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线》1998,(11)
公与私的考验是当前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面临的主要考验。能不能经得起这个考验,尖锐地摆在我们共产党人的面前。公与私的考验首先表现在如何对待权力。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你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权力姓“公”而不是姓“私”,因此必须用它来为人民...  相似文献   

2.
监督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的作用,一般来讲,主要有四个方,即制约、参与、预防和反馈。党内督的职能也应如此。从本质上讲,切腐败行为都是对权力的“私”、“私租”和“私用”。因此,对权力行规范、分解、制衡,参与权力的行过程,预防权力的滥用,对权力运用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以保权力运作的正确方向,使之不发性质上的变异,就成为监督的历性使命。毫无疑问,监督是防止、遏制消腐败现象的重要“关口”。从监督现状来看,监督作为“关口”在纪监察工作中确实是一个薄弱环。主要的问题是作用滞后,往往是问题成为“热点”,造成了…  相似文献   

3.
是否腐败的主要分界在于如何运用公职权力,为公还是为私,为私就是权力变质的腐败现象。有权力存在的地方就可能有权力变质,即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要预防和消除这种腐败现象,必须对公职权力的运用管得严。对公职权力管得严,即使在封建社会,也可以出现如盛唐时期“贞观之治”那样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权者在用权的价值取向上有“为公”和“为私”之分。为公,它是责任的同义词,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为私则“权欲”越重,私欲越膨胀,危害越大,故掌权者必须摒弃“私权”,其内心世界须从五个方面加以深化。首先要明志。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掌权者应将权力看成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职位是为群众服务的岗位,人民既能给予权力,也可收回权力,所以掌权者要时刻保持一种手中权是人民之权的心境,即时刻心有“公权”,摒除“私权”,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会对权力有任何非份之想,也可避…  相似文献   

5.
李书彬 《新长征》2006,(8):64-64
所谓善待权力,可以理解为正确运用权力。常言道: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对待权力的态度不同,其结果也截然相反。掌权为公者,勤政廉政、一心为民,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社会的尊崇,其清名将流传于世,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掌权为私者,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则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审判,甚至会葬送身家性命,如成克杰、程维高、胡长青等。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4,(14):21-22
中国古代有一种哲理: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错误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掌权为己、用权于私,则群众怨、声名败、事业损。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年有的领导干部犯错误,恰恰都与乱用权有关。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崛起,为人类的知识活动形塑了一个以时间和空间压缩为基本特征的全新场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行为方式,网络空间的知识活动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后现代特性。主体和客体关系及知识和权力关系的结构性转变,是网络空间知识活动的后现代状况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8.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是一个重大转折,使党面,临严峻考验。关键在于不能把执政视为目的,只能看作完成历史使命的保障。党应当致力于有效运用国家政权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决不谋取一党之私;应当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千方百计限制权力的负面效应;应当始终如一地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应当形成与执政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  相似文献   

