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风民俗是历经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间文化,又是所有百姓都能够参与进去的习惯和娱乐。随着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和生命财产安全意识强化,传统民风民俗必然有不适应城市管理而产生矛盾的表现。我们以民间传统节日燃放烟花爆竹近年来的情况作为调查提问材料,以启迪“管理”约束度与“民意”满意度之间的平衡和谐的思考,以及“法为民立”———制定好的公共政策是政府的职责。试看从报刊、网络获得的材料片段:我国燃放烟花爆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安全和环保的考虑,许多大中城市相继做出禁止燃…  相似文献   

2.
兔年春节过去不久,有关是否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争议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仅内地及香港媒体持续评论,一些国际媒体也十分关注。有人说,燃放烟花爆竹的负面作用相当明显,费钱扰民不说,它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并成为火灾事故的一大隐患;但也有人说,过年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一大民俗,要完全禁止也不尽合情理。为此,有学者建议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来限制燃放,并作为事故赔偿的预备金。此言一出,更将争议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3.
《天津支部生活》2007,(2):62-62
每逢节日期间,人们便燃放烟花爆竹,增加喜庆气氛。然而,如果燃放时不注意消防安全,也会引起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燃放烟花爆竹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春节,应广大市民的强烈要求,北京市政府决定,恢复五环路内限制性燃放烟花爆竹。为了避免燃放烟花爆竹安全事故的发生,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的王岐山,特意找来市委宣传部和市应急办的相关工作人员,开会商议相应的事宜。在会上,王岐山提议,利用手机短信向全体北京市民拜  相似文献   

5.
海峡 《党课》2013,(1):92-95
近几年全国有200多个城市逐渐解禁烟花爆竹,从全面禁止燃放改为允许在指定时间与场地燃放。但由于人们忽视了烟花爆竹燃放的安全防范和管理,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因燃放烟花爆竹而炸伤人、引发火灾,造成人身及财产损失等事故屡有发生。面对飞来横祸,我们该如何维权呢?  相似文献   

6.
甲戌年春节,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实施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法令.令行禁止,除夕之夜,祥和宁静、噼噼啪啪的爆炸声没有了,刺鼻难闻的硫磺味没有了,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的火警没有了,因鞭炮爆炸而受伤到医院抢救的事也没有了……一道禁令,官、民、老、幼人等一律遵守,毫无例外.我们权力机关的法律权威还是使人高兴的.对于禁鞭,绝大多数群众是拥护的、称赞的.由于大家都遵守、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春节期间,一位从台湾回大陆过春节的朋友对我说:“共产党真厉害,这个涉及千千万万人的事,而且是具有千百年历史的陈规陋习,说禁就禁住了,在台湾这些恐怕是难以办到的事.”  相似文献   

7.
数字看节俭     
春节前,中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全国各地反响强烈,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能明显感受到各地群众在备年货、送礼、年夜饭、聚餐、燃放烟花爆竹等方面的改变,而很多酒店在节前也取消最低消费标准,推出"小份"菜、"半份"菜,节俭style正在成为新时尚。  相似文献   

8.
报载,今年的除夕之夜,北京市八个烟花爆竹禁放区无一燃放烟花爆竹,消除了往年“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景象,全城沉浸在安静、祥和、温馨的气氛之中,鼓楼附近的居民第一次清晰地听到了袅袅钟声。这说明首都禁放烟花爆竹取得圆满成功。 新年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之久的一项习俗。习俗的力量是强大的,改变习俗之难可想而知,更何况是在拥有一千多  相似文献   

9.
沈阳市读者赵传贵问: 我是一个即将结婚的青年人,非常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而沈阳市政府作出决定:从去年12月1日起禁止在市内燃放烟花爆竹。听到这个决定后,我非常气愤,如果没有烟花爆竹,结婚典礼、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将荡然无存。我的一些朋友也都与我有同感。听说可以民告官,不知怎么个告法。如果我们联名起诉市政府,可不可以?  相似文献   

10.
农村民俗,作为既往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坚固堡垒,它无时无刻不在对农村现实社会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与社会主义精精文明背道而驰、而且也阻碍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广泛建立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研究、引导和改革农村民俗,已日益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试图在如何改革农村民俗方面作些尝试。一、根据不同类型村落的民俗特点,采取相应的行政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