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启程 《检察风云》2008,(20):61-61
新闻事件据新华社报道,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截止到9月21日,各地报告因食用奶粉住院治疗的婴幼儿达1.2万余人。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结果,蒙牛、伊利、圣元、雅士利等乳业企业的奶粉检出三聚氰胺。蒙牛、伊利等乳业企业的液态奶也被检出三聚氰胺。  相似文献   

2.
阿碧 《检察风云》2008,(20):28-30
2008年9月初曝光的三鹿毒奶粉事件,让人们的"食品之天"再次变得乌云密布。截至9月17日,因服用含有三聚氰胺"三鹿"奶粉的肾结石患儿已达6244名,其中有3名婴儿已经死亡。被检测的三鹿奶粉中,其中三聚氰胺含量最高的居然达到2563毫克/千克,简直太吓人了!为此,国家质检总局近日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奶制品的专项检查,阶段性检查结果显示,除了三鹿之外,赫赫有名的蒙牛、伊利、光明等品牌的奶粉或液态奶都榜上有名。只不过他们以往都上的是光荣榜,这次上的却是耻辱榜。  相似文献   

3.
卢劲杉  曹参 《检察风云》2008,(20):12-14
9月11日,新华社报道称,甘肃、江苏、陕西等地出现数十名婴儿患肾结石的病例,各地质疑此病症与食用三鹿奶粉有关。一石激起千层浪。9月16日,国家质检部门公布的对全国109家婴幼儿奶粉企业491个批次产品抽查的结果显示,有22家企业的69批次产品被检出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在随后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的专项检测中,抽查检验了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的蒙牛、伊利、光明、三元、雀巢等知名品牌企业,检验结果显示,蒙牛、伊利、光明三大牛奶生产厂家的部分批次产品中不同程度含有三聚氰胺。这一结果着实令人震惊!痛定思痛,  相似文献   

4.
孙瑞灼 《江淮法治》2008,(20):21-21
国家质检总局近日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舍量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包括三鹿、蒙牛、伊利、雅士利等在内的22个品牌奶粉生产企业的产品检出三聚氰胺.另据媒体报道,截至9月17日.由于食用被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各地报告临床诊断患儿一共有6244例.3例死亡。  相似文献   

5.
卫生部网站上的最新公告,确定奶粉里面含有三聚氰胺,并且是造成婴儿肾结石的罪魁祸首,卫生部还确定一点,那就是今年8月,三鹿集团就已经在奶粉里面查到了三聚氰胺。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何奶粉里面有三聚  相似文献   

6.
顾骏 《检察风云》2008,(20):26-27
透过奶粉危机,人们担心的是事故频发所表明的监管制度本身的缺失,不是个别官员或部门的失职,而是"体制性无力"。三鹿事件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乳品危机进入了善后阶段,饮用过三鹿奶粉的婴儿得到检查和治疗,对有关当事人的责任追究也已逐一落实。监管部门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特别是质检总局先是对全国乳品企业的婴儿配方奶粉进行全面检测,并及时公布了检测结果,对占被检测企业总数20%的22家企业的含三聚氰胺产品公开曝光,然后进一步对液态奶进行大面积检测,对全国知名的几家大企业的含三聚氰胺的批次产品,同样给以曝光,国务院随之废除了国家对食品企业的免检制度。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近日又在陕西出现。公安部门通报的案情显示,质检部门早就在金桥乳业公司的全脂淡奶粉中检出了三聚氰胺,而泾阳县质监部门仅仅将其“封存”于企业仓库,更没有将问题奶粉及时销毁,为企业更换包装、套用批次销售问题奶粉留下了可乘之机。目前,“金桥”的总经理刘平等三人已被依法逮捕。(《长江日报》2009年12月19日)  相似文献   

8.
金铭 《法治纵横》2011,(5):59-61
尚未恢复元气的中国乳业市场在春节前再次阴云密布。由上海熊猫乳业公司引发的三聚氰胺超标事件余波未平,三聚氰胺的幽灵再次肆虐市场:随后,陕西渭南乐康乳业、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等企业又相继出现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奶糖、面包、冰激凌等制品。  相似文献   

9.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问题奶粉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国产乳制品业也因此受到波及。正当奶制品行业在遭受重创之后全面复苏之际,没想到问题奶粉竟然又成了一个问题。据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视频会议披露,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性质非常恶劣。问题奶粉又成问题,固然有生产企业唯利是图、铤而走险  相似文献   

