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平凡 《党史博采》2009,(9):46-49
<正>刘伟对邬吉成说:你负责护送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两国战俘遣返委员会委员的任务/在距离平壤20多公里外的一个秘密地下指挥部/"前不久,我们代表团就有一个同志被杀害了。"/  相似文献   

2.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王凡 《党史博采》2007,(11):47-53
<正>领导说:"吴建民,你管中东问题。"/基辛格对梅厄说:不会有来自华盛顿的强烈抗议/联合国采纳了一项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合国除  相似文献   

4.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09"不得贪胜"原为中国古人总结《围棋十诀》的第一条,是围棋行棋艺术的总纲领,即:越是对胜利存有贪念,就越得不到胜利。"求胜"与"不得贪胜"之间隐藏着的博弈的胜负哲学不仅仅适用于围棋,更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生哲学,适用于人生、职场、商战、战场以及生活的万象。贪胜的人,往往过于执着,容易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贪功冒进,利令智昏。只有保持"不得贪胜"心  相似文献   

5.
自贡扎染     
"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竟将红缬染轻纱"。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海棠缬》七绝把扎染描写得惟妙惟肖,成为了千古绝唱。中国的扎染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21年的秦汉时代,即有了绞缬,印花技术已经出现,珍藏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方纹绞缬"和"棕色四瓣花罗"等文物都是很好的证明。在唐朝,  相似文献   

6.
绘制枫香染是用"软性"的毛笔,取老枫香树的树脂参与牛油熬制成为防染剂。毛笔和枫香树脂、牛油相结合使用,因没有蜡的裂纹,做出的图案精致清晰,这决定了枫香染作品是"先天性"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制度优势仍需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我国国家治理经过了治理实践探索的"中国之治"到制度建设的"中国之制"再回到治理效能转换的"中国之治"的演变,体现的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逻辑。"放管服"改革是推动政府体制转型与营商环境优化的主要"抓手",是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通过"放管服"改革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制度向效能的转变,克服运行机制层面的功能性梗阻、联结性梗阻以及信息性梗阻,并在理念深化、机制联动、技术变革、法治保障层面不断改革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8.
叶娟丽  范晨岩 《探索》2020,(1):5-15
"中国之治"是十九大以来理论回应中国治理实践的最新成果,具有特定的语境与含义。但仅从"中国之治"这个四字词语的提出来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可考证的资料中,苏轼最早提出"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从而将"中国之治"与华夷论相连。此后,严复、康有为、鲁迅等人分别从不同立场使用了"中国之治"这个概念。根据"中国之治"的词源学意义与十九大以后"中国之治"在学术界"复兴"的具体历史背景,现实语境的"中国之治"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具体而言,一是中国之智,即中国式治理理念;二是中国之制,即中国式治理方略;三是中国之志,即中国式治理愿景。当然,对"中国之治"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界定。结合"中国之治"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语境,在使用与传播这一概念时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分清"中国之治"的应然形态与实然形态,处理好作为工具的"中国之治"与作为目的的"中国之治"的关系,注意将"中国之治"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中国之"治"举世瞩目。事实上,中国之"治"与"中国之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障。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既揭示了中国之"治"的重要经验,也昭示了"中国之治"的成功之道。具体而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善"治"美。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根本价值取向,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是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的根本力量,也是"中国之治"的力量源泉。作为战胜疫情的两大利器,科技创新之"智"与文化引领之"力"是成就"中国之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军 《当代贵州》2012,(18):46-47
如果说"海天佛国"是浙江普陀山,"清凉世界"是山西五台山,"仙山佛国"是四川峨眉山,"莲花佛国"是安徽九华山,那么"梵天净土"则是贵州梵净山。梵净山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同时还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著名的"弥勒道场"。佛教名山梵净山的山名本身即有净土信仰的意义。梵,是梵文Brahma(梵摩)的略称,意为清静、寂静、离欲之意,佛教用之称呼与佛教相关的事物,如梵宇、梵钟、梵音、梵行、梵呗等。净,即无染无秽、洁净纯真之意,佛教把与五浊(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恶世浑浊不净相对立的清静世界称为净土。以"梵  相似文献   

11.
正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两大奇迹"背后的重要支撑,"中国之制"为"中国之治"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书荐作者:胡鞍钢著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集体领导体制》摘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创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这一制度的产生、建立、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典型的长期制度创新、制度学习、制度变迁的过程。推荐人:黔西南州委宣传部纪检组长戴时昌本书追溯中国集体领导制变迁之"路",探究集体领导制之"道",剖  相似文献   

13.
《中共党史研究》2012,(7):127-128
中国语境与儒家命运——1949年以来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闫帅1949年以来,儒家在中国的命运经历了"J"字型的变化趋势,从"反儒"到"复兴",根源均在于国家政权建设之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国家政权建设上表现为"与国民党政权作出区分"。由于儒家思想之于蒋介石和国民党,不仅内化于心而且外化于行,"孔子"、"儒家"和"蒋介石"、"国民党"被并列在一起受到批判,"反儒"运动由此在大陆展开并不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双重价值意蕴,既有利于开拓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境界,又有利于彰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制度自信的新追求。从教化于人来看,法治环境文化是自信之基;从固化于制来看,法治制度文化是自信之本;从内化于心来看,法治精神文化是自信之魂;从外化于行来看,法治行为文化是自信之效。以良法善治为理性引领、以全民普法为基本抓手、以道德滋养为强大支撑、以载体建设为重要依托,构成了国家治理视野下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春秋>具有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后世将其视为"礼义之大宗",原因即在于此.孔子借<春秋>之"属辞比事"以行褒贬、正是非,形成了"春秋教"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礼治名分、重德尚贤、恶战重民、知权时中等方面,其目的乃在于为其王道政治教化体系服务.孔子"春秋教"思想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爱国是知行合一的内容呈现,知行合一是爱国价值观形成的必然路径。爱国价值观之形始于知,爱国价值观之成见于行,爱国价值观形成于知行合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价值观的培育应着力于引导大学生克服行而不知的意识茫然,摆脱知而不行的践履困境,弥补知行脱节的中间裂痕。应以"知"导"行"深化对爱国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以"行"践"知"促进爱国价值观的实践养成",情""意"相融充实爱国价值观育成的中间环节,通过"知"与"行"的配合转换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价值观的有效育成。  相似文献   

17.
正鸦片一役,惊醒了有识之士的天朝梦。遇"千年未有之强敌"、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出路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借西洋坚船利炮挽天朝危局的呼声,与中外相安、十年无事的暂时稳定,汇成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洋务运动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甲午战争是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所做的一次总检验,但结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与知行合一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关联。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是"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其中"知"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之基础,"行"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之归宿,"知行合一"是大学生责任感形成之确证。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在培育、巩固、强化自身责任感的过程中面临责任感认知的"知行背离"、责任感认同的"知行不一"、责任感践行的"知易行难"等问题。鉴于此,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原则,以责任认知理念、责任担当精神、责任践履能力三个维度为着力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精准覆盖。  相似文献   

19.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关岭"红崖天书"世称"千古之谜";明代军事遗存屯堡村落和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堪称"世界唯一";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地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宋词以内敛的思绪、优美的情怀、婉约的格调营造了堪称中国文学艺术中最美的"词境",然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宋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当时兴起的理学思潮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理学注重的是性理之学,文学注重的是情辞之美,但是处于同一历史时代中,理学与文学便形成了交流与沟通。理学家以文学的形式传道明心,文学家重理而文以致用,蒋捷集理学家、词人于一身,其《竹山词》不可避免地受到理学的影响,从而留给世人另一种审美享受与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