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全球文明倡议破解文明发展“困境”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将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做出中国贡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科学完整地阐释了中国对文明发展的新理念。面对全球“文明隔阂”的观念困境、全球“文明级差”的秩序困境和全球“文明冲突”的安全困境,全球文明倡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在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供给多层面公共产品和破解“文明冲突”的迷思等方面促进文明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化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欧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演讲,向欧洲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的外交理念、发展前景,并倡导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让西方更好地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树立中国文化强国形象。他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古至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频繁展开,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互相创新。“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欧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将促进各国文化传入中国,也将促进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使各国人民能够更好地领略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对推动人类文明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明交流互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为走出人类文明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学术界关于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对该理念的实践路径研究还有待深入。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我们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应该坚持正确原则和态度;面对人类已有文明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积极构建和完善新型文明对话平台以及文明传播的体制机制;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进入"百花齐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发展、安全和文明事业亟需立破并举、涤旧生新。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继承中实现理论创新,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成果。“三大倡议”超越了既有发展、安全与文明理念,为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公平、普惠、和平、共赢的现代化新路。中国未来应继续促进“三大倡议”理论创新和制度设计,以大国责任推动国际合作,以技术和人才夯实能力基础,以既有议程促进倡议落实,为全球的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与文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两大格局下创新和发展了自身的实践特色。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人民至上”为实践理念、与人类优秀文明交流互鉴、坚持问题导向和战略导向、在平等姿态和方法定位基础上进行时空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回应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普适性思潮的挑战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撑,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模式下的执政党-法-人民之间共振耦合的人类社会法治理论新范式,为人类社会法治思想的创新发展和法治道路的革新完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对传统文明的创新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历史自信、在创新发展中重塑历史自信,发挥人民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是激活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确证。开创文明自信的新篇章,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发扬先进文明,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中华文明开阔的世界意识。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相结合,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实践和文化成就,从不同维度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类文明篇章"。从文明向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批驳了当前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文明中心主义,以及全球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等野蛮行径,指出人类文明面临主体性下降的共同挑战。从世界视野回答了"我们怎么办",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叙事逻辑的当代延展,堪称全球化历史时代的精神精华。从自身定位回答了"中国如何做",为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在场""现场"既构成了逻辑完备的理论程式,有力驳斥了文明冲突论,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领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8.
自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以来,海外学者积极评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生态文明是融贯了古今生态智慧的全新文明范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支撑的绿色发展模式,将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重要的实践方案;另有一些西方论者则在价值层面将生态文明战略“意识形态化”,指认它是对西方环境理论与政策的“全面模仿”,强调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不可持续性”。这些罔顾基本事实的论断暗含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偏见,严重误导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战略的客观认知,助长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恶意抹黑的舆论风潮。鉴于此,国内学界须理性辨别海外生态文明战略的诸多评价,通过多重渠道主动回应国际社会的疑虑与误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行的社会根基,在本质层面上指涉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与互鉴。作为文明核心要素的宗教,推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沿线国家文明的交融互鉴;在世俗化影响下,当代宗教出现了各种复杂面向,对民心相通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挑战。作为应对,在文本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尊重沿线各地域原有的文化和信仰,在通行的国际规则下进行商贸和文化往来,以解除人心的隔阂;在现实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做出各种灵活应对,力图通过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来消弭地区宗教冲突与暴乱,以达至民心相通与文明共融的愿景,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祉的实现提供新的路径与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与国际贸易深入发展和跨国资本大规模流动相伴随的全球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国家间文化成果与人文资源在比较、融合、批判、创新中的广泛交流和多元互动。人类文明的变迁轨迹、文化间沟通博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证明,加强真诚对话、促进互学互鉴和实现合作共赢,是在21世纪这个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我们在共同化发展实践中,通过世界人文资源共享机制、国家机构间正式对话机制、民间组织交流机制、人员互访学习机制、不同文明间互学互鉴机制等方面构建促进共同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这对于各国在合作交流中走出历史困境和共同解决时代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统一战线面临新的时与势,需要充分调动国内国际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海外爱国力量建设,涵养壮大知华友华力量,促进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鉴”,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扩大了国际统一战线团结和联合的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现实逻辑来看,涵养壮大知华友华力量,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国际统一战线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传承;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之现实要求;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辟出人类通往现代化的新路径,创建了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破解资本逻辑主导下西方现代化面临的发展困境、治理困境和文明交往困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践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凝聚了人类文明新共识,促进了人类文明普遍交往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中华伦理文明的当代形态和社会主义伦理文明的中国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和主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引领发展起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文明。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从其建构特质上讲,有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武装和价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伦理文化的建设成果和价值陶铸,和对中外伦理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开掘和辩证弘扬。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根源于中华伦理文明的优秀传统和价值精髓,同时又是在同其他伦理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是一种以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伦理文明伟大复兴的伦理文明新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伦理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向前推进,"一带一路"的成效已在中亚地区释放出较大的活力,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结晶和重要文化交流平台,增进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中亚地区孔子学院要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授到世界各地,为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文化外交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生福祉、民族生存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国家、全球生态发展两个全局角度深刻地回答了“何以必然的历史演变逻辑”“何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基础”“何以践行生态文明实践创新”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系列关于生态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的阐述构成了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存在的弊病,习近平总书记倡议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立足网络空间的社会属性,主张基础设施共建、文化交流互鉴、经济繁荣共享、安全有序发展、公平正义治理。这些主张合乎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总体利益的最大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和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改善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广博胸襟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政治经济学的“红绿”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命题与新发展道路相结合,实现了从此前承袭西方绿色话语“跟着讲”发展到如今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接着讲”和结合当代中国实践语境“自己讲”。作为原创性思想与变革性实践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系统思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统筹城乡区域陆海关系的空间环境正义以及洞悉全球生态危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生性向度,为破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寻求人类社会永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武器与制胜法宝。在以统筹共治为核心的治理逻辑牵引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治理的辩证关系,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治理赤字问题困扰着世界。全球治理赤字主要源于现有治理范式的困境,建立在工具理性和霸权护持基础上的旧范式使得全球治理呈现效果不彰的状态。新兴国家逐渐走近全球治理舞台的中心将有助于全球治理范式的变革并为新型全球治理的路径探索注入活力。中国是全球治理转型中的重要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的思想指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中国的全球治理需要坚持"全球共生主义"和"全球伙伴关系"的双重推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的实践样板。"一带一路"将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和机制绩效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层面助力新型全球治理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将为全球治理走向善治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民粹主义日益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社会思潮。贫富两极分化、政治制度本身的缺陷和文化隔阂以及民众安全感缺失等,是民粹主义在当今世界兴起的主要原因。民粹主义的兴起不利于世界文明交流,容易增加经贸纠纷,加剧政治分歧,阻碍民族文化交流。为警惕民粹主义的危害及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要维护世界经济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要拓展人类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倡导人类共同价值,打破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  相似文献   

20.
在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新秩序的背景之下,各各不同文化的传承问题日益成为文化自觉的前提存在.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有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文化创新出现,这种创新必然要跟随着世界文化的改变或文化转型一起思考,也就是放在国际性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来进行考察.由此文明的交流也变成是基于不同文明彼此间互惠互利而展开的一种国际关系新实践,由此引发了文明的互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在此意义上,文化的自主性与文明的互惠性将会成为未来文明间互惠的一种结构性基础.它因此要求有对自己文化存在的种种表述上的话语权,要有一套自我传承的内在谱系,还要有一种文化实践中的自主性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