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是全国"二十公"精神的"三大亮点"之一。文章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必须深化的认识、把握的重点、坚持的原则和克服的误区等四个方面对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公安队伍建设的正规化,有赖于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制管警”及导向作用,则是使公安队伍建设实现正规化的三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就是实现公安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文章对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目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措施,并就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是公安机关的根本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公安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警队伍,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些领导干部对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着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不能很好执行“抓队伍,促工作”的工作方针,没有将队伍正规化建设摆在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是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执法水平和整体形象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要充分认识公安队伍正规化的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从完善制度入手,扎实构筑三大体系,认真把握五个环节,确保其科学性与完整性,并积极予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6.
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是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价值核心,从"三E"原则出发看,中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从外延上讲实际上是一种以追求提高绩效和增强能力为目标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运动,从内涵上讲则是以加大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弹性,增强公共回应性和提高优质的公共安全产品供给效率为目标的公安组织机制建设.基于这一原则,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视线应集中于公安行政管理的理念、范围、方式和绩效评价的调整之上.  相似文献   

7.
基层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是加强基层公安队伍管理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是提高基层民警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和必由之路。虽然近年来基层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适应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基层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就要加强思想建设,强化教育训练,规范执法行为,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第一次把正规化建设提到了事关公安队伍建设全局的位置上来强调。我们通过联系实际,指出了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公安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正规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而探讨正规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9.
试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第一次把正规化建设提到了事关公安队伍建设全局的位置上来强调。我们通过联系实际,指出了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公安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正规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而探讨正规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公安队伍中之所以不断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历经反复整顿,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这支队伍太不正规,管理上缺乏一整套规范化而且强有力的机制和制度。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公安队伍管理的不正规状况,必须大力加强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没有正规化,就谈不上革命化,也很难实现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革命化、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首先抓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实质是“依法治警  相似文献   

11.
"自由"之"创造性"使"精神""开创"自己的"世界","精神"在这个世界中"保持"并"发现"自己,亦即在"必然"的世界保持着自己的"自由"。在"精神""回归自由"的道路上,须得"克服"、"扬弃"怀疑主义和斯多亚主义两个极端倾向。由"怀疑主义"导向"斯多亚主义"乃是"精神""贫困"之路,"哲学"应指出"精神""致富"之路。"精神"不仅有能力"外化-异化",同时也有能力"内化-己化"。"精神"携带自己创造的财富回到自身,乃是"历史性"的一种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存在的现实形态既关联“是什么”,又涉及“意味着什么”;“是什么”指向事实层面的规定,“意味着什么”则以价值关系及属性为内容。存在的以上二重追问,在本体论上以事实与价值的交融为根据。“是什么”的追问要求在事实层面敞开存在,“意味着什么”的提问方式则从人与存在的关系上,将价值确认为存在的题中之义;正是二者的统一,赋予存在以具体、真实的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就要把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发展过程的“长期性”统一起来;就要把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与它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统一起来;就要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历史结局的“趋向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他一生中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一般认为,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被视之为"哲学",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马克思所发现的"剩余价值"被视之为"科学",认为马克思是"科学家"。部分学者一方面质疑"唯物史观"的"哲学"性而力图论证其为"科学",另一方面又质疑"剩余价值"的"科学"性而力图论证其为"哲学"。这样,由"两大发现"而构成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的马克思,似乎又模糊了他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通过正确地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马克思的部分理论作品,我们只能说,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  相似文献   

15.
齐泽克对"种族屠杀"和"假审判"的分析表明,极权主义的"伦理之恶"总是披戴着不容争辩的"道德命令"。从拉康后精神分析的微言大义看,极权主义的秘密在于"不可能性的实在界"隐蔽着的意识形态缝合点上的悖论,即伦理的"不道德"。齐泽克-拉康的"第四种伦理"预设了一种"驱动力的伦理"和一种"后革命"的妥协立场,它并不提供斩杀极权主义"巨龙"的"屠龙刀",其孜孜以求的"极权主义笑声"更类似于一种"翻墙术":既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避开最后的也是最致命的陷阱,那么,至为重要的乃是,通过保持欲望的鲜活和永不放弃的对他者欲望的抵抗,翻过极权主义的"围墙"。  相似文献   

16.
“理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大环境逐步进入法制化的时候,应当明确“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理管”。“理”在企业不同管理层次包含不同内容,只有实行“理管”,并辅之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较好地达到“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17.
"大部门体制"旨在解决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长期困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政府顽疾。但是,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大部门体制"的深入推进时常面临着部际冲突内部化等问题的阻碍。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部门体制"过分关注"体制改革",导致"机制调整"的滞后。在政府施政实践中,执行机制缺位、部际协调机制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都是"机制调整"滞后的主要表现。因此,需要将"机制调整"作为"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促进部际整合由"职能整合"转向"流程再造",推动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积极建构部门间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我党执政的自觉理性发展成果,突出表现了我党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从"革命思维"向"执政思维"的转变;在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上,实现从"一元化"向"职能化"的转变;在领导方法上,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因此,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在执政方式、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上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青年网络交往以迅猛的态势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呈现出以下现状:既有“虚拟”又有“现实”,既有“狂欢”也有“孤单”,既“渴望交往”又“自我封闭”,既享受“自由”又忽视“规范”,等等。对此,青年需要对“自由”与“自律”、“虚拟”与“现实”、“网络文化”与“网络规范”等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交往。  相似文献   

20.
实现“学历式教育”与“培训式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相溶是公安院校刑事侦查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从某种角度上说 ,促进两者的溶合也是当前公安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通过溶合 ,按照“两部式教育”模式 ,并采用截然不同的两种思路设计“前半部”与“后半部”的教学。前半部的“学历式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教学大体相当 ;而后半部的“培训式教育”则是一种“块状教学” ,其教学方案应有独到之处。此外 ,为了使这一溶合能够顺利地进行 ,还应为“学历式教育”与“培训式教育”的相溶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