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我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  相似文献   

2.
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素质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其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只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才能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3.
张华华 《当代广西》2006,(19):39-4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型农民”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崭新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实质上是指“现代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中国“传统农民”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4.
李国华  叶青  陈梅 《群众》2007,(1):57-58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泰兴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进一步引导农民走近知识、走向文明,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一、抓集中培训,培育技术型农民针对部分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收入都相对较低这一情况,泰兴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富裕农民、发展农业的治本之举,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除少数属资源型贫困外,绝大多数属于素质型贫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新型农民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难以建设且不可持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牛鼻子”,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7.
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本文提出培养新型农民的本质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任务;分析了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纪教育;最后,本文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措施: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做好农民培训项目,巩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培训绩效,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出台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新型青年农民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培养一支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青年农民队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制度、观念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造成了目前广大农村青年整体素质的偏低,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加快培养新型青年农民,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重要任务。一、培养新型青年农民的现实价值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变化日益剧烈的新形势下,只有提高广大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  相似文献   

9.
徐东明 《前沿》2012,(20):113-115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中,新型农民在文化、科技和经济层面描述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无论是从文化、科技还是经济层面,新型农民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培育.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培育新型农民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和符合逻辑的,而且在现实上是有需要的.通过加强宣传,营造培育新型农民的良好氛围;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注重农村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的技术素质的培养;加强经营方面的知识和素质的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的经营头脑等途径,培育新型农民,从而使新农村的建设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既要加强农民文化科技和致富技能教育,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又要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国务院在倡导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同时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1]青年是农村人口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民职业素质低、农业技术含量低、富余劳力转移率低、农家生活水平低的现状,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农民是建设中国新农村的主体,当前中国破解“三农”困局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唯一能够担当此任的就是职业教育。因此,端正认识,积极投资,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制度,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事业建设,是提高农民及农民子弟的职业素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表明对农民素质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点问题提出。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重点谈到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问题。高度重视、培养造就新农民,这是我党的新理念,是对现阶段中国农民的新认识,也是我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建…  相似文献   

14.
试析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邬军 《前沿》2007,(3):196-199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但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技术素质弱、经营素质差。要通过统一认识,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锻炼等途径培养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5.
陈岩 《传承》2013,(4):64-65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塑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就成为我国摆脱农业落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要任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更是一个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6.
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视这一现实,着力抓好主导产业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民培养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工作,走出一条有恩施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李国富 《传承》2007,(12):17-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然而我国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和人力资本大国。  相似文献   

18.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当前,结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应大力实施精神武装工程,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施精神启蒙,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其实质是繁荣城乡文化,核心是培育新型农民,关键是塑造具有农民特征、时代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农村新风尚。联系当前农村建设实际,关键要在“繁荣农村文化、激发农民热情、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强化农民政治素质”5个方面下功夫,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先进文化来支撑,繁荣农村群众文化作为乡风文明的最直观内容,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先进文化来哺育和支撑,没有繁荣的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目标就难以实现。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内…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