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李益波 《东南亚》2014,(1):30-35
在印度的"东向政策"里,泰国是重要的一环。2012年1月,印度与泰国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呈全面快速发展的趋势。本文试图在梳理印泰关系演变的基础上,分析其背后的动因以及对地区经济安全秩序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印度的"东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自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以来,始终强调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及其他合作,致力扩大自身的经济与战略利益。"东向政策"是印度在1991年提出的。第一阶段是以东盟为中心,主要集中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第二阶段的特征则在于"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在该地区各国与印度间建立制度化的经济联系。当前,印度总理莫迪把印度的东向政策提升为东向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在体系层面,加强与美国在印—太地区战略互动,与周边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建设,重视公共外交,运用软实力扩大影响力;结合印度海洋战略,加深与东南亚各国的双边关系,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追求大国地位。东南亚作为当前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中心区域,在大国梦的推动下,印度将在东南亚地区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对东南亚地区秩序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推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当选后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期望凭借印度在南亚次大陆的地缘优势,寻求南亚霸权的同时,向东扩展自己的战略利益。基于地缘政治和区域战略的需要,越南成为莫迪政府的“东向行动”政策的重要战略支持,两国不断推进多渠道的联系与交往,并逐步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双边和多边层次上加强政治、军事、安全、经济等多方面的合作。尽管印越两国合作是基于战略和安全的现实需要,但由于两国均为中国邻国,且当前两国仍与中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因此在战略上相互借力,平衡中国在区域内的影响就成为两国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目标,印越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印度和缅甸边境地区反政府武装是因英殖民统治和两国分别独立而产生的遗留问题。这些叛乱武装与境外组织勾结串联,跨境开辟营地,走私军火,从事针对当局的各种破坏活动,严重影响了印缅边境的和平与安定,削弱了印缅双边关系的互信基础。印度和缅甸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边境局势稳定的大局出发,联手对跨境反政府武装实施清剿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既保障了两国边界地区的基本安宁,又促成了双边军事合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施了面向东亚国家的"东向政策",加强了与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交往与合作.这种"东向政策"除了印度自身发展的需要外,还包含着对中国因素的过分关注.一方面,印度要通过"东向政策"与中国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竞争;另一方面利用中国同东亚国家存在的矛盾和分歧以及这些国家对中国逐渐强大普遍存在的疑虑心理,通过实施"东向政策"加大对中国遏制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积极推进印度经济制度改革,提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季风计划"、"向东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总体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中印两国互为重要合作伙伴,莫迪的经济改革方案为中印两国深化经济合作创造了新机遇。本研究对莫迪经济发展战略和主要改革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制约中印两国合作障碍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深化中印经济合作的五方面建议,以推动实现从"龙象之争"迈向"龙象共舞"。  相似文献   

7.
新古典经济学在尝试回答"为何资本无法从富国流向穷国"的问题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市场定位及其低廉的劳动力薪酬是其难以摆脱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重要原因。乘着印度"东向"政策与中国"向西开放"政策遥相呼应的时机,借助中印两国相互设立的工业园区,主动塑造面向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机制,将大大改善两国贸易结合度下降的现状,合力破解资本逆流的难题,使两国民众共享经济相依带来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重返亚太"政策和印度的"东向政策"现阶段以协调为主。美方援引印度势力为其所用,高度肯定印度的积极角色,积极鼓励印度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美印防务合作,推动建设中的东亚多边机制包容印度,鼓励印度在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作用。这种互动的地缘政治影响极为深远,将促使印度更大胆地东进亚太并更积极地参与东亚区域化进程。但美印分歧仍极为突出,印度极力维护其战略自主性,双方在地区战略重心上存在明显分歧,从而决定了两国战略难以合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地缘战略视角详细论述了冷战结束后韩、印两国在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合作进程。印度"东向"战略与韩国的"新亚洲外交"战略逐步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印度在东亚地区的地位与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客观上起到了对中国在南亚影响力提升的一种反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9期<印度"东向"的地缘、历史及认知变化分析>一文认为印度"东向"战略有着地缘、历史及认知变化的深刻内涵,笔者提出的商榷意见有地缘似乎并不仅仅是"东向"政策的内涵,就"东向"政策而言,不结盟运动要比地缘的内涵深刻而全面得多;历史似乎也构不成"东向"政策的深刻内涵,冷战时期双方关系的冷淡似乎并非"例外";在认知变化中,"国际战略、地缘、安全和经济等方面"在"东向"政策的两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似乎不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11.
印度“东向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 ,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 ,印度调整了其对外政策 ,突出外交为经济服务 ,推行“全方位”外交 ,除继续保持和发展与俄罗斯的传统军事合作 ,加强同美国、日本及欧盟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外 ,开始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并提出了“东向政策”(LookingEast)。“东向政策”的执行 ,推动了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本文将重点阐述印度“东向政策”的目的、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在此之上对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前景作一简要分析。一、“东向政策”的主要目标 印度推行“东向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两个 :1、为印度国内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2.
印度"东向"的地缘、历史及认知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印度"东向"战略具有深刻的地缘和历史内涵。历史上,印度对东南亚的政治、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后更将东南亚视为对印度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地区。但冷战期间,印度因自身实力、不结盟和冷战束缚,对东盟战略缺乏整体构想。冷战后,印度对东南亚认知发生根本变化,从国际战略、地缘、安全和经济等方面高度重视东盟,"东向"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不过,印度"东向"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3.
印度“东向政策”的目标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东南亚》2003,(1):29-34
20世纪 90年代初 ,印度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 ,确立了以东盟国家为目标的“东向政策” ,和以西亚、中亚及海湾国家为目标的“西进路线”。近年来 ,“西进路线”的推行障碍重重 ,而“东向政策”却成效显著。进入新世纪以后 ,印度加快了“东向”步伐 ,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印度与东南亚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国内学术界对印度的“东向政策”已有一些研究 ,本文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一、近年来印度东向政策所取得的进展印度推行东向政策 ,最初是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考虑 ,希望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 ,吸引投资 ,…  相似文献   

