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完善的医疗制度是安乐死立法的基本前提,我国不具备这样的立法条件。医生和病人(安乐死主体)之间的充分沟通是安乐死立法得以存在的条件,我国目前的医疗状况远远不能达到。普遍的社会信任感是安乐死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我国在这方面还需提高。信赖医生是安乐死得以实施的保障,我国目前的普遍状况是对医生不够信任。笔者认为,安乐死立法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医疗制度关系最为密切。从价值判断看,安乐死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但在中国目前的医疗条件和社会环境之下,尚不具备安乐死立法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经历了一个最初为人们所默认到为社会所禁止再到逐渐为社会所认同的过程。生命科技犯罪学视野下所考察的安乐死主要是医生为患者实施安乐死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国外理论界在安乐死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上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观点,相应地在立法实践中也形成了两种相对立的刑事责任制度。我国有对安乐死问题加以立法的必要性,但须对安乐死操作的条件作严格限定。  相似文献   

3.
对他人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是否应界定为犯罪,不同的国家持不同的立场。我国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司法实践中采纳部分有条件肯定说。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垂危病人不予救治的消极安乐死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构成犯罪;对病人实施积极安乐死行为的犯罪性应视该行为是否符合或违背病人的真实意愿而定,符合其真实意愿的是合法行为,反之是犯罪行为。我国应在认真研究他国有关安乐死立法的基础上,尽快为安乐死立法。  相似文献   

4.
安乐死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各国对安乐死问题在法律上大都十分谨慎,在荷兰首先使安乐死合法化后,我国安乐死的立法走向也开始被关注,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安乐死事件不断发生,对安乐死的立法更显迫切。本文拟对有关安乐死的诸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并从安乐死的相对人即医护人员和病患家属的权益角度出发探讨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与故意杀人罪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在国外已有相关立法。我国司法实践中将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但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构成要件、患者死亡的原因等方面分析 ,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我国在进行安乐死立法时 ,应明确规定安乐死的适用条件、程序及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对待死亡的态度正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核心,我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安乐死的内在需求。儒家文化是一种乐生文化,而不是乐死文化,儒家所深切关怀的是人的现世的感性生活,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内涵,我国目前在认识上还需要提高。家族意识是儒家传统生死观的支柱意识,其与安乐死立法核心相背离。中国传统文化不支持安乐死立法。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赞成安乐死的都占被调查人群的绝大多数,但事实上确认安乐死合法的国家只有极个别,为什么对安乐死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赞同而在立法问题上大家却又趋于谨慎?本文通过对安乐死及其立法情况的简单介绍,以我国为例,试从文化价值、家庭伦理、医疗制度及现行法律规定等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之中,尚不具备安乐死立法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受文化背景、伦理道德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等影响,对安乐死的基本理论问题至今存在着多种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基本理论进行全面地梳理和细致的考察辩析,这无疑对了解安乐死的内涵、把握安乐死的本质、促进安乐死立法有重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文中对安乐死的起源及定义进行了梳理,考察了国内外安乐死的实施现状。对国内在"安乐死"这一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我国安乐死立法的前景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尚未对安乐死予以合法化。但安乐死合法化符合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符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要求,符合法的国际化要求,符合现代法治精神要求。为此,我国有必要通过立法对安乐死合法化加以明文规定,在法律中从实体和程序上规定实施安乐死条件,对违法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的刑事理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争取安乐死权利运动的推动下,安乐死逐渐获得社会与法律的宽容与认可,并且逐渐获得其相应的法律地位。安乐死有其正当性,但当前尚不具备合法化的现实条件。在此情况下,可以基于刑事理性的科学论证,提出事实上的非犯罪化观点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安乐死立法的建议越来越多,但这些建议大多缺乏体系性思考。从法律体系和法律效力来讲,安乐死立法更适合用法律形式,而不是法规形式,同时,在具体立法过程中,还要考虑与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相关法律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安乐死合法化:基本分析和立法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乐死涉及人的生命权,必须通过立法者的认同才可以合法化。刑法的违法阻却事由、合法抗辩事由以及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说是安乐死合法化的刑法理论基础。从国情看,中国已具备安乐死的社会条件,安乐死合法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安乐死”的本质是为减轻患绝症的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极端痛苦,有利于减轻其家属负担,符合优生、优死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安乐死”不存在现实的社会危害,没有损害绝症患者的生命权,是尊重个体生命权的体现。脑死亡法即将在我国出台,为安乐死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安乐死的行为 ,是由于绝症患者面临死亡在极度痛苦中挣扎而要求实施安乐死的行为 ,为患者解除痛苦 ,也是对患者要求死亡的尊重。我国现行的法律虽未对安乐死做出认可 ,但也没明文禁止。为了替寻求安详尊严的离世者打开大门 ,给实施者以法律保障 ,又不使个别心术不正的人钻空子 ,就需以法律为依据。这样做不仅可以消除实施安乐死的消极因素 ,而且符合客观发展规律 ,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6.
无被害人的犯罪正在逐步由社会问题演变为法律问题,这引发了学者们新的思考。在当今伦理规范日益多元的格局下,对于不同的伦理道德应给予一定的容忍,而不宜用法律尤其是刑法对其加以强制。从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角度分析,安乐死问题应顺应无被害人“犯罪”之非犯罪化的历史潮流,从而走向合法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典型立法例一方面开始逐步承认个体因人格的全面实现而享有的对于诸人格要素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却又在人格的最为核心的领域持保守的态度,普遍反对个体对生命所享有的一般自主权,即积极安乐死,而荷兰则是其中的例外。从荷兰的法律实践以及相应的理论发展来看,应社会背景的实践需要,于特定情形下承认人格权中内涵积极请求权,既是正当的,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