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晓兰 《学理论》2014,(2):275-276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道德风尚健康发展的榜样。探讨大学生荣辱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如下: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教书育人机制;更新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教育形式,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激励机制运用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中,科学地建立起与"八荣八耻"相配套的学生激励机制,对于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政治走向、指引学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对于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结合渗透规律",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加强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加强大学生爱国敬业教育、服务意识培养、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观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走出"大学生廉洁教育无用论"和"大学生廉洁教育万能论"的误区,避免大学生思想上产生"今不如古"、"中不如西"、"病入膏肓"、"改革开放滋生腐败"的"四种错觉"。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帮助大学生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有利于进一步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防线,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文化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源泉。荣辱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开展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定基石;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
当今我国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想保障。践行好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艺术院校学生的艺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观照,对当前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艺德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提高其艺德的路径,是艺术类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是非不分、荣辱颠倒的现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充分认识荣辱观建设任务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构建社会共同“道德感”,加强全社会尤其是重点群体的荣辱观教育,建立起全方位的价值观导向合力机制,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芳  杨近平 《学理论》2009,(8):162-163
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应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通过思想灌输、制度评价机制、“慎独”修身、榜样示范、环境塑造等实践路径,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行动。  相似文献   

11.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2.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上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希望能在不同化传统中找到某些维护世界和平的伦理原则,找到“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非常重大的课题。对此本提出四点看法:寻求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很有意义,因为人类在伦理问题上必定有其共同的方面,必定存在可以为不同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寻求“全球伦理”需从各个民族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化传统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构建全球伦理的思想和观点:寻求“全球伦理”必须关注当今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和平与发展”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此原则不仅对消除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战争有正面的积极意义,而且亦是推动各国家、各民族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是史传分流的结果。尽管小说已经形成自己的体制与特点,但对史传的师承却不绝如缕。本文拟就《史记》与《儒林外史》在结构模式上的承传与重构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4)
先秦儒学作为私学追求的是成就己身,儒家后学提出的"慎独"修身成己思想充实了儒家私学"为己"的理念。在春秋战国儒学不受诸侯喜好的现实环境中,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在讲学育人和传承中面临着践行危机。如果把"慎独"思想中的"修身成己"与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为己"结合起来,儒家私学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说儒家的"慎独"思想与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7.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自从"华盛顿共识"诞生之后,修复甚至反对"华盛顿共识"的各种"共识"和"模式"不断涌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国情差距,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共识"或"模式",但是在宏观领域和大趋势上具有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就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剖析各种"共识"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志与功即动机与效果的考察,是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历久常新的难题.在中国古代哲人对志与功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中,也蕴涵了对道德评价的独到见解.他们思考问题的路径及其认识的成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雅贪"、"雅贿"产生的原因及惩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福恩 《理论探讨》2006,(6):108-110
目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出现了新情况,由以往贪占钱物及金银等的“俗贿”、“俗贪”正在向“雅贪”、“雅贿”转变。所谓的“雅贪”、“雅贿”。就是腐败分子以手中的权力交换带有文化品位的物品,进而达到等同金钱或大大多于金钱的利益。这种“雅贪”、“雅贿”现象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增加了打击腐败的难度,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危害也更大。只有深入挖掘“雅贪”、“雅贿”产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防止这种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