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徐国亮 《唯实》2006,4(6):36-41
政府权威的生成是基于家庭权威和组织权威之上的.生活和安全的需要使父权制权威取代了母权制权威,竞争和冲突必然要求人们合作与遵守秩序,人们对秩序的诉求导致组织权威的产生成为必然.以国家机器来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并最大限度地确立政府权威,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与政府权威公信度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  马红 《理论研究》2005,(4):45-47
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权威公信度弱化流失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影响着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延缓现代化建设进程。在新时期重塑政府权威公信度,一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构筑政府诚信服务的行政理念;二是推进民主化进程,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并同治理;三是提高政策绩效,创造新的政府权威公信资源;四是规范委托代理人行为,维护政府权威的行为公信度。  相似文献   

3.
李庆钧 《求实》2007,(2):62-64
“政府行为的经济化”是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将经济增长作为维护与发展政府权威的主要基础,从而导致政府权威的信任基础弱化;它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官员腐败,从而侵害了政府权威的统一性;它会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的建设不协调。要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就必须规范政府行为,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克服“政府行为的经济化”。  相似文献   

4.
政府权能是政府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政府理论研究中具有基础地位。本文对政府权能及其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分析了政府权能与政府权力、政府能力以及政府权威等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厘清了它们各自的畛域范围,对政府理论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对政府管理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府权威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形态本身决定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权力运行方式决定的。从人类政治发展规律的视角,我们看到21世纪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的中国需要的政府权威,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型政府权威即法理型权威,在当代中国塑造政府权威和发展民主是一致的,只有民主权威化,从而使权威民主化,才能构建和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强大的政府权威。  相似文献   

6.
夏振坤  唐龙 《党史博采》2005,(1):127-131
权威主义曾因“东亚奇迹“名声大振,也因“东亚金融危机“的突然发难而受到质疑.至今为止,“权威主义“仍旧是一个界定不很明晰的概念,对其历史评价也褒贬不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离不开权威的作用,但为了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和追求美好的人类文明社会的终极目标,权威主义的含义和具体实现途径均应有所创新.中国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是从稳定政府权威出发,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过渡.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权威合法性认同的流失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政治权威合法性认同的某种流失,它给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性是不可忽视的.政治权威的存在与巩固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因此必须全方位地树立与重塑执政党在新时期的政治权威.  相似文献   

8.
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政府权力过大,导致企业不能拥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不能成为真正的经营主体,却没有看到企业也能对政府权威和资源构成严重的威胁,如直接侵吞、浪费资源、优惠政策、“内部人控制”等。本文提出,政府与企业之间权力的严重不对称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总根源,而在“人治的法制”下的寻租社会、相机抉择以及官本位与贪文化的结合更是其中的具体原因。本文还提出了消除这一现象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和框架。作为国家社会资本重要的一部分,非制度性权威对执政党和政府来说至关重要。文章指出非制度性权威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本,从结构、功能的角度以及执政党执政的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其重要意义。文章认为,非制度性权威是执政党的基础和建立一个有效政府的前提,增强和培植非制度性权威完全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是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是千百年来很多思想家苦苦思索的一个永恒问题,也是发展社会学的经典问题。权威是社会秩序与社会整合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所赖以发展基础是一个权威社会。其表现形式是家国同构,国家中轴;长老权威,乡绅治理。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家权威中轴所形成的权威体制确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保证了民族的自主发展。但权威体制容易夸大政府的理性和能力,容易导致政府与市场严重失衡,导致权威自利,权力寻租。要走出权威体制悖论的困境,需要重新引入"社会权威",以社会权威来反对专权、两极分化、官僚主义和遏制腐败,以国家权威与社会权威高度融合构建现代权威体制,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中华民族孜孜追求民族复兴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11.
余波 《党史文苑》2009,(2):50-51,54
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和框架.作为国家社会资本重要的一部分,非制度性权威时执政党和政府来说至关重要.文章指出非制度性权威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本,从结构、功能的角度以及执政党执政的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其重要意义.文章认为,非制度性权威是执政党的基础和建立一个有效政府的前提,增强和培植非制度性权威完全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是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向加吾 《理论研究》2004,(12):23-25
本文利用合法性理论从合法化过程和合法性资源上分析政治权威。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了政治权威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与流失,其产生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给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危害性不可忽视。政治权威的存在与巩固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公共权力必须全方位地培植、更新、重塑政治权威在新时期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13.
唐剑锋 《实践》2008,(2):55-56
政府的信誉,可以靠权威建立。但是,用权威建立起来的政府信誉是脆弱的,像“墙上的芦苇”一样,没有群众基础。一个取信于民的政府,一个置身于民众中间的政府,所依靠的决不是权威,而是诚实守信。而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公信度高的政府,才能让群众“信得过”。  相似文献   

