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半月谈》2004,(6):72-74
我业余喜欢写些新闻稿,却从没向《半月谈》投寄过,毕竟她是国家级的权威刊物。去年,我在《半月谈》上看到武汉城市窨井盖屡屡被盗的报道后,想起我们市在窨井盖上加栓、加链以防盗的经验,就赶紧迫了一张  相似文献   

2.
当我刚拿到《青少年修养》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面上“修养”这两个字吸引住了。对“修养”这个词我有些耳熟,我经常听大人说起这个词,也知道刘少奇写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但对它的真正含义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脑子里只有一点朦胧的意思,有修养的人大概就是指在各方面都做得好的人吧!  相似文献   

3.
袁勤华 《半月谈》2020,(9):28-29
多少好经验,都在《半月谈》;多少心里话,也在《半月谈》。20多年来,我辗转多个工作岗位,从一个普通宣传干事成长为厅级领导干部。《半月谈》始终与我不离不弃。  相似文献   

4.
何强宇 《半月谈》2020,(9):30-30
1994年,我还是云南省云县第一中学的一名高中学生。那一年,我获得了《半月谈》当年的“半月谈中学生奖学金”,是临沧市众多被推荐学生中唯一获奖者。收到奖学金证书时,我看到了上面有杨尚昆同志的题字“祝你成才”。这给了我极大的鞭策和激励。我立誓好好学习,时刻牢记一位革命先辈对我们的期望,牢记《半月谈》文章《为了鼓励中学生成才》中的那些诚挚祝愿。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商务活动中的合同和审判活动产生的判决不算陌生,甚至许多法律人对中国古代的判决已耳熟能详。但要问起国外古老的合同、判决,会有许多人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甚至根本想不起对人类影响最大、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那本书——《圣经》。当然,如果人们知道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新旧约全书》,可能就会猜中其中的端倪。  相似文献   

6.
<正>《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最初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的第一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于1988年。20多年后,首先想到的是要感谢李泽厚先生。1983年笔者的文章《〈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在《文史》辑刊第十八辑发表,李泽厚看到了,就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黄德志女士说:"有一个年轻人,我认为他是年轻人,写了一篇关于庄子的文章,很好。你们应该找他写一本书,十几万字,我写序,你们出。"当黄德志知道我正在写博士论文后,就建议我将博士论文交给他们出,由此又引出了后来的博士论文文库。这里特别令人感念的是,当时李泽厚先生全然不知道我是谁。  相似文献   

7.
人生需要乐趣,读书也一样,有人说现在有许多没营养、没文化、没内涵的书,但就是有人读起来津津有味,那怎么办?我想说,如果合上一本书的时候你的心情突然由阴转晴,这时候可以说这本书也是生产力了。桑格格之前出了本书《小时候》,那时候就有人出来唱反调,说是流水账读不出科技成分来。这一回桑格格又出书了,继续前面《小时候》的风格和语言,还是有人出来唱反调。但是我就是喜欢,因为一口气读下来我突然就变得很开心,这就够了,足够了。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聋教育界,知道聋人余淑芬的可能不多。我知道余淑芬老人,是在《梦圆忆当年》这本书里。七八年前,戴目先生把他主编的这本书惠赠于我,我如获至宝,一气  相似文献   

9.
正看到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共广西区委党校韦日平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研究》一书(以下简称《新进程》),作为作者的大学同学、朋友,我为他感到高兴,并仔细地阅读了这部27万字的专著。虽然在学术的观点上可能会有仁智之别,但本书在治学方面直面时代问题、与时代同步的治学方法,我认为值得大加肯定。  相似文献   

10.
宋铁春 《小康》2005,(7):69-71
稍了解中国冶金工业历史的人,都会明白宋必达三个字的分量。我的父亲宋必达首倡“两参一改三结合”,创立举世闻名的《鞍钢宪法》,参加我国酒钢,包钢等特大企业的筹建,解决南京江桥裂纹,马钢轮箍白点等课题,是冶金工业著名专家。当代的青年关于《鞍钢宪法》的了解大都来自网上崔之元先生那篇《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和高华先生《鞍钢宪法的历史真实与“政治正确性”》的文章,而我清楚地记得幼年时父亲工厂大墙上写有“《鞍钢宪法》万岁”,“两参一改三结合”标语的字迹。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段历史呢?生于穷苦我的父亲宋必达生于1925年1月25…  相似文献   

