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老荣民--被人遗忘的角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台湾驻点多次后,有位朋友突然说起:“你应该去看看老荣民.“   “荣民“是台湾对服役多年的退伍军人的称呼,所谓“荣誉国民“,“老荣民“则已成为1948年、1949年随蒋介石退居台湾的那批军人的特定称呼.从高阶职位退下来的荣民退休金不算少,可以颐养天年.这位朋友让我去看的是低阶老兵.   ……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13)
正最近,一段辱骂台湾老荣民的视频传遍两岸(老荣民指的是1949年前后自大陆去台湾的老兵)。视频中,台湾女子洪素珠连珠炮般谩骂老荣民是"中国难民""为什么要台湾人养你们"等。这段两分半钟的视频传出后,遭到两岸各界的一致谴责,认为其言行挑起族群对立,还有人提议要"修法"禁止族群歧视。V微博摘登1洪素珠所用的"中国难民",不是类似奸诈狡猾、道德败坏的普通谩骂,而是一种政治性语言。实际上,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22)
<正>摘编自11月3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去年6月,台湾一名自称"公民记者"的洪素珠,在脸谱网(facebook)上发布其情绪化的言语辱骂老荣民。事后被人发现,她已经多次录制侮辱荣民的影片,因严重撕裂社会感情而引起轩然大波,台湾当局高层随即发表声明谴责,但伤痕烙印已深!比起台湾民间社会羞辱荣民的程度,民进党当局不遑多让,蔡英文当局一年多来,剑指"军公教"的"年金改革"、此起彼落的"去中国化"与"去蒋化"的民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2)
正台湾目前有一股隐忧,那就是"文化台独"似乎已经成为"政治正确"。如果这一股趋势不能有效地化解,台湾社会将更难团结在一起,两岸关系也将更为险峻。网络上一则洪素珠女士辱骂老荣民的画面,让台湾社会感受极为不舒服,它涉及的已经不仅是"认同政治正确"的强势嚣张,而是连一些人与人基本的相互尊重也都可以置之不顾,这反映出认同问题对台湾的伤害有多么严重。我们担心的并不是洪素珠一个人的辱骂演出,而是"洪素珠们"的心态与行为。洪素珠要老荣民"滚回中国去",这个句型与陈水扁的语录何其相似。陈水扁不也是说过"嫌  相似文献   

5.
(Situation:Johnconsultshisfriend,XiaoLi,onaproblemhehasencountered.)约翰:有一件小事我不太明白。小李:什么事啊?约翰:我今天去李老师办公室,很不巧,他不在。我问另一个人,“请问,老李呢?”那人奇怪地看了我一眼。难道我说错了吗?小李:你确实说得不合适。对自己的老师不能称呼“老…”约翰:有的书上说,称呼“老…”是表示尊敬、亲近,我为什么不能这样称呼呢?小李:书上的说法不全面。能不能称呼“老…”,要看双方的身分、地位。学生对老师,孩子对父母,都不能这样称呼。约翰:嗅,原来是这样。汉语的称呼比英语复杂…  相似文献   

6.
台湾现有居民2300万人口,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强,少数民族大约在40万人左右,约占2%弱。在台湾,是如何称呼这些少数民族的呢?台湾当局的正式称呼是“原住民”。并在“行政院”专门设置一个相当于部级的机构“原住民委员会”,以处理台湾的少数民族事务。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7)
正十几年来,坚持为孤苦无依的老荣民完成"落叶归根"的遗愿,亲自背着骨灰坛送老伯伯们回到大陆老家——在高雄市左营区的祥和里,有一处单身老荣民的宿舍称为"祥和山庄",里长刘德文这十几年来重复做着一件同样的事,那就是为孤苦无依的老荣民完成"落叶归根"的遗愿,亲自背着骨灰坛送老伯伯们回到大陆老家,写下两岸交流史上令人动容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15日凌晨,原台湾“行政院”院长、海基会名誉董事长,台湾“总统府资政”孙运璇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病逝,享年93岁。孙运璇,山东蓬莱人。曾任国民党第十至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第十五届中央评议委员。历任台湾“交通部长”、“经济部长”、“行政院长”等要职。当噩耗从海峡彼岸传来时,一年前我与孙“资政”在台北相聚的情景,又立刻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9.
1997年12月4日,海协就台湾某报刊不实报道去台老兵遗产处理事致函海基会。函文说:据有关方面告,台湾《中央日报》1997年10月8日以“江西台办侵吞荣民遗产”为题,报道江西省玉山县台办人员,在办理去台老兵周炳海遗产继承事宜过程中,有舞弊行为。这一报道与事实不符。我会在1997年3月21日给贵会的去函中已明确说明,玉山县台办在收到周炳海遗产款项后,已全数转交给周炳海的继承人周炳发,周炳发对此表示感谢。请贵会协助向台有关方面澄清事实。 12月5日,海协就台湾居民冯小喆死亡事复函海基会。函文说:据广东省有关方面告,案件发生后,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里,为了寻访被湮灭的历史,蓝博洲几乎走遍了台湾的城镇、乡村,还去了大陆很多地方,也到过香港、日本,去采集幸存者的历史证言。不久前,他带着记者来到苗栗乡下,踏访白色恐怖时代“红色”台湾青年的斗争行迹。深山之中,“十分岽古道”上一个建于1923年的老茶亭,是当年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22)
正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伴随旧时代落幕的,是成千上万名国民党官兵背井离乡,一去就是30年、40年,甚至永远。这些在台湾人被称为"荣民"、在大陆被称为"台湾老兵"的群体,除忍受思乡思亲的痛苦外,其中的很多人还要忍受生活之苦,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爱情。李旭华是其中的一员。直到1992年,时隔43年,李旭华才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如果他不是在回乡探亲的过程中遇到张泽进,那么他人生可能  相似文献   

