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为乐山市借势发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佛、道教文化是乐山市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应充分挖掘佛、道教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霞 《社会主义论坛》2020,(5):F0003-F0003
云南省临沧市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丰厚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文旅服务模式,深化以文促旅,加快旅游转型升级。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为基本路径,形成民族文化魅力,推进文化和旅游项目融合。依托临沧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深化以文促旅,把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开发中。  相似文献   

3.
峨眉山市是传统的茶叶产区,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茶旅融合互动发展对促进峨眉山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峨眉山市积极推进茶旅产业一体化发展,但是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融合程度较低。同时,还存在各种乡村旅游资源各自为政的现象,茶文化、佛禅文化、休闲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没有充分整合,尚未形成合力。坚持茶旅融合,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茶旅融合发展同乡村振兴有机地统一起来,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发展为龙江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面对文旅市场竞争主体较弱,产品单一,缺乏数字化宣传意识,开发层次较低,数字化建设亟待提高,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的行业整合度低,数字化思维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应积极推动数字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一要优化文旅产业资源布局,打破传统运营协作模式,整合跨行业部门资源,构建智能化文旅产业服务管理平台新模式;二要建设高质量数字化文旅产业人才队伍,主动迎合消费者市场需求变化,联合打造文旅供给侧与需求侧共建共赢新模式;三要依托数字技术,丰富数字化文旅产品供给,加快数字化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开发线上线下多元融合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产业融合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广东虽然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遭遇到一些瓶颈和障碍。以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的广东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表明广东目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刚刚从失调状态步入初步协调阶段,且近年来处于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状况。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广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和旅游行业高度融合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路径。在新的时期,县域文旅产业有着独特的人才需求,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立足县域文旅产业实践,着眼文旅人才需求,找准破解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人才瓶颈的思路与方向,从政策制度、教育培训、就业环境等层面探讨县域文旅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路径,助力县域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推动转型发展,乐山市沙湾区坚定"文旅兴区、产业强区"发展主线和"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着力做好"工业、旅游、城市"三篇文章,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建设"乐山工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全面推动旅游转型,建设"乐山旅游第三极先行区";全面推动城市转型,建设"乐山生态湿地花园示范城",凝聚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累"绿色动力"。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升级的灵魂,乡村旅游是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载体,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是推进陕西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要破解当前陕西乡村文旅融合中存在的发展主题有待明确、发展模式有待创新和发展生态有待完善等难题,就要进一步创新思路,以智慧化、品牌化和村民主体化等方式,谋划乡村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强基。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兴国和“双循环”发展战略等将加速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跨界发展、迭代升级以及国际化进程。中国文旅产业将进入“快旅慢游”的休闲度假新时期,走向品牌化、国际化、智慧化和创新化的新发展阶段,将呈现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文旅高质量融合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纵深推进,文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渐凸显,而法治化的文旅环境,则是保障文旅产业有序推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大理法院以现代化的司法理念、积极主动的司法担当,着力解决制约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推进依法治旅、依法兴旅作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入口社区是进入国家公园的必经之地,是对外展示国家公园形象的重要窗口,兼具访客接待、科普教育、移民安置、生态产业发展等功能。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可以开发的重要生态产业内容,能促进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龙门山入口社区的生态旅游沿着熊猫主题文旅、山地户外运动、生态康养度假方向发展,具有区域特色。推动入口社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包括:着力以多方参与规划推动公园和社区的协调发展,以生态保护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文旅品牌重构推动文化传播和旅游体验相互促进,以特色生态体验推动生态美和百姓富双赢。  相似文献   

12.
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并迭代升级是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能够有效带动城市经济能级跃升。目前,旅游行业进入加速迭代时期。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更多元的旅游内容出现,我国旅游行业也进入以内容服务为核心的3.0时代,文旅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主流模式,通过产业融合衍生出的创新旅游业态也备受青睐。进入旅游3.0时代背景下,京津冀文旅产业急需顺应行业迭代升级的大趋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促使行业发展获得新机遇,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常见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模式固化的乡村旅游难以满足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可持续发展受阻,逐渐呈现出下滑态势。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凭借跨界融合优势,整体发展良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产业跨界融合是二者实现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审视融合发展现状,找寻问题症结,以问题为导向探究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胶东经济圈是山东省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具有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集聚、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双循环纽带、科创资源集聚融合、先进制造业发达等优势,具备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也面临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标省会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借鉴美国巨型城市区域、欧盟城市群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胶东经济圈应通过共建海洋都市圈、创新共同体、产业集群,推进协同开放、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为例,从产业的文化根植、经济根植、制度根植以及社会根植四个维度,对洛带客家文化及文旅产业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调研,以探索文旅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为地方增强文旅产业地域根植性、促进产业发展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乐山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光以景区门票经济为主导、以观光型旅游产品来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已不可行。大力发展创意旅游,实现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加速乐山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开启乐山"旅游+"新时代;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注重创意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千古文明史,历史赋予郑州黄河文化典型代表形象,然而郑州文旅资源虽然丰富但严重散碎。上海广富林遗址公园建设经验值得借鉴。郑州应依托郑州文化资源,拓展思维打造黄河文化精品工程,助推郑州文旅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产业结构需要从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加快转型升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恰好提供这样一个机遇,推动河南省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促进产业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各项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加快整个"基础设施产业链"、交通运输产业体系、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新能源产业、通信基础设施产业、旅游产业得到转型升级,依托郑州航空港、中原国际陆港、海关特殊监管区等,通过对外贸易投资、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政策沟通机制,推动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乐山市沙湾区紧紧围绕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做好"工旅融合"大文章,倾力打造乐山"工旅融合示范带",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奋力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