11.
凝望父亲     
董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那套软垫沙发上,两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凄凄切切半蒙住他那有风有霜的脸,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丛幽篁,格外见出匠心。"看到这里,我心中蓦地一动:难得他如此用心,把目光定格在父亲身上,为父亲描摹了一幅细腻的工笔。那一刻,父亲像安睡在他目光中的孩子,凝然静谧。细细的美好,茶香一般氤氲着。我只记得看到孩子熟睡时,我才会有如此细腻的心思。孩子在我的前方,我一直注目着她。正如父亲,他的视线里更多的是我。父亲总喜欢  相似文献   

12.
赵辉 《台声》2011,(8):90-93
采访周传雄源自一次朋友传给我的一首歌,名字叫做《微凉盼记忆》。他知我喜欢苏轼的词,还特意留言说这首歌是以苏轼的《洞仙歌》为蓝本翻写而成的。听了这首歌才知道歌者是周传雄。实话说,对周传雄有印象没记忆。毕竟一直以来听的音乐大多是西洋摇滚乐、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中文唱片听来听去也就是那几张。  相似文献   

13.
现在说起出书,也是一种潮流,一种时尚。有这样一本书:它是一本18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湖北的一个普通职业司机。其实要说普通呢,也不太普通,一看书名就知道了——《一个肇事司机的述说》。那么在这本书里究竟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位司机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  相似文献   

14.
无邪     
收到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老人书赠的横幅,我的欣悦和感激之情是难以言喻的。大约是知道我喜欢诗,老人题赠的是《诗经·駉》中的那句“无邪”,省略了句首语气词“思”字。今天早晨,我正欣赏着横幅上千帆老人那遒劲饱满的书法,企望着能对“无邪”两字的深意有所领悟的时候,便听到北京音乐台的广播里说,眼下一些高等学府里的硕士学位,正在成为许多“经理”、“老总”们新的进攻目标。这消息乍听起来,很让人有些高兴!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些自觉注重增强个人文化素质、提高个人知识层次的企业领导,这对于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建设,自然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竹 《协商论坛》2007,(6):57-57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女儿跟父亲都有一种隔膜,我从小就对自己的父亲敬而远之:我不喜欢他的懦弱和细致,我总在想为什么他不是那种能用胡子扎女儿脸很风趣的父亲?结婚时,我逃也似地离开了父母家,总  相似文献   

16.
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获第一名),震动了全国美术界,也深深扣住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父亲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劳作而变形的指甲,干裂的嘴唇,残存的牙齿,盛满清水的粗瓷碗,以及那在烈日下带伤劳动而又毫无哀怨的充满慈祥的表情,使青年们的心都颤抖了.父亲——这就是生我养我的父亲!这就是如此淳厚、善良、辛苦、默默无闻地劳作而又默默为儿女祝福的父亲!!北京大学历史系几位学生流着泪说:"想想'父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发愤读书呢!"两个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看到这幅画时,当场咬破手指在手帕上写下"记住父亲"四字.南疆、戍边的营房内,几个年轻军官,把《父亲》贴在墙上,他们读了罗中立介绍《父亲》创作  相似文献   

17.
感动     
信不信由你,两年前的我是很不喜欢与警察打交道的,甚至一提“警察”两字我就烦,这倒不是我犯了什么错误而害怕警察,那是因为警察曾经给我的印象太糟了。今天我写这篇稿子的目的,就是想借《警察天地》杂志的一角说说自己对警察的褒贬,也许很多人与我有同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春节前夕,原27集团军的一位老首长转赠给我一本新书:《父亲——还原真实的开国上将许世友》(以下简称《父亲》)。因我也在这个集团军和所属师工作过多年,上将许世友曾是27集团军前身华野九纵的司令员,对老首长的传奇故事在部队传统教育中早有耳闻。当拿到这本书时,正赶上春节放长假,我便怀着对老首长的特殊感情、对开国  相似文献   

19.
安东 《台声》2006,(12):92-92
这是一本关于亲情和思念,关于宽恕与原谅,也关于成长的书。蒋孝严奇特的身世曾引起了世人的好奇和各种猜测。美国两大著名报纸《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都曾以显著篇幅进行了长篇报道。国内外其他媒体也对他父母恋情、他母亲离奇死亡、他和孝慈这对孪生兄弟的生活经历进行了各种版本的叙述。历时3年,用流畅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完成的《蒋家门外的孩子》,是蒋孝严为他的父亲蒋经国而写。正如他在书中《自序》所说,“从提笔写下这本书的第一个字开始,到点下最后一页的标点符号,一路上,父亲经国先生的影子一直在我脑中、在我眼前、在我身…  相似文献   

20.
在《半月谈》创刊30周年之际,特向半月谈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多年来为《半月谈》的宣传、发行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邮政部门的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同时,向《半月谈》的读者、作者和所有关心、支持《半月谈》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