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科技素质”调查组于1996年3—9月间对全省青年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按粤北山区、粤东粤西两翼、珠江三角洲三大区域分层取样,发放问卷8000份,收回6702份,回收率83.8%。接受调查的青年在年龄上,以16—40岁为主,占97.5%;在文化程度的分布上,以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占总人数的45.5%;初中、大专人数次之,分别占21.8%和19.2%。这里,以“科技素质”取代“科学文化素质”,既提示出科学与技术的密不可分性,更体现了当代社会对技术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需求。理论研究指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可具体表现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四个层次不同但密切相关的部份,本次调查仍以此理论分类为基本框架,而偏重于对青年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的考察,我们认为这是青年科技素质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2.
科技意识是一种建立在科学技术实践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着科学技术实践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实践本身的特点、程序、规律和精神气质。科技意识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活动中更为本质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其精神内涵更加清晰和凸现。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和恢弘宽广的视野,科学诠释与精辟阐述了五四精神的科学内涵,阐释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时代新意,论述了五四精神的激励价值、指引价值、教育价值等时代价值,分析了五四精神研究的新内容、新视野、新要求、新方法等研究理路,提出了新时代继承与发扬五四精神的时代要求,对于鼓舞、激励和引领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五四传统、发挥青年先锋队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的 兴起和成长,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城市精神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及与城市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城市市民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公民意识作为法治下的一种现代民众意识,正日趋对城市精神的塑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城市精神的塑造需要什么样的公民意识城市精神的塑造所需要的公民意识可分为三个层面:公民道德层面、法律层面,以及政治参与层面。从个人作为城市的最小组成因…  相似文献   

5.
陈勇 《学理论》2012,(20):63-64
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必要性,对科学精神及其如何弘扬的一些看法:一是在内化方面,提高学术水平,防止学术腐败;二是外化方面,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6.
刘惠颖 《学理论》2013,(18):100-101
如何科学解读城市文化对市民的要求与期待,如何真正体现城市以人为本的属性,如何提高市民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都是与一致性的城市精神分不开的。同时,在提炼一致性的城市精神的同时,更不能够忽视多元价值与主导价值的交互作用。第一部分探讨一致性城市精神应该具备的要素;第二部分探讨一致性城市精神的时代要求,并分析一致性城市精神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即主导价值与多元价值如何实现良好的交互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晓恒 《学理论》2012,(20):274-275
改革开放以后,青年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主体意识觉醒、幸福意识萌生、消费意识确立、市场意识生成、法律意识增强、科技意识高扬;在社会层面,经济取向成为普遍的价值取向,并从整体上呈现出以伦理道德及其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以人为本价值观转换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不仅需要求真,更要向善.在科学活动中真与善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真促进善的形成并使之完善,善是求真的精神动力并为求真规定了价值取向.为使科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必须将真与善融合起来.这就需要加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责任感,完善科技伦理规范和科技立法,通过这两个途径将真与善很好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4)
城市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的内涵既概括了科学、文明、诚信、创新、仁爱等内容,也包含着深厚的法律品格。城市精神的法律品格应包含善治政府、社会法治和主体权利意识,城市精神的法律品格可以为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动力支持、各种援助,以及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一)帮助青年树立“科技兴企”意识目前,一些基层电力企业青年对“科技兴企”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电力企业自动化程度较高,懂得按操作程序按按电钮就行了,无需太多的科技知识;二是认为效益好不好,技术含量高不高,关键看设备的先进程度,这是科研院所和开发单位的事,与基层单位关系不大。这两种认识容易使青年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惰性,是青年前进中的障碍。因此,要帮助青年认识“科技兴企”是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概念,它既包括对己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包括对现有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以及工…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们就青年科技干部对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持什么样的态度这个问题在基地部分青年科技干部中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与60余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科技干部进行了座谈,下发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总的看来,青年科技干部在社会主义市经济条件下,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积极的方面还是占主流,他们大部分能正确对待苦乐,安心山沟,为国防事业建功立业。但通过座谈和问卷,我们也感到,青年科技干部艰苦奋斗精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青年群体中的部分人政治立场动摇、政治方向模糊、政治理论肤浅、政治观念淡薄、政治情感疏远、政治信仰弱化、政治态度多变等政治意识不强的情况时有表现,提升青年政治意识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青年政治意识提升要从认知图式、交往实践、利益诉求、价值认同等向度考量。其中,认知图式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先验逻辑,交往实践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存在范式,利益诉求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内源动力,价值认同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青年的道德意识中尤为突出的表现出一种进步与倒退相胶着的特殊状态,表现出一种改革开放背景下新旧道德观念的对抗,这是青年道德意识的退化和暧昧。当代青年意识的这种特殊表现,我们称之为暧昧的道德意识。 (一) 青年暧昧道德意识首先表现在他们遵从现行道德规范的程度大大下降,我们所大肆张扬的“螺丝钉”精神、“老黄牛”精神、讲奉献不讲索取的“老山英雄”精神等等道德观念在青年身上越来越少共鸣。他们完全不满足于过去风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追求个性解放和实  相似文献   

14.
当代部分青年的生活呈现出悖论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适度休闲实现度与效率提升有待协调、精神丰盈度与物质条件改善有待同频、价值意义感与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待共振以及良好心态形塑与信息加速供给有待平衡。效率对欲望存在助推作用的可能性、物质与精神存在对冲效应的可能性、知识对信仰存在解构作用的可能性以及信息供给与接收存在张力的可能性,是造成“生活悖论”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对“生活悖论”现象,要区分效率导向的应用场景以保障青年的适度闲暇、提炼物质文明的意义内涵以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挖掘知识教育的价值意蕴以增强青年的信仰力量、加强信息供给与接收治理以培育青年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15.
增强职工的科技意识,一个主要的内容是培养广大青工的科技意识。因为占目前企业职工大多数的青年职工的科技素质,既直接影响到企业现在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在参与世界竞争中的前途。如果在青年职工中产生不了重视科技的意识,就谈不上科技意识在工人阶级中的普及与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  相似文献   

16.
《精神现象学》(以下简称《现象学》)是黑格尔最杰出也是最艰深晦涩的一部著作,它的艰深晦涩固然就是青年黑格尔的才华在融入学院派传统之前表达的质朴性,但同时也折射出了其体系构制的某种混乱:作为“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现象学》原本只应是整个“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青年成才意识的日趋强化,激励他们投身改革洪流,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青年的成才意识,有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中国青年的本质特征,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当代中国青年成才意识的特点 1.民族精神的延续——忧患意识与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9)
今天,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繁荣有目共睹,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某些"负能量"的冲击,客观上造成部分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淡薄或缺失。通过对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淡薄及缺失的原因从学生主体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因,进而精准施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当代青年的担当精神,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衡量一个青年事业成败以及探知他的真实品格,首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青春的价值是否真正得到了体现。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青春是生命价值体现的起点、成就事业的基石,未来的一切梦想,都务必在青春岁月里夯实根基。作为一名年轻的首都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要不辱青春使命,就要在践行“北京精神”过程中爱岗敬业,不断提高城管执法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升华青春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相互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渗透发展,精神生活的价值在整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不断呈现张扬与彰显的趋势。这种趋势突出表现在社会竞争、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环境几个方面。精神生活的价值彰显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人的精神生活的时代价值,树立精神资源意识,重视和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