12.
初冬时节,我们贸促会代表团访问了台湾。代表团共17人,安成信副会长为团长,余者都是贸促会各部门和一些分会的负责人。团中那些挂着“部长”、“主任”、“会长”、“总经理”头衔的团员们,很多已走遍五大洲,可谓见多识广。但访问祖国的宝岛,除了负责台湾事务的邓公与潘兄(台湾朋友这样称呼他俩)之外,大家却都是头一回。 看看手中的访问日程,那么多要拜会的单位,那么多要见面的老朋友。打交道多年,都是他们来北京。“下次台湾见”这句话年年说,说了七八年。老朋友在台湾等了七八年。这次才真的“台湾见”了。  相似文献   

13.
谢旭 《台声》2001,(1):30-31
不久前,台湾老音乐家吕泉生——“台湾儿童合唱音乐之父”首次返回福建老家,在厦门短短两天逗留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一)吕先生祖籍福建诏安。他的祖辈迁台已数百年。他小时候受到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长大后留学日本。他曾说过,在20岁以前,完全是一个与日本人无异的台湾人,可他心中仍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始终不变。1943年,他奔父丧回台,后因战争影响交通断绝,没能再去日本谋生,就留在台湾教书。1945年台湾光复后,吕先生担任过《台湾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台湾广播电…  相似文献   

14.
杨诚国 《两岸关系》2008,(10):27-28
近年来,槟榔西施与“辣妹”风靡全台湾。槟榔西施是台湾特有的职业,穿着暴露、性感、挑逗的年轻女孩子在路边招揽并贩卖槟榔,只做生意从不参与政治活动;而“辣妹”则是对穿着火辣、拥有姣好身材和美丽容貌女孩子的称呼,但在台湾独特的政治环境中,“辣妹”已和本应严肃、充满“血腥味”的政治成功地实现了挂钩。  相似文献   

15.
王尧 《两岸关系》2010,(8):33-35
2000年底,民进党当局就已声称要开放大陆记者赴台驻点,但过程却象小脚老太行路一样步履蹒跚,等不及,我先赴香港驻站去了。香港3年,因工作需要天天关注台湾新闻,所以,踏上台湾土地时,我的心情是“三不一没有”:不新鲜、不激动、不好奇,没有偏见。  相似文献   

16.
赵辉 《台声》2011,(4):98-101
月初,借着马世芳宣传新书《昨日书》的机会,又一次见到了这位闻名两岸的台湾大龄文艺青年。棉布衬衫、牛仔裤、球鞋……这个年至不惑的台湾六年级生(特指台湾“70后”一代),依然青春气十足。“我承认自己装着一个老灵魂。”在这个老灵魂里,装着的是聆听、是阅读、是写作,以及更多。  相似文献   

17.
编辑部吹风     
最近,陈水扁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声称2006年“催生台湾新宪法”、“让台湾新宪法诞生”。他号召“台湾人民担任助产士”,“以公民投票来作决定”,“是为了建设台湾成为一个正常、完整、伟大国家必经的途径”。吕秀莲亦鼓吹“继续致力推动去中国化”,“证明台湾不是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江城子     
两次住院手术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蒋经国的身体日呈衰弱之势。1982年2月,蒋经国第一次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由美国著名眼科专家主刀,医治视网膜出血。他患的是糖尿病,病情一天重似一天。据说是糖尿病引发了眼疾。 没有很久,台湾上下又盛传蒋经国第二次住院开刀治疗眼疾的  相似文献   

19.
李家泉 《台声》2001,(5):13-14
自李登辉以来,台湾社会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凡主张“台独”或倾向“台独”的人,都说他们是“爱台湾”的。最近一年来愈演愈烈。   李登辉是自称“爱台湾”的人,主张“台湾优先”、“台湾第一”、“台湾生命共同体”,并且自比摩西,希望率领台湾人“穿越红海”,去自建“台湾人的国家”。   吕秀莲是自称“爱台湾”的人,张口闭口“台湾人民的利益”、“台湾人民的意愿”、“台湾人民的幸福”,说什么“台湾是属于台湾人民的”,“台湾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金美龄是自称“爱台湾”的人,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最近台…  相似文献   

20.
都已经54岁了,部里还有不少同志对我仍沿用着“小莫”的称呼。每当听到“小莫”的称呼时,我就会回想起25年前从工厂来到统战部时,老科长那句期盼的话:“小莫,你还年轻,希望你永远忠诚党的统战事业。”现在,我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