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苏联模式作了很多论述 ,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 ,从毛泽东的角度认识苏联模式 ,学术界却很少论及。毛泽东在他的许多文章、报告和讲话中对苏联模式作了大量评价。苏共二十大前 ,毛泽东全面肯定苏联模式。苏共二十大后 ,毛泽东开始反思苏联模式。中苏论战中 ,毛泽东全力维护苏联模式。他虽然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 ,试图走出一条比苏联好的路子来 ,但最终还是未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相似文献   

2.
李琦  陈晋 《新湘评论》2020,(4):54-56
1949年6月26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率一个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他在苏联呆了足足50天,此行的目的,是争取苏联在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支持。刘少奇还向斯大林提出,想利用“在莫斯科的短短时间学习苏联”,并列出了一份庞大的学习清单,包括苏联各种国家机构的设置、苏联经济的计划与管理、苏联的文化教育政策、苏联共产党的组织与群众团体之间的关系等,几乎囊括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中共武器问题初探孙艳玲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共的武器援助问题是苏联与中共关系史上的一个悬案,一般认为中共没有从苏联直接得到武器援助。但根据现有档案和有关史料,抗战时期苏联确曾根据中共要求,秘密援助过机关枪、步枪、炮弹、手榴弹、子弹等武器和军事装备。援助主要集中在1940年以前,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一问题更多地与苏联请求中共采取军事行动配合作战纠结在一起。与苏联给国民党的大量军援相比,苏联向中共提供的武器援助在数量上很少。同时,与抗战期间苏联向中共提供的上百万美元的资金援助相比,武器援助所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之所以如此,除苏联和共产国际自身存在一定困难等客观因素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苏联的对  相似文献   

4.
列宁时期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主要是继承了第一条道路并形成一种备战体制。战后苏联共产党一直坚持备战体制,未能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根本改革。苏联共产党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纽带,取消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5.
正苏联时期和苏联改革时期都存在对资本主义停滞的、片面的认识。苏联时期的认识是停滞的,停留在19世纪以前:资本家残酷剥削,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等。苏联改革时期是片面认识,把资本主义描写成是天堂,是苏联改革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7,(9)
苏联作为拥有100多个民族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民族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外侵略扩张留给苏联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苏联时期不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等又使苏联的民族问题更加尖锐,最终民族分裂,苏联解体。且苏联后期背离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震撼了整个世界。一般而言苏联剧变包含三方面内容:1.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2.苏联作为多民族的、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3.苏共作为苏联惟一的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无论从上述哪一个方面来看,苏联剧变都值得深入研究。为什么曾在经济文  相似文献   

8.
自全面抗战爆发到德意日结盟,蒋介石对苏联的认知影响着他对中共问题的因应。苏德缔约前,基于苏联援华制日及苏日地缘政治博弈,蒋介石逐步淡化对苏联长期持有的疑惧敌视心理,臆断苏联"为己不能不助我",并且视中共为阻碍中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德缔约后,蒋介石疑惧敌视苏联的心理被苏联反复无常的行为重新激化,逐渐演成"苏联阴谋"的新认知,并形成了将中共问题和"苏联阴谋"挂钩的思维与决策模式。在德意日结盟之前,蒋介石在应对中共问题时深受这一思维与决策模式之影响。无疑,置身危局中的蒋介石在调整对战时苏联因素、苏联与中共关系的具体认知之同时,并未根本改变其对苏联之疑惧敌视心理,与对中共的敌意。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20年之际,一部集结国内专家探析苏联问题的《苏联真相》备受关注。书中列举了这样细节:苏联的干部开会一般只做两件事,一是颂扬上级领导的英明和决策正确;二是汇报自己是如何贯彻上级意图的。政权苏联解体20年之际,一部集结国内专家探析苏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共对苏联模式的教条式照搬和对苏联模式教条主义态度的破除两方面,说明并肯定苏共二十大对中共反思苏联模式,深刻检讨对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态度所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时,曾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达了自己的委屈。这种委屈和不满,并非来自20世纪30年代以王明为代表的、具有留学苏联背景的"左"倾教条主义中央的排挤和打击,而是对抗战结束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不满。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苏联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中共态度冷漠。在1948年国共两党决战进入关键阶段之时,毛泽东多次提出访问苏联以就中国革命若干重大问题与苏联商讨,均被其婉拒。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苏联仍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力促国共和谈。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的不满,也为日后中苏关系破裂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2.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探析宋士昌苏联解体后,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认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及其有关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沿革,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使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工业强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但苏联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就是使“三农”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全面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认真总结苏联在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对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婷  王聪聪 《唯实》2012,(12):91-94
官僚特权集团是研究苏联剧变的重要维度,它在苏联剧变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阶级》一书对苏联模式在苏东的实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将掌权的官僚集团称为"新阶级"。吉拉斯所说的"新阶级"实质上就是指官僚特权阶层。虽然对官僚特权集团在苏联剧变中的作用有不同的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存在严重破坏党的先锋队形象,破坏了党的政治合法性;也成为改革苏联模式的的障碍和阻力,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苏联特权集团的利益取向直接加速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5.
正背景介绍原载1934年7月14日《红色中华》第214期第4版。该版刊发了《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向苏联挑衅》的报道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时事报告材料,配登了"纪念八一,武装保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标语。报道指出:"苏联政府,因近来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准备进攻苏联,并派遣海陆空军侵入苏联国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认识过程,即"以俄为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学习;"以苏为鉴":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反思;"反修防修":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维护;"走自己的路":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扬弃。中国共产党认识苏联经济模式的曲折艰辛表明,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黄立茀 《党员文摘》2008,(10):10-11
1991年底。苏联剧变,终结社会主义,折回世纪初抛弃的资本主义。苏联剧变的原因何在?史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说、斯大林体制弊端说、戈尔巴乔夫叛徒葬送说……还有,苏联人不需要苏联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著名的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递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相似文献   

18.
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将东北视做其战略安全区,中共借机率先进入东北发展自己的力量:首先取得苏联和朝鲜的支援,建立了六条水陆交通线,将东北各解放区联系到一起;又与苏联发展贸易,打破了蒋介石的军事一经济封锁,将解放区连成一片。苏联派专家帮助修复东北铁路和桥梁,保证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遂成为全国最大最巩固的根据地。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东北与苏联的关系发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19.
赵赴 《世纪桥》2004,(6):48-50
一、率队去苏联 1937年冬,赵尚志正在领导北满抗联部队进行激烈的反对日伪冬季"大讨伐"斗争。这时,原抗联第六军二师师长陈绍宾率交通队从苏联回来,传递消息说,他通过抗联第七军与苏联取得了联系。陈向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汇报道:苏联要和日军开战,苏联边防军负责人邀请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到苏联去研究配合行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少年宫,这个词源自苏联。少年宫是苏联为培养、发现天才儿童,帮助学校开展校外活动的场所。1949年之后,中国一批批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组团访问苏联,少年宫往往是苏联方面安排的必备考察项目。少年宫建筑之宏伟、活动之丰富、设备之完善,令访问者惊叹。1953年1月,结束访问欧洲的宋庆龄在归国途中应邀前往苏联,回国后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