14.
在体制转换和社会转型时期,权威政府是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和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应在体制摩擦和冲突中起维序作用,在观念转变和冲突中起引导作用,在利益调整和冲突中起协调作用.与此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的政府形象;要重点转变职能,树立服务型的政府形象;积极加强政风建设,树立务实的政府形象;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廉洁的政府形象;要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树立廉价的政府形象;要全面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树立高效的政府形象;要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树立民主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带来社会主义国家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政府权威定位及政治合法性的保证.国内问题受国际势力的影响,民族问题、人权问题、贫因问题均染上了强烈的全球的色彩,中国政府能否有效持续运用国家权威,增强政权的合法性,是维持并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进政治民主化以及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分析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权威的影响,剖析弱化问题的实质,着眼于提高政府能力,加强中央权威,对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家权力的合法存在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权利为前提和目的的。国家权力的依法行使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动力和目标的。实施权力是维护权利的保证,保障权利是制约权力的基础,体现权威是行使权力的根本。权威只有建立在至高无上的国家法律基础之上,人民权利才有根本保障,国家权力才有合法权威,从而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相似文献   

17.
政府权威是指政府组织系统在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过程中统合政府内部与外部的威望与力量,是政府开展行政活动的影响力,无政府主义和发权威主义者宣扬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威。他们认为权威和自治是绝对对立的,把权威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只要自治而反对权威。绝对权威论者把权威绝对化,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提倡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和偶像崇拜。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所谓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是在社会生活中靠人们所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支配力量。权威产生于人们组织起来进行联合活动的客观需要,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条件。马克思说:“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个“指挥的意志”就是权威。没有权威,任何一个社会要保证生产连续不间断地进行,社会秩序正常运转,都是不可能的。随着生产过程日益社会化,人们交往活动日益扩大,权威就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权威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范围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在人类的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集体劳动和共同生活,形成最早的氏族酋长的权威。这种权威并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取决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的历史地位。被剥削、被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解放,集中本阶级的意志形成了革命的权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威信即权威,把整个阶级和广大人民团结成为统一的战斗力量,去摧毁旧世界,建设新社会。在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权威日益体现在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和发展社会生产的组织领导中。社会主义社会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和行动,是最需要权威和最能形成权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李毅弘 《探索》2007,4(2):17-20
邓小平关于权威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中央权威的思想、法律权威的思想和人民权威的思想三个维度,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维护中央权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维护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维护人民权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三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民权威是本质,中央权威是关键,法律权威是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会权威主导形式历史演变的阶段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松玉 《理论学刊》2003,3(2):33-36
权威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服从关系。根据权威主体的不同 ,社会权威的主导形式可以分为自然力权威、人的权威、资本权威和制度权威四个阶段。它们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阶段上的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权威关系主导形式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类由不平等到平等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列宁以俄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基础与逻辑起点,就如何巩固政党执政权威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阐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延续并强化执政权威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借鉴。在列宁看来,注重道义威信与权力威信是巩固党的执政权威的基本内容;坚持党的领导是巩固党的执政权威的根本前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巩固党的执政权威的重要内容;提高党员质量是巩固党的执政权威最重要的任务;争夺并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巩固党的执政权威的关键;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巩固党的执政权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