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此话一出,热捧宋朝之风骤起。美国人罗兹·墨菲在他所著的《亚洲史》中也说,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中国“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他们这些话,诱发了国内不少人的民族虚荣心。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3,(2):54-55
书荐作者:高洪雷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另一半中国史》摘录: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历史学家所记录的大多是中原王朝的兴衰荣辱,各少数民族即便偶然被提起,也不过是因为与中原王朝的瓜葛而被迫匆匆一笔带过。如果你有兴趣读它,如今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3.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一个将军就是一部精彩的历史,他浓缩了历史的精华。1988年,晋升为上将的李德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将军。在烽火岁月里,他屡建奇功;在和平年代里,他由军人走上政坛,在扑溯迷离的政坛上,叱咤风云。他是将军们的代表,他浓缩了中国现代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博览之窗     
李达结束“守寡”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后来由于一些原因离开了党,但他一直在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研究工作。 1939年初,毛泽东和周恩来曾托李达的学生、历史学家吕振羽看望并征求李达的意见:是否愿去延安。李达当即表示:“只要有一碗饭吃,我就愿意去。”由于周恩来出国治病,吕振羽便将此话告诉了中共  相似文献   

5.
正在人类历史上,专政是阶级社会的特定产物。什么是阶级?说白了就是以经济地位为核心的社会地位划分出的一伙一伙的人。在当下的中国,有人愿意承认阶级的存在,有人则不愿意。不管是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都是出于自己所在的那个阶级的利益考虑。比如搞"宪政改革"的那些人,他们是不愿意承认阶级的存在的,而只是讲什么"公民社会"、"公共知识分子"之类,因为承认了阶级,就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样三问五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是新中国出版史上著名的两套丛书,由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在"文革"前出版。1979年,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决定恢复两套小丛书的出版。商务印书馆聘请著名经济学界老前辈、历史学家、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看两点:一是城里人愿意到乡村去;二是当地人愿意留在农村。如何才能做到"愿意去"和"愿意留"?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包含了"生态"与"宜居"两个互相并列的概念。其中,"生态"指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宜居"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改善基础设施,水电气路房是宜居最基本的条件,是农村实现"愿意去"和"愿意留"的物质前提;提供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让  相似文献   

8.
生了孩子"养"不起。香港政府鼓励育龄夫妇多生孩子,以期走出新生婴儿出生率低谷,但香港人大多不愿意多生。据了解,香港的教育体制和它的医疗体制一  相似文献   

9.
孙延青 《湘潮》2016,(1):73-74
蒋廷黻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外交家。被誉为"中国外交史学的奠基人"。他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大纲》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的学术地位,因其"存其文",进而达到"原其人"。不仅为当时中国刚起步不久的近代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方法与新的观念,还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分析框架,并将中国近代史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对当年国共两党在中国大陆成败得失的原因,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有多种分析和总结。国民党"大佬"陈立夫对"大陆沦陷"原因之见解可谓独树一帜。陈立夫身在国民党最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要辩证思维,它既是新发展的起点,又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毋庸置疑,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巨大国家的迅速崛起,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都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在"地球社区"产生各种各样的议论。因此,"中国因素"成为世界话题不足为奇。中国融入世界和世界影响中国的"双向互动"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势,问题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世界第二"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解析,知道我们自己发展的"中国时刻"。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2,(10):61
陈华文在第8期的《博览群书》上撰文指出:在今年出版的《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书中,历史学家许倬云对国家的成败兴亡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的出现似乎有一个周期。当新的王朝刚刚建立起来时,似乎遍地都是人才,但是朝代将结束的时候,人才都"失踪"了。许倬云在书中作出这样的结论:这并不是说天地生才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分  相似文献   

13.
在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今天,有关"中国模式"的话题再次引起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正试图以不同的视角加以重新解读.如果从国际政治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带领人民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知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2015北京论坛开幕式上作了关于文化的主旨演讲。就中国文化的独特性,钱乘旦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记者: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怎样的?钱乘旦:中华文明有多重起源,黄河不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15.
"合作政策"在19世纪60年代初由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沃德提出,其主要内容为:支持中国的愿意"维持秩序和条约"权利的政权,联合维护"条约权利"的国家不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也就是说,要在保持商业机会均等和中国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实行与列强和清政府的合作.这一政策虽然顾及了英法各国和清政府的利益,但其最终目的还在于使美国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更多的在华特权.  相似文献   

16.
源远流长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使中国陷入了这场大悲剧.中国只有消除专制主义传统才能真正进步,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历史是会重复的,只有基础变了历史发展的轨道才会真正改变.历史学家黎澍与戴晴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这些对话,登载在1986年9月22日的《世界经济导报》上.  相似文献   

17.
正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本课目的: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要求的解读,提醒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忠诚实践党的宗旨,做新时代爱国奉献的奋斗者。1935年,在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张伯苓问了师生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现实背景下,这朴素三问却  相似文献   

18.
一、熟不拘礼这是典型的中国逻辑,其潜台词是:礼节、礼貌只是生人间的客套,不是朋友、熟人间应有的关系,熟人之间一客套,反而显得生分了。有人在谈到中国的人际关系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以"生"和"熟"划分的。"生人"是指那些与自己关系密切以外  相似文献   

19.
吉祥如意     
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每一个人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爱。即使是那些平时他们憎恶得瞅都不愿意瞅一眼的人。六月给姐说了自己的这一发现,六月悄悄说,我怎么现在就看着地生不憎恶呢。五月悄悄地说,我也是。噢噢,噢噢。你看六月像不像一个新女婿。地生说。大家说,像极了。忙生说,还领着一个新媳妇呢。脖子里还  相似文献   

20.
张文木 《求是》2013,(4):59-60
托克维尔(1805—1859)是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他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展现出欧洲人曾经历过的那段"激情燃烧岁月",并对其心路历程加以深刻反思。一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一直是欧洲启蒙运动和近代改革的参照物。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披露,18世纪法国的"经济学派"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曾"倍加赞扬",他以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