一个节日。亲戚得探,朋友得访,还不能亏待了自己,怎么也忙乎一年了,于是一个问题浮出水面,究竟得花多少钱打理这个年?高兴归高兴,过年不要忘了做好自己的财务预算。  相似文献   

12.
拉下春节联欢晚会帷幕总是一曲《难忘今宵》,而人生最难忘的一幕就是过年了。想到过年,儿时的记忆挥之不去,像一部翻新的拷贝,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那时是多么地盼望过年啊。一曲"胡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的童谣,唱的就是期盼和向往过年的童心。因为过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21,(6)
正这个春节,你网购年货了吗?"就地过年"倡导开启后,网上囤年货成为大家解乡愁、表心意、过好年的必备姿势。放眼中国县域,"剁手力"强大的有哪些?这个春节,你网购年货了吗?"就地过年"倡导开启后,网上囤年货成为大家解乡愁、表心意、过好年的必备姿势。放眼中国县域,"剁手力"强大的有哪些?  相似文献   

14.
万石 《公民导刊》2016,(2):54-55
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上千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年族"。春节,这一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本应是大家喜庆欢聚的时候,却因为掺杂了许多节日应有之义以外的繁文缛节,让人感到很累,使本该轻松欢乐的传统节日打了折扣。春节之所以过得累,忙是一方面原因,却不是主因。长辈们总会在这时集中提问,"工资有多少"、"有女(男)朋友了吗"、"咋还不要孩子"等等,这样的盘问式过年,让很多人有家难回。同  相似文献   

15.
拜年的传说     
《天津政协公报》2011,(12):17-17
<正>人们通常把春节说成"过年",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叫"拜年",这个习俗从何而来呢?据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头凶猛无比的野兽叫"年",每到隆冬季节,食物发生短缺,"年"就要出山骚扰。有一次,它刚到村口,看到一个小牧童在放鞭炮,"年"感到很惊恐,吓得赶紧躲开。没跑多  相似文献   

16.
恭贺新春     
《群众》2019,(3)
<正>恭贺新春猪/年/大/吉/万/事/如/意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来,其起源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人文与自然文化内涵。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西》2014,(4):F0004-F0004
正春节长假过后,广西持续的低温天气为南宁大明山景区带来了雾凇奇观,给喜欢看冰赏雪的游客别样的惊喜。大明山素有广西"庐山"之美称,是南宁市的后花园。春季百花盛开,色彩斑斓;夏季烟雨蒙蒙,瀑布飞舞;秋季红叶满山,如霞似火;冬季下雪结冰,银装素裹。景色迷人的大明山横跨南宁市上林、马山、宾阳、武鸣四县,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龙头山海拔1764米,为桂中南最高峰。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4,(2):20-41
<正>又至新春时。转眼马年春节到。春节是指中华民族特有的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过春节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有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个节日所无与伦比的悠久历史。因其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全民性的特点,且历史悠久、流传面广,故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  相似文献   

19.
<正>利用长假,读一些经典,写一些文章,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过节方式和行为习惯。2017年春节长假,除了和家人欢欢喜喜过大年之外,我重温了我国的古代经典名著《论语》。这是我第6次全文通读《论语》。重温经典,感触很多,尤其是《论语》中对从政为官之道的很多论述,我自己深以为然,颇受启迪。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叫:"半部《论语》治天下。"  相似文献   

20.
唐钧 《北京观察》2014,(11):30-31
正本来有"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正好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三段,刚刚满足需要。非把"五一"长假取消,休息休假的周期就不平衡了,这也是公众对"假日办"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专家不满的缘由。国庆前,传来一个消息:运行14年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正式撤销,其办事机构"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消息传来,正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