9.
“私域讲自由,公域讲规则”是公域与私域划分的基本标准.私域意味着公共权力的禁区和私人自治的自由,任何对私域的侵犯都将受到谴责.自然人的殡葬方式选择权,属于人格权中身体权的组成部分,属于私域范畴,而强制火化属于行政公权强行介入私域之情形,剥夺公民自由选择殡葬方式之权利,其目的是为了节约土地.笔者认为,“土葬浪费土地、火葬节约土地”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殡葬立法的目标应当是公域与私域各行其道,在法律与民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节约土地与尊重民俗”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防止利益冲突的公权力制约——以反腐倡廉为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乃康 《探索》2011,(5):63-66
利益冲突的多发区域主要在公与私的边界,具体场景是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临界之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交汇盲区。防止利益冲突的权力基本价值在于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具体表现为公共性、正义性、制约性。基于存量政治资源,输入增量政治资源,建构以法制权、以权制权、以民制权、以德制权的机制,是当代中国防止利益冲突的公权力制约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1.
腐败现象与人类政治社会相伴而生、形影相随。可以说,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难以摆脱腐败的幽灵。它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弄权读职、挥霍浪费、敲诈勒索、拉帮结派、任人唯亲、奢侈腐化、糜烂堕落,其实质是公共权力的蜕化变质,也即权力的腐败,而权力腐败的核心则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腐败的这一共性寓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背景。一般说来,在私有制社会,“公共权力”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剥削阶级利用这种形公而实私的权力来谋取私利,进而导致腐败,是符合其内在逻辑的。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网络空间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治理网络空间的重要论述。从哲学维度分析,习近平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对网络空间的时空环境、矛盾运动以及价值旨归进行系统论述;从全景维度分析,习近平梳理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网络主体行为自由与行为边界、多元文化思想和主流价值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实践维度分析,习近平提出要从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巩固网络空间安全防线三个方面入手来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工作。这些重要论述是网络空间治理方略的思想创新,为净化网络生态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晋卢 《先锋队》2014,(4):15-15
正作风就要用权为公。古人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在公与私之间,关键要厘清权力的空间和界线。因为权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能终身享用;不是私人定制,更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在用权之时切莫忘本,切莫敷衍,切莫以个人能够得到多少好处来左右用权的公正度。“三公”经费,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组织授权,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作为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4.
栗俊昌 《先锋队》2014,(1):21-22
保障权力运行规范透明,需构建纵到底、横到边、全方位的权力运行监督网络。腐败的实质是以权谋私,反腐的核心是管住权力。权为民所用,可以造福百姓,滥用权力则会祸国殃民。当前,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一些公职人员增设门槛,为难办事人员,利用权力寻租空间谋取私利,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极坏。究其根源,除了思想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公共权力缺乏有效监督,难以遏制权力私化。为了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保障权力运行规范透明,防止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15.
前沿观点     
《廉政瞭望》2010,(24):11-11
A 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协调机制之策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1)确权、限权。公权与私权、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界定原则不同。私权具有开放性,即对百姓、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而言,法律无禁止即自由;而公权具有有限性,不能随意扩张,法律没有授权的就是禁止的,即使是好事也不能随便做,不然会失去公正性和公信力。(2)定规、定责。  相似文献   

16.
私壑难填成罪恶——靳建辉等人贪污受贿案实证录□荀元虎马为丽纪风编者按: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是神圣的,我们的国家公职人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尽管有些人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常常挂在嘴上,讲在会上,写到了纸上,然而,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面对拜金主义、极端...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力量的话语权力极大地削弱,网络空间成为政府、商业媒介、个人三方意识形态话语互动与博弈的场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空间被压缩。意识形态出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传递主体身份具有隐匿性,传递经验上升为主导经验,感性认同成为主要的价值认同方式。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创新话语体系、转换话语风格、改进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党建文汇》2011,(7):20-20
最近一段时期,美国频频“出招”,围绕5月中旬推出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扩张其在网络空间的总体优势。一系列带着冷战色彩的政策引起国际社会担心,网络空间一时间硝烟隐现。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现在和平建设年代,一般说来生与死的考验已不是主要的了,但干部面临的其他考验多得很,有艰苦环境和风险的考验,有执政的考验,有改革开放的考验,有市场经济的考验,有权力、地位、金钱、美色的考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公与私的考验。"作为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能够经受住公与私的考验。能否经受住公与私的考验,是考察一名领导干部政治上强不强、作风上正不正、党性强不强、德才表现好不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惊心动魄的案例看,问题大都出在公与私的考验上。经受考验了,犯错误的概率就小了;经受不住考验呢,就会出问题,甚至是很大的问题。因此,领导干部要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要为人民谋利益,首先就是要经得起公与私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从国家管控走向民间治理、从权力规制秩序走向自生自发秩序的转型时期,而市民社会的理性规则秩序还尚未完全建立,诸如讨债公司、私人执法、暴力讨薪等创造性私力救济正不断地拷问着法律的正义性与可操作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现“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制度化来实现对民事自助行为的有效引导和规制,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极为迫切的制度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