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周生信 《共产党人》2004,(22):16-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条件与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能否与时俱进,将从根本上影响和决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从服务人民、服务发展为主题.切实解决好“能不能服务好,怎佯服务好”这个现实课题,主动创新执政观念、执政载体和执政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就要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法。内容和原则,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法。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执政方法的不同,进一步深化对自身执政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容,就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确保始终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完善党扔领导机制和理顺党政关系;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原则,就要研究党应如何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和如何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3.
执政问题是任何执政党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对于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关于执政问题的挑战更加严峻。中国共产党从建国之初到现在一直在进行着执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形成的主要思想不仅有对执政方式的研究,更主要的还包括对执政目的、执政内涵、执政地位、以及执政资源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大大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执政规律又有进一步的论述。综合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贡献表现在:在执政方位上,强调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化了对中国发展阶段与时代坐标的认识;在执政主体上,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党的角色功能的认识;在执政理念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了对党的初心宗旨的认识;在执政使命上,强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深化了对党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在执政道路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深化了对中国道路内涵外延与道路自信的认识;在执政方略上,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执政思路与规划部署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执政意识就是执政党的主体角色意识,是合目的性(民主执政)自觉与合规律性(科学执政)自觉的统一。从执政意识的历史演进看,可区分为自发的执政意识与自觉的执政意识。新时期必须超越带有浓厚的“革命党”、“在野党”思维痕迹的自发执政意识,确立并强化党的自觉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6.
执政绩效在执政能力形成和维系过程中的无力,即执政绩效失灵。只有唤醒绩效之外的理念感召,用法律与道德规范执政行为,并建构起全面系统的执政能力指标体系,才能走出绩效失灵的执政能力困境。  相似文献   

7.
执政理念,就是执政党在全面认识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的基础上,围绕执政主旨、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8.
庄林 《世纪桥》2011,(3):17-18
自1931年瑞金苏维埃政权建立至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发展阶段。科学的执政理论来源于丰富的执政实践以及执政经验的总结。本文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作必要的思考,为推进理论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蒯正明  付启章 《唯实》2010,(3):9-1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未能处理好“革命(党)角色”与“执政(党)地位”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党执政意识的滞后与缺失,使党面临着新的执政资源的开发困难重重、原有的执政资源又被过度消耗的状况。当前,中国共产党要进行有效的执政资源开发,必须转变执政理念,树立忧患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0.
执政理论当然并不限于执政能力一个范畴,围绕着执政能力问题,它还应该有一系列的范畴和观点。胡锦涛同志在6月29目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在8月22日的讲话中.他又加了一个“执政环  相似文献   

11.
党的执政意识的理论内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执政意识是关于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思想观念、认识、思维模式的问题,是执政实践的先导。因此,执政意识在整体论的意义上,分别体现在主体、本质、内容、形式和外延五个层面,对执政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中,科学执政是前提或总体性要求,其本质是“求真”,即体现执政的规律性,实现执政愿望与执政规律的有机统一;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其本质是“求同”,即体现执政的人民性,实现为民执政与靠民执政的有机统一;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其本质是“求实”,即体现执政的合法性,实现党的主张与国家法律的有机统一。实行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是对执政方式的新要求,就是要实现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3.
“执政亚文化是与党的执政理念方略机制等不相适应甚至相背离的思想、观念、态度、潜规则、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执政亚文化主要包括执政思想亚文化、执政制度亚文化、执政组织亚文化和执政行为亚文化。执政亚文化由于其主体执掌着公共权力,实施执政行为,直接涉及到公共利益,尽管它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但它的影响有别于一般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
对执政理念概念界定的意义在于厘清执政理念的含量,这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提供一个基准。执政理念具有层次性,包括目的与手段两个方面,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考察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基于目的与手段的向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包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李建新 《世纪桥》2008,(2):30-31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表明我国执政党在认识执政规律上又上升到一定高度。而一种理性的执政形态,还必须具有“成本执政”的品质,注重提高执政绩效,降低行政耗费,使执政成本和执政收益之间平衡,实现执政绩效最大化,从而达到有效执政,和谐执政,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贵在坚持,重在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执政实践上有新突破,在改变作风上有新进展,在解决问题上有新举措,使我们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17.
黄圣 《学习月刊》2010,(22):31-32
执政文化是执政主体在执政实践中遵循执政规律、认识和改造执政客体并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而形成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导向。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革命与执政实践之中形成的集价值观念、思维取向和行为方式于一身的执政导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基础上由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合作中执政,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执政方式,是世界政党政治中一种崭新的执政类型.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本质反映,也与一党执政、轮流执政和联合执政等具有本质的区别.它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绩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执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邓小平的执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点是:重视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执政的关系;以发展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重视执政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执政的忧患意识与乐观意识、风险意识与安全意识的统一。深入把握邓小平的执政思想,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执政合法性是政党执政的基本条件,执政党必须时刻回应特定历史条件下执政合法性问题,这也体现了执政党对获得政权合法性的主观觉醒。但是,执政合法性反映的仅仅是民众对执政党的整体看法,是对执政绩效的主观评价。具有执政合法性的执政党,还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通过完善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来提升执政合理性。否则,执政合理性的不足最终必将导致执政合法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