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其他官员腐败还有不太懂法的借口,那么。政法机关的官员腐败则有监守自盗之实。 政法官员腐败较之其他官员腐败的影响更为恶劣,执法犯法,民众丧失的不仅仅是对法律的信任。 “胆子大,敢说敢做”  相似文献   

2.
王湧 《现代领导》2010,(9):19-19
人之本,在于心,思想决定行为。官员腐败,都有一个“失衡补偿、侥幸支撑、由惧到坦、肆无忌惮”的心理过程.以及“继发型形成、自强性内化、合理化选择”的蜕变犯罪过程。要使官员拒腐保廉,必先从官员的“心理腐败”着手预防。因此,高度重视廉政心理建设.构筑反腐败的心理防线.切实有效地防治腐败心理演变,是从源头上建设反腐败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观察与思考》2009,(6):12-13
有的贪污官员喜欢“囤积”现金,有的腐败分子则偏好“收集”房产,腐败花样真是层出不穷!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曦称,腐败“创新”很可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由于其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人人都是传播者”,普通网民轻松拥有了话语权,通过网络发布对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监督政府和官员,并将官员的腐败行为通过网络向上级机关,直至中央举报,还可在网络上公开官员的腐败“行径。有专家指出,网络监督已成为“草根”反腐败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社会上,甚至在某些政府机关单位里,有的人一开口,总是离不开“腐败”二字,好像腐败是光荣的事儿。无论谈论什么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忘套用上“腐败”一词。在一些人看来,腐败的人,都是一些有职有权、有脸有面的官员,手中无职无权的平头百姓,哪有机会腐败。没有权力去  相似文献   

6.
《人民公安》2006,(2):7-7
“富赌”蔡豪文案这一案件展示了中国打击赌博犯罪、惩治贪污腐败的决心和信心;同时, 蔡豪文案让大家对“官赌”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虽然没有人能说得清到底是赌博促进了官员腐败还是官员腐败孽生了“官赌”,但不容置疑的是赌博确实加速了官员腐败。  相似文献   

7.
所谓“权力期权化”,是指一些官员在位时,利用权力的影响。合法和不合法、合理和不合理地为某些企业、个人牟取非法利益,为了“保护”自己,逃避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和查处,他们不图眼前的直接回报,而是为日后退休、离职或辞职下海后牟取更大的利益”下基础。这种远期“兑现”的“权钱”交易形式,已成为腐败的一种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3,(5):37-37
“几个官员的倒台在中国这样的大社会里本不足为奇,但舆论饥渴般地等待新的官员丑闻,并且添油加醋喝彩的情景,却是今天中国社会特有的奇观。原因有很多,但根源是社会不公平和由此不断堆积的情绪。官员腐败本来就可恨,当它与社会不公叠加在一起时。就尤其令人愤怒。”——近日中国一幕幕上演着腐败官员落马。针对此情况,《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微博发声  相似文献   

9.
腐败现象与公共权力不无关联,所以,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以来,公共权力便成为某些学者强烈声讨的对象。有的学者受西方寻租理论的影响,说腐败“来自行政力量对市场的管制”,“根源在于旧的行政权力垄断”,政府权力“寻租必然导致某些官员腐败”,要根除腐败,“...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4期《民主与法制》载《“房叔”,义揭了官员财产公开的伤疤》,读后发人深省。“房叔事件”再次凸显了推进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公示的必要性。民主政治,选举第一,没有普遍平等的选举,民主政治就是空话;确保干部清正廉洁,财产申报第一,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缺位,反腐倡廉底气则不足。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被称作“阳光法案”和“终端反腐”,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实践证明,财产公示对防腐虽然不是“万能药”,但的确是一剂“良药”。此项制度不可能完全遏制腐败,但可以避免大面积的腐败一再发生。  相似文献   

