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书祥 《求知》2014,(10):7-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维护宪法权威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出:"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  相似文献   

2.
现行宪法的修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源于宪法具有的最高权威的法律地位.新的宪法修正案通篇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价值取向鲜明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彰显了弘扬先进的法治文明的特色.新的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使中国的宪法真正成为中国的人权宣言,从此我国的人权有了明确的宪法保障.良好的法律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能否得到真正的实现和保障就成为树立宪法最高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要充分体现宪法权威,真正树立宪法尊严,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宪法委员会应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机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申了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法学的文化视角理解爱国主义就是宪法爱国主义.它把爱国主义建立在以民主政治文化为基础的宪法共识和宪法规范的基石之上.使爱国主义具有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特别是政府公职人员缺乏宪法文化的积淀。为此.要不断推进我国宪法爱国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宪法文化。一要尊重宪法.不断加大宪法宣传力度,维护宪法的稳定性。树立宪法权威:二要不断加强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和宪法实施。用宪法信仰滋润我国的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5.
建立我国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公民宪法意识,促进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当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宪法宣誓制度,这些制度囊括了宣誓主体、宣誓对象、宣誓内容、宣誓时间、宣誓地点和宣誓形式等要素。本文基于对这些要素的梳理分析,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建立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思路和方案,并强调指出,国家使用宣誓这种具有象征性仪式的内容来建构自身的权力结构与意义范畴,意味着宣誓者要受宪法约束,其每项职务行为都要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一旦发生违宪行为,就要受到相应制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任进 《理论视野》2017,(12):45-47
我国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但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将日益增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等法治理念;要以十九大报告的精神为指导,适时修改宪法。  相似文献   

7.
正李步云:宪法监督是"依法治国"突破口《新京报》2014年10月16日刊登对法学专家李步云的采访,李步云指出,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性,必须建立宪法监督制度。没有监督制度,宪法就是没有牙齿的宪法。我的思路是,全国人大现有九个专门委员会,再加一个宪法监督委员会,宪法监督委员会的性质与地位,和其他九个专门委员会大体上相当,委员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委员和最有水平的法学家组成,规定所有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宪法被奉为最高规范,其以人权保障为权威来源,在现实中表现为权力与利益分配的共同规则被社会成员所认可。宪法权威在政治生活中通过公民意识、违宪审查以及执政党切实遵守宪法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刘新成 《民主》2014,(12):8-9
<正>学习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体会良多,现就宪法权威、司法公正、行政公平谈三点认识。宪法权威是社会稳定的保证,因为稳定的局面有赖于社会共识,宪法则是社会共识的最终体现。欲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加深全民对宪法的认识,提升宪法的权威。宪法的权威源自其"先在约定"的性质。其中"约定"表明约束力。"先在"则有两层意思:其一,无论个人、组织乃至政府(革命政权除外),只要在这个国家中存在,就必须"先天"地服从宪法,没有规避的余地;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2)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法治教育对于孩子从小养成学法、懂法,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扎实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对法治意识的深刻理解,培养宪法意识必须通过宪法教育的普及来进行。宪法教育应当从小开始,宪法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宪法条文知识的普及,还应该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意识,理解国家、民主、权利义务、人权保障等宪法内涵。而当前的法治教育忽视了对宪法核心精神的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建设过程中,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1.
陈尚龙 《学理论》2012,(8):87-8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具有最高权威。目前树立我国宪法权威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为进一步推动宪政发展、建设法治国家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需要宪法做什么 ?这直接关系到宪法实施的状态。宪法规定公权力以限制私权力 ,为的是防止公民对公民的侵害 ;宪法规定权利以限制公权力 ,为的是防止国家对公民的侵害。宪法的实施就是通过建立宪政秩序以保障人权的实现 ,而宪政秩序实现的过程就是依法治国的过程。宪法发展的历史表明 ,有了宪法不等于就有了宪政。宪政的确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这在于宪法的实施要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权观念为基础。为此 ,就我国的宪法实施而言 ,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强人大的权威、建立宪法适用机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一、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决定》同时还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第二、宪法权威和依法治国关系。依法治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如何理解执政党依宪执政的政治逻辑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也是把握执政党与国家治理秩序间关系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宪法实践符合普遍的依宪执政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存在制定良好的宪法、尊重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作为依宪执政基础的"八二宪法"是一部制定良好的宪法,它为改革开放四十年高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与开放空间。执政党依宪执政的观念也出现了从政治性到法律性的变迁,宪法权威逐步树立。我们的宪法还存在政治性实施与法律性实施的双轨制。宪法修订展示了其背后国家治理包含的实践导向、治理主义和政治自信三大面向。在此基础上,执政党依宪执政展现了一套自己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5.
宪法权威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理论导刊》2004,(8):24-26
政治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开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法律权威最高表现形态的宪法权威不仅构成了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和根本标志。提高宪法权威和推进法治文明是构建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树立法律至上权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茵 《理论导刊》2006,1(4):39-41
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是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然而法律权威的树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中,我们应着力于,一方面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法治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完善宪法监督,树立宪法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权力的法律监控以及通过对司法独立的探索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另外,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党要守法的关系和改造传统与善待传统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对树立法律的权威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15,(8)
<正>时时处处要尊法守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8.
公民迁徙权的宪法保障问题一直是宪法学界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而具体如何保障公民迁徙权,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构建,这正是修改宪法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充分认识构建我国公民迁徙权宪法保障制度的现实必要性的基础上,认真解读公民迁徙权的应有价值内涵,在此指引下构建一套系统化的我国公民迁徙权宪法保障制度,即确立保护条款(包括赋予公民迁徒权应有的宪法地位、复归公民迁徒权的应有位置和构建公民迁徒权的基本框架)和确立限制条款,以利于完善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宪法序言,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宪法修正案的理论基础,其理论精髓已贯穿于现行宪法,它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宪法原则;因此,把它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的准确定位。我们应真正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律保障。维护宪法权威、保障法制统一,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