10.
问题奶粉损害赔偿中的因果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等品牌奶粉致人损害事件的受害人,要成功获得损害赔偿,就必需证明其损害同食用被告奶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必要条件说可以作为因果关系判断的一般规则.但对于加害人是复数的情形,需要灵活多样的判断标准.充分条件之必要因素说、协同一致方法、证明责任转移、市场份额方法等都可针对特定情况.帮助受害人走出证明困境,获得赔偿.  相似文献   

11.
[案情]2009年5月,A乳业公司经理苏某与B乳业公司经理赵某商议.将私藏在A公司的被客户退回的23.425吨奶粉运至B公司.换上B公司的包装、打上伪造的生产日期和批号,销售金额为28.11万元。经检测该批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超标。2009年11月,赵某经无业人员郭晓利介绍从个体户田满处收购三聚氰胺含量超标的无标识奶粉8吨,将其中2吨奶粉做回化处理.苏某在明知该批奶粉不合格的情况下,将剩余奶粉重新更换包装.  相似文献   

12.
最近的"奶粉事件",终于有了结果.奶粉产销量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的"三鹿"王国,以比其创业时快捷得多的速度坍塌下来.也算是挨着了多米诺骨牌,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6批次产品被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这些企业的行为皆源自利欲熏心,或短视或片面,也许将如"偏激"的网友诅咒的--"孩子死了,它们还能活得欢吗?"……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今天惊闻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召开的今年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视频会议上爆出消息,称2009年以来,有关部门查处的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辽宁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园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几乎都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15.
丰贤胜 《江淮法治》2008,(20):21-21
近日,“毒奶粉”事件重新上演。在国内22家企业生产的。69批次婴幼儿奶粉产品中.都被“添加”了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这其中.以“三鹿”产品最为严重.含高达2563毫克/公斤,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伊利、蒙牛、雅士利等知名企业亦在其中。  相似文献   

16.
刁钦廉 《法制与社会》2010,(31):188-188,196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出现了诸如"二恶英"、"疯牛病"和"苏丹红"等侵犯公众利益的重大事件。2008年9月,全国各地陆续发生了在奶粉中大量填加"三聚氰胺"想提高蛋白质含量,却导致婴幼儿患肾结石的"三鹿奶粉事件",全国诊疗的患儿达29万多人,并有多名死亡。紧接着,包括蒙牛、伊利、光明等国内22家驰名的奶粉企业也被相继查出三聚氰胺,全球舆论一片哗然,消费者信心大受打击,食品安全再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本文拟以邓小平理论的角度,浅析诚信危机形成的思想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中毒死亡患儿的病历材料,为此类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例因食用某品牌含三聚氰胺的奶粉中毒死亡患儿的病历材料,从中毒症状、影像学和血生化检查以及转归情况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中毒患儿年龄在8个月左右,主要因泌尿系统结石梗阻尿路引起少尿、无尿等中毒症状,最终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其他并发症导致死亡,血清BUN和Cr均异常升高。结论结合三聚氰胺的毒理作用,推断6例患儿的死亡与三聚氰胺中毒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在华风光无限好,乳制品行业专家乇丁棉即称,“2011年进口奶粉(剔除乳清粉)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50%,这一半的市场被三五十个品牌的洋奶粉瓜分。”但某不愿具名的奶粉进口商则表示,市面上现在多了200多种牌子的洋奶粉,但真正意义上的原装成品进口奶粉在国内只有两成的市场份额,其他的多是原料粉进口再加工以及“假洋鬼子”(即国内企业在国外注册的乳企)。  相似文献   

19.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从工业酒精勾兑假酒,到四五种化学药物为豆芽催生和保鲜;从养鸡场给鸡吃色素饲料以加深蛋黄颜色,到用福尔马林发泡海产品,再到2005年发生的"苏丹红事件",乃至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22家企业69批次的奶粉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等等,国家在惩治食品安全大案要案以及防止伪劣产品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可我行我素者屡屡出现,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怎么了?奶粉事件甫一浮出水面,本刊编辑部就议论开了,在本期的新闻聊斋里我们就来听听来自八方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颜明 《中国审判》2010,(9):47-47
日前,甘肃、青海、吉林进行食品质量检查,发现了含有三聚氰胺有毒化学品的奶粉,香港《南华早报》7月13日就此事发表社论称:“人们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两年前的河北石家庄三鹿事件)处死两个,逮捕并监禁21名乳制品行业官员及工作人员还不足以发挥震慑作用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