14.
莫迪政府对"印太"战略构想计划的迎合,反映出印度欲向包括南海在内的周边广大地区实施地缘扩展。由"东向"政策向"东向行动"政策的转变,是莫迪政府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体现出印度不满足于在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而是要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以获得更多的地缘战略利益。随着南海问题的升级,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势必会对南海地缘安全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因此印度对南海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关系到中印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目前,对于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无论是印度自身,还是南海所属国中国,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提出“东向政策”,旨在搭乘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快车,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以此摆脱经济和外交困境。莫迪政府上台后,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进政策”,旨在围绕海洋安全和互联互通议题,扩大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海洋影响力,实现“有声有色”的“印度梦”,这是印度海洋战略的域外延伸,并标志着“东向政策”从低位政治领域向着高位政治领域的迈进。“东进政策”以拓展印度的战略空间和实现印度大国梦为目标,以制定海洋安全战略及拓展海洋安全合作为手段,积极拓展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遏制中国在“印太地区”乃至全球蓬勃上升的发展态势。东盟历来奉行“大国平衡”战略,随着域外势力介入,其在遵循“平衡战略”的同时,也提升了印度在其伙伴名单中的亲疏层级。对中国而言亟须采取加强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措施,发挥经济的“压舱石”作用,积极推动南海问题的对话与妥善解决,增强中印共识与战略互信,改善中美关系等,以应对印度“东进政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印度“东向”政策展露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战略导向、地缘范围、议题领域等方面发生了诸多新变化,呈现出从政策到战略、从陆上到海上、从经济到安全、从东南亚到东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等新态势.印度“东向”政策的新变化是基于印度自身实力的持续增强及亚太地区形势的诸多变化而做出的反应,其目的在于通过加强与亚太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拓展其外交空间,在亚太地区及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印度“东向”政策的新趋势对中国的周边外交以及中印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东亚地缘政治板块的主体国家,而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两国在陆地接壤,但并不是海上邻国。然而近年来随着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印度"东向"政策实施的加速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的增加,中印之间开始产生海权矛盾。南海这个世界海洋热点地区在中印海权矛盾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影响双边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印度东北部问题,一直是困扰印度历届政府的棘手难题。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计划,并试图通过"东向行动"计划以解决长期困扰印度历届政府的东北部问题。相比前几届政府,莫迪政府在东北部治理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通过"东向行动"计划,来改善与邻国关系、推动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和安全合作,莫迪政府期望来解决影响东北部发展面临的落后基础设施、分离主义和急迫的非法移民等问题。鉴于东北部问题的历史根源和复杂地缘政治,"东向政策"在解决东北部问题上的作用不能被高估。  相似文献   

19.
何德勇 《东南亚》2009,(2):27-31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分享东盟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印度积极发展与泰国的关系,两国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印度发展与泰国的关系只是印度东进战略的一个部分,但泰国却是印度进入东盟的桥梁,印度欲通过发展与泰国关系,对东盟施加自己的影响。本文对印度提出“东向政策”以后印泰关系的发展历程、原因及前景做了阐释,并对印度发展与泰国关系对中国的影响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1962年战争的阴影,长期以来"互信缺失"是中印关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2015年5月5日印度莫迪总理访华前夕,由中印两国的智库研究机构——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和印度的中国研究所协调组织两国相关领域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聚集成都共商"中印互信合作",围绕两国在双边关系、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军事、科技、文化宗教、语言和媒体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