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接触网络最广的群体之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公开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带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的扩大性、娱乐性、多元文化交织性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政治责任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在接受和认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关系着我国当前的政治稳定。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西方多元文化通过网络的强势传入以及网络对社会负面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消解作用。为此,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加强网络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规范网络监管、构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3.
课题组对珠海市三所独立学院大学生政治认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情况趋于稳定,对政治关心程度、政治认同概念的了解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但对政治参与满意度、基层民主选举活动的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减弱。民办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特征,完善政治认同心理机制;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力度,优化政治认同培育体系;增设政治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规避网络自由化风险,防止不良因素腐蚀,以促进大学生关心政治、学习政治、了解政治、参与政治进而认同政治。  相似文献   

4.
媒体融合加快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助推器。当前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存在网络传播渠道众多、媒体融合人才缺乏、网络监控不到位等问题。深入网络社区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主导权、营造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良好氛围、加强网络平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平台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网络队伍建设、构筑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媒体融合视阈下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网络大V等不同主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且其影响力的大小因大学生性别、年级、学科等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持续强化大学生政治认知,激发大学生政治情感,丰富大学生政治参与,增强大学生政治信任,以实现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对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过程中文化的认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受西方普世价值及其强势政治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着严重挑战。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必须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关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璐 《世纪桥》2008,(3):120-121
网络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和其他高科技一样对人类的影响是深刻的、久远的,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的伦理道德、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和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的阵地;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8.
张亚平  王仲科  白丽  孙辉 《世纪桥》2010,(9):122-123
对高校大学生来说,网络对其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认知、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对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方法、途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对于政治体系在心理和情感认知的反映。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虚假认同、反向认同及认同与实践背离的问题。风险的不确定性、反思性、全球性以及网络的出现、流行都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为此,应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政治认同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巨大活力的特殊社会群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利有弊,作者在深入探究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所起积极和消极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应通过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提升教育者的政治与媒介素养水平、提高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能力、完善自媒体发展环境等途径,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1.
田华 《实事求是》2016,(1):15-1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基于信息社会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分析信息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阵地,引领时代精神,努力探索信息化情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育途径,使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随着网络的应用及普及网络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上网已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提供丰富、便捷的信息和手段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信念等带来巨大冲击,这无疑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说服、开导等。这些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时的情感互动性,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一、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  相似文献   

13.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给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较大影响。必须不断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监管引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舆情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现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民粹主义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和延伸,网络民粹主义对逐渐热衷于在网络世界表达情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包括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民主监督意识、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由于披着网络外衣的民粹主义仍无法遮盖其与生俱来的非理性、反权威性、极端民主性、群体极化性、话语霸权性等固有属性,所以它在不同程度上也干扰、消解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而政治认同关系着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政治制度甚至国家政权的看法和态度,因此,从网络民粹主义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影响作为切入点,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通过构建互动平台、培育意见领袖、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建立网络监督机制、实现网上和网下的互补等手段,建立一条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博客、微博为标志的Web2.0“微”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各种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并对其加以有效利用,才能抢占网络前沿阵地,掌握网络教育引导的主动权,从而有效地开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6,(1)
随着互联网革命的快速演进,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趋势。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开放的信息传送体系、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及惊人的传播速度,对面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信息交互、知识分享的新媒体思维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如同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更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重视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争夺,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提升自身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权,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方向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教育功能,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舆论传播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实践活动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虹睿  许杰  杨思静 《山西青年》2023,(20):187-189
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网络道德风险,这些风险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探讨。其中,网络谣言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侵蚀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重大威胁。通过对这些“造谣”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产生的根源和危害,并从网络技术层面、高校治理层面以及大学生自身层面提出应对网络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