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俗”论     
郭庆晨 《党课》2010,(21):125-126
据我所知,文化有俗雅之别,是因为人有了贫富之分的结果。俗,似乎从来就是为穷人准备的,而雅则始终是富人的专利。实事求是地说,中国老百姓俗,因为中国落后,农民太多、穷人太多。  相似文献   

2.
杨泽波,1953年6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1969年参军,1986年以同等学历考取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1989年直升攻博.1992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回部队从事教学工作.2001年告别军旅生涯,到复旦大学任教.多年来一直从事孟子研究,主要著有<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有韩文译本)、<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孟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等.近年来逐渐将视线扩展到现代新儒家研究方向上来,尤其是对牟宗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著有<牟宗三三系论论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另有论文百余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  相似文献   

3.
张耀南 《新视野》2005,4(1):64-66
中国哲学在处理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有一个一贯的追求,就是力图保持事物原有的无限多样性,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和"理想."和"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和"是处理"多样性"之关系的一种方式,"和"是保持"多样性"的一种联合.中国哲学明显地是以"和"为上,以"和"为贵,以"和"为高,以"和"为追求.此种"和"理想与"和式思维",对于纠正"全球化"的偏差,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为主题召开2016年年会,与会代表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经典文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学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会议聚集了国内老中青三代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是一次国内学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认真检视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明儒学案>是深具中国特质的学案体断代哲学史,在中国哲学史的史学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其中"道非一家之私","圣贤血脉散诸百家"等精彩的哲学史观,已经吐露出了近代学术平等与学术民主的思想霞光.该著以儒学为大本,以心学为主线,清晰地勾勒了有明一代儒家哲学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机体论”(organicism)或“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 of organism)在西洋哲学中是存在的,但却始终只是一个潜流,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中国哲学与之不同,中国哲学之全体均是“有机论”,均是一种“有机体”哲学或曰“机体论”哲学.“机体论”哲学强调天地万物之间之“内在关系”,认为天地万物互依互靠,互致影响于对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宇宙是一有机体,宇宙各部分通体相关,其相关性或至为显明,或隐而不彰,但无一不相互关联.在中国哲学之“机体论”背景下,我们找不到任何“中心”,既找不到“自我中心”,更找不到“人类中心”.中国哲学家眼中之世界,不过就是一大大小小之“人体”的世界,这世界没有“中心”,只有“限于所分”与“不能相为”之职司、功能.各个别、各部分,各尽其天赋之职司、功能,就构成和谐完美之整体.  相似文献   

7.
据顾颉刚先生<古史辨·自序>回忆,1916年,陈汉章先生讲中国哲学史,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商代的<洪范>.第二年,改请年仅27岁的留美博士胡适先生讲,他劈头就从先秦诸子讲起.这一大胆行为,后来被蔡元培先生称为"截断众流",并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效法,由此奠定了整个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张耀南 《新视野》2003,(6):67-70
文章首次提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的问题,并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分析了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的理由及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曹树明 《求实》2008,2(1):10-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兴盛发展,与其成功地中国化密切相关.从外在的历史旁证和内在的理论根据两个角度对马克思哲学中国化过程的复杂性做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化"和"还原化"的内在张力之下逐步前进的.因此,其中国化的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化"无论在学术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进展,而"还原化"的面向则相对示弱,但是,"还原化"思潮必然会反复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中.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实现了从李达的<唯物辩证法大纲>和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到肖前、李秀林等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上的重大改变,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11.
张耀南 《新视野》2006,(3):50-52
假如我们把大于个人的单元称为“共同体”,则各种立足“共同体”的理论或学说,就都是反个人主义的。这种理论或学说在西方思想中始终存在,只是不占主流而已。。生命共同体”或“生态共同体”是西方人到目前为止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视野并不是最大的。还有比“生命共同体”或“生态共同体”更大的共同体,如“太阳系共同体”、“银河系共同体”,直至“宇宙共同体”。这个“宇宙共同体”是中国历代哲人所倡导的。“宇宙共同体”正是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中国文化五千年真正一以贯之之“道”, 是中国文化真正之“道统”。在“全球化”时代,这个“宇宙共同体”的总体框架是可以保留的。  相似文献   

12.
刘海龙 《学习论坛》2007,23(1):18-21
“斗”与“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大有可为,但不能泛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中存在三种"问答体系":"直言"或"直路答"、"不言"或"不答"、"言他"或"绕路答".儒家重点发展的是"直言"之"问答体系",道家重点发展的是"不言"之"问答体系",释家尤其禅师重点发展的是"言他"之"问答体系".但真正彻底的"直路答"还是在西方,<柏扭图对话集>之作答就是"绝对主义的直路答".中国哲学家只承认各种各样的"孝",各种各样的"仁",各种各样的"政";西方哲学家则认定在各种各样的"孝"背后一定有一个"孝本身",在各种各样的"仁"背后一定有一个"仁本身",在各种各样的"政"背后一定有一个"政本身",他们断定哲学就是追问"X本身"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哲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和谐社会,必然地提出了一个有没有“和谐哲学”的问题。文章对毛泽东主张的“斗争哲学”及其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其忽视同一性的偏颇。进而,论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这种“和谐哲学”更加强调和尊重事物的同一性,与“斗争哲学”有着显著的差别,更不是像“斗争哲学”那样要指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体系。“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新发展,也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挥指导作用,并在中国文化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入到马克思哲学中去,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特殊的部门哲学,行政哲学能否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关键在于能否从哲学视野中确定自己独特的"问题域",而这又取决于哲学是否具有不同于作为具体科学的行政学的独特的"问题域".只有恰当地阐释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说明行政哲学能否可能、何以可能以及可能什么.  相似文献   

17.
"人文学"由"人"与"文"合成.人以成文,文以传道,人文学就是运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人文方法,对宇宙、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理解和表达.西方人文学传统借助于"概念化的语言"诠释一切可能的文本,却陷入解释学循环的怪圈不能自拔.具有深厚解释学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于"意象性语言"诠释经典,微言大义,求道不竭,或许是"人文学"可能的研究出路.  相似文献   

18.
哲学史上早就有了关于“自爱”的记载。“自爱”是个体和社会生存的本体论前提,由此为个体在社会中与自爱相对应的友爱和与自利行为相对应的利他行为提供了本体论根据。“自爱”是作为肉体的人的一种属性,因而属于物质范畴;但作为有意识生命活动的人把生命活动作为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后,自爱就由本能上升为人的行为的规范,因而又属于意识范畴。个体作为生命体总是以切身的感性方式来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总是以理论的方式来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此来调节个体在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的行为。正是这些感性和理性的活动为“自爱”范畴的形成提供了最深厚的基础。个体在自己的趋利避害的行为中总是用自爱规范作为评价活动的标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对外部世界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以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由自发上升为自觉。传统道德哲学主张消灭自爱.弘扬他爱。而现实的需要是,道德教育不是否定自爱,而是帮助人们如何提高自爱的层次。  相似文献   

19.
化战略就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化的基本指导思想、目标、方法和策略。当代中国大众化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国内发展战略和国际发展战略两大部分。国内发展战略主要包括民族化战略、本土发展战略、品牌经营战略、化产业战略等;国际发展战略主要包括自主发展战略、走出引进战略、国家利益战略等。中国大众化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对于黄宗羲哲学体系性质之界定,学界有心本说、气本说、还有心气二元论说、亦有理气心性合一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参鉴浙江学者吴光先生十五年前关于黄氏力行哲学提法,通过学理论证,认为可以也应该把黄氏哲学界定为一种以强调实践、行动为主要特征的力行哲学,它已经具备了经世应务的实学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