11.
如同一股红色风暴,影片《生死抉择》席卷了中国大地,引起世人的瞩目。在影片里,我们虽然看到,一个棉纺厂的小小“领导”靠着金钱那“无所不能”的敲门砖,使省里、市里的领导俯首贴耳,听命于自己,而那“受人之礼”的官员也甘心用手中的权杖,为“送礼者”开脱罪责的那一幕幕龌龊的交易。但另一面,我们更看到,市长李高成冲破同事、朋友、老上级、妻子编织起来的各种关系网、腐败网,最终使腐败分子受到应有的惩处,作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生死抉择”,展现了共产党人在腐败与反腐败斗争中立党为公、不惧邪恶的凛然正气。   看…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一起官员腐败案件,由此不禁想起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为官的“无所惧”与“有所怕”。  相似文献   

13.
语录     
官员“雷人雷语”频繁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作怪,部分官员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不知道自己做官是“为了谁”、“依靠谁”,当然也没有想清楚“我是谁”。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五一村农民、48岁的张臣,伙同他人冒充中央领导亲属,以帮助官员“活动”提拔为由,从2001年11月至2004年6月,两年多的时间“卖官”诈骗12次,从数名受骗的厅、处级干部手中骗取800多万元。近日,双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张臣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张臣所讲述的诈骗经过和对当前官场及一些腐败官员的看法,令人十分震惊。下面是他对自己诈骗经营的自述实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指出,人们较多地关注官员腐败,而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隐性腐败更可怕。隐性腐败有四类:一是“寻租性腐败”,具体表现为价格双轨制、经济特权和经济垄断权、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以及政府对某些地区或集团的“优惠政策”。二是“地下经济腐败”,指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其产值和收入未能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经济活动,如走私贩私、毒品生产运输、黑市等非法活动,及私下交易、现金交易、劳务交易等一些未统计的地下经济。三是“税收流失性腐败”,指违反公平竞争的各种合法性税收减免与海关…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13,(3):43-43
游伟在2013年2月8日《法制日报》撰文《织密法网,关住“官跑跑”》认为,近年来,我国官员涉案潜逃境外的人数和级别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涉案资金也在不断增大,大笔的国有资产外流、受损,这对我国反腐败的成效及其评价形成了伤害,也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声誉。有时,它还会像瘟疫一般,在腐败官员的群体中不断传播和蔓延。一有风吹草动就想溜之大吉,一出事就潜逃出境,似乎成了某些腐败官员的抗法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陈亦佳 《小康》2014,(1):92-93
十八大以来,已有十余位省部级官员因贪腐问题落马。中国的腐败问题像是寄生于社会的病毒.侵蚀着经济体的“肌肉”和“骨髓”。但在腐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却呈现出了与通常研究完全不同的两个悖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腐败恶化并存.掠夺性腐败与经济快速增长并存。这种“中国特色”,是怎么出现的7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不少“问题”公职人员被曝光,在查处的腐败案件中,权色交易的情况并不少见。“官员艳照门”、“情妇反腐”等一些涉及官员“性贿赂”的事件也成为了热词。然而,在对这些官员的处理过程中,“权色交易”问题却始终难以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引发了公众的质疑。  相似文献   

19.
《时事报告》2006,(6):9-9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最近撰文说,反腐败要“标”、“本”兼治,但釜底抽薪的办法是治本,也就是减少政府官员的权力。增加权力使用的透明度和公众监督对遏制腐败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任何政治制度下,权力使用的透明度和可监督性总是与权力的范围和大小成反比的。当政府官员的权力超过一定的“数”和“量”时,要做到透明是很难的。  相似文献   

20.
“官员博客”: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生 《人大建设》2006,(10):36-37
“官员博客”浮出水面国外,“官员博客”已没什么稀罕。据报道,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韩国总统卢武铉都有自己的博客。“在美国,博客介入选举已是司空见惯。总统候选人没有博客也是不可想象的。这已经成为他们问鼎白宫的一种必要手段。”国内,官员尤其是高级别的政府官员开设博客,还是一件新鲜事。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因开办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部长第一人”。2006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办“两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