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因作为文化信息单位,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的复制、传播为丰富人类语言宝库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研究语言、交际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语言是模因的载体,言语交际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模因的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随着语言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界对交际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该理论的对象、文化范围以及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等或者存在着局限性,或者被理想化了.现在,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文化语境下,交际不仅发生在母语者和英语学习者之间,也常常发生在英语学习者之间.所以,外语界有必要对交际能力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且还涉及许多超语言因素(extra linguistic codes),即包括手势、讲话的姿态、交流时与对方保持的距离,这些伴随口头语的特征——它们可以帮助言语表达一些语义本身无法转述的微妙的情感色彩及与语义相悖的话语本意。然而,我们的  相似文献   

4.
范莉娣 《世纪桥》2008,(4):133-134
副语言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辅助语言交际、增进对话双方情感交流的作用。英语课堂上教师运用副语言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帮助学生清除畏惧心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英语思维。  相似文献   

5.
郭焕平 《世纪桥》2008,(9):126-127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随着语言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界对交际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该理论的对象、文化范围以及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等或者存在着局限性,或者被理想化了。现在,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文化语境下,交际不仅发生在母语者和英语学习者之间,也常常发生在英语学习者之间。所以,外语界有必要对交际能力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南晶 《世纪桥》2009,(5):133-134
经济的全球化呼唤具有扎实语言功底,熟悉世界各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内容之一。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学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我国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需要努力提高广大外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质,也需要遵循外语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教学原则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林芸 《党史文苑》2005,(5):77-78
跨国经营的主体和客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主客体之间的接触显然形成了跨文化交际.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交际这个方面,探讨了跨国经营过程中语言交际的特征语言的可接受性、趣味性、认同性.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但不难发现,当一种语言在各种困素的作用下被广泛传播到本土以外、为众多其他地域的人们使用时,语言与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而在以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遵守的语言使用规则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外语教学应转向外语教育,外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包含素质教育在内的跨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习者在英语角内外交际模式的变化与他们的自我认同变化呈正比.某种交际模式的使用,体现交际主体对相应的自我认同的接纳;在交际模式发生转变的同时,交际主体对自我的认同也会发生变化,即在社会语言学影响与支配下,自我认同与交际模式是内在与外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以英语角为焦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透视外语学习和外语学习者自我认同构建的相互关系,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关注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但不难发现,当一种语言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被广泛传播到本土以外、为众多其他地域的人们使用时,语言与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而在以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遵守的语言使用规则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外语教学应转向外语教育,外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包含素质教育在内的跨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黄玮 《世纪桥》2010,(21):145-146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性别差异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会在语言中得到折射。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语音、词汇、句法和交际等方面探讨了在英语语言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性别差异,并探究产生这些差异的心理、生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理解英语语言中性别差异现象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语言与文化因素的关系,对于提高我们的英语语言应用及交际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言语交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语言自产生以来,就作为全民的交际工具为社会服务。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须臾离不开语言;离开语言,社会将是不堪想象的。人的一生(除聋哑人之外)。每时每刻都在运用语言去生活,去工作,去奋斗。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语言,使语言不断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论语言理解中“听”的优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而“听”则是语言发生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思考语言的过程中必须深思听在其中的意义。听不仅仅是对语言表达的被动接受,而且本身也是语言构成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听构成了语言和思想展开的空间。因此,在语言中听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先意义,而这一意义则是我们进行语言之思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薛淳元 《实事求是》2000,(6):72-73,76
当世纪之光重新扫描人自身之时 ,我们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符号———准语言 (指伴随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眼神、身态动作 ,以及语速、声音 )去感受这个民族文化现象与社会习俗之下的民族性格 ,其意义是无与伦比的。置身于维吾尔人之中 ,你总有一种精神亢奋之感。满耳是肩铃、手鼓、弹指之音及此起彼伏的歌声、笑声 ,满眼是迥异于其他民族的各种准语言的综合运用。从这里 ,你不仅能感受到那亘古永恒的文化氛围 ,更会赞叹这个民族把有声语言与准语言的协和推向了极至。他们以动态的、直观的准语言 ,与有声语言协调统一 ,让准语言和有声语言的外在…  相似文献   

15.
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信息的交际和交流.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胡适:现代启蒙的两种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胡适既是当下文化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百年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能不认真对待的问题.理解鲁迅、胡适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思想,应当充分注意到他们对社会、对人的生命及其生存的体验,尤其要注意到他们个体生命世界的感受.鲁迅着重探讨人的生命生存世界,通过民众日常生活的叙述阐发关于生存和生命的哲学;胡适则着重解决人的语言问题,由语言问题进而解决文化的问题.胡适不像鲁迅那样直接面对启蒙对象,也不是立足于国民性的批判,而是在文化秩序的重建中试图建立一种规范化社会,从而达到启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大家庭中,人与人都是处在相互交往的关系之中。通过交往,互相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加强理解,协调步伐,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前进。今天,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显得更为重要。在社会交往中,总离不开语言这个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的思想外衣,是人的心灵窗口。人们要想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传达给别人,以达到感发别人的目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公民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必须提高公务人员的语言文明水平。毋庸置疑,在语言文明建设中,行政队伍在整个社会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但是同行政人员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务人员的语言粗、脏、野、黄、痞、狂以及不规范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公务人员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规范语言交际秩序、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语言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对一个民族来说,语言是这个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集中体现;对一个时代来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和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对一个人来说,语言则是他学习水平、文化素养等的反映.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它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用来透视文化、社会、心灵的一扇窗.  相似文献   

20.
语言使用者对话题和语言形式的选择往往夹杂着其个人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思想信念和利益旨趣等,从而使语言的意义表征蕴含着意识形态因素,并对他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这无疑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外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活动中导入中国国情与文化知识、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批判性解读语言运用背后的意识形态指向、在课堂活动中实时监督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等,潜移默化地消解学生外语学习中外来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