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卫兵运动     
《传承》2006,(Z1)
红卫兵成“文革”主力军“文化大革命”的凶猛烈火,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红卫兵运动点燃的。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5月下旬出现在北京,初时只是惩治社会上的小流氓,尚不是“文革”的主力军。到了8月1日,毛泽东写了一封表示“热烈的支持”的信后,红卫兵运动迅速席卷全国。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他的胳膊上第一次戴上了红卫兵袖章。从此“,红卫兵”的名字变成了正式的名称。红卫兵最辉煌的时刻是在1966年的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先后八次在天安门广场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1100万红卫兵,他们的造反精神得到了伟大领袖的肯定。而数以…  相似文献   

2.
《传承》2006,(Z1)
1966年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八次接见了l100万红卫兵。此后,红卫兵运动迅速风靡全国,从而“燎原”了整整十年。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在红色海洋中,红卫兵高呼要一辈子当保卫毛主席、保卫中国共产党、保卫祖国的红色尖兵。当时,在天安门城搂上的北大红卫兵提出要让毛主席讲话,周恩来总理对他们说“:你们每人手里拿的不是毛主席语录吗?那上边都是毛主席的话。”据一些红卫兵回忆说,在历次检阅中,讲话的一般是林彪,毛泽东只破例开了一次口,中气十足地喊了一句“:红卫兵万岁”,回应广场上山呼海啸般的“毛主席万岁,万岁…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音乐杨健红卫兵歌曲的音乐背景——工农兵文艺运动中的群众音乐红卫兵歌曲不是在“文革”运动的某一天突然产生出来的,它必然是某一种音乐继承与发展的产物。红卫兵歌曲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艺术继承,是自1962年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  相似文献   

4.
《传承》2006,(4):62-62
1966年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八次接见了1100万红卫兵.此后,红卫兵运动迅速风靡全国,从而“燎原”了整整十年.  相似文献   

5.
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1968年秋—1971年秋)杨健在1968年9月底,《人民日报》社论宣布“全国山河一片红”,随着“文革”夺权阶段的结束,红卫兵的“历史任务”也完结了。在这一年10月,工宣队开进各大中学校校园,并着手重建“模范红卫兵”...  相似文献   

6.
红卫兵运动与“文革”前的学校教育卜伟华“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犹如一股强劲的狂飚,曾经一度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成为造成全国大动乱的重要因素。红卫兵运动造成的影响巨大,涉及的人员众多,这里面的历史教训确实值得我们认真进行总结。红卫兵运动不是凭空产...  相似文献   

7.
红卫兵运动     
《传承》2006,(4):61-61
“文化大革命”的凶猛烈火,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红卫兵运动点燃的.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5月下旬出现在北京,初时只是惩治社会上的小流氓,尚不是“文革”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8.
在后人看来,红卫兵在“文革”中的行为和表现是不可思议的,大破“四旧”、四处抄家、鞭打师长……为何在一个有着保守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里,千百万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会表现得如此反常、反理性?其原因尽管复杂,但海内外的的许多研究者基本都认同这一点,即正是“文革”前和“文革”初期的社会文化氛围塑造了红卫兵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他们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发生严重偏差,并因而做出种种非理性的举动。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话剧(续)杨健红卫兵话剧与工农兵文艺的关系红卫兵戏剧总体上是学生业余戏剧运动的范畴。它不可能不受到“文革”前夕的工农兵文艺和阶级斗争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在1966年运动初,广泛兴起的红卫兵早期文艺宣传活动:对口词、三句半、锣鼓群,都...  相似文献   

10.
对话:“老三届”与“老五届”■丁东赵诚丁东:红卫兵当中,有“老五届”和“老三届”的区别,这很值得研究。所谓“老五届”,是指1966年“文革”开始时在校的大学生,又称66至70届大学生。“老三届”是指“文革”开始时在校的中学生,又称66至68届中学生,...  相似文献   

11.
“文革”10年间,异乎寻常的现象迭出。其中之一,就是群众组织创办的报刊铺天盖地,这与全国官方报刊种数锐减恰恰相反。据初步估算,类似《红卫兵》、《东方红》、《造反者》这样的红卫兵报刊,竟有5000种之多。这些报刊是山头林立的各红卫兵组织的喉舌,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狂热浪潮下的变异文化现象。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年,然在其初创、发展、鼎盛、衰亡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轶闻。  相似文献   

12.
“文革”时期“武斗现象”研究印红标(特约撰稿人)“红色恐怖”型武斗派性斗争型武斗刑讯逼供型牙斗“文化教育大革命”期间最为人们深恶痛绝的,莫过于武斗。即使在狂热的动乱年代,武斗也是为中央文件三令五申禁止的,为广大民众所谴责的行为,分析武斗现象的特点,武斗参与者的心态,对深入认识和探究武斗的原因,反省“文革”悲剧,具有重要的意义。武斗是“文革”期间的特殊用语,指“文革”群众运动中的暴力行为。“文革”运动中,声讨批判,口诛笔伐,动口不动手者,称为“文斗”,拳打脚踢,挥舞棍棒皮带乃至动用长矛枪炮者,称为“武斗”。不同情况下发生的武斗,以其参与者行为特征和心态的差别,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红色恐怖”型、派性斗争型和刑讯逼供型武斗。“红色恐怖”型武斗“文革”期间最常见、最普遍的公开武斗是对被批判、被斗争者的殴打和折磨,红卫兵曾经称这种暴力活动为“红色恐怖”。群众的暴力行为可以说和群众运动同时产生,但是在1966年6月至7月中旬,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制止,武斗没有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6月20日,刘少奇主持下的中共中央肯定了北京大学工作组处理6月18日部分学生乱斗(包括人身侮辱和打人)现象的办法,指示“各单  相似文献   

13.
蒋廷松 《传承》2005,(2):47
1941年6月3日下午,在边区政府开会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被雷电击死,同时,某农民的一头毛驴也被雷电击死。这位农民由于对征粮不满,便抱怨说:“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边区政府有人把此话告诉了毛泽东,要严惩出言不逊者。毛泽东立即进行了阻止。后来,他在党的七大上说:“那年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有人就说,唉呀,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06,(Z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人口积压,单一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1950年代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此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成为调节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一环。同时,许多城市有志青年也渴望到农村去,希望有一番作为。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被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所代替。如果说“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劳…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3,(12):21-21
1952年4月,二十出头的岑溪县马路乡团总支书记莫寿全把六名团员组织起来,在岑溪县马路乡成立了互助组,这是广西最早的农业生产互助组之一。1953年4月,莫寿全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成为广西第一批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1954年,莫寿全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毛泽东主席亲自写下了这样的批示:“这是一个创造性的经验,希望读者注意。”莫寿全1954年被评为广西劳动模范,曾18次进京,12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莫寿全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五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6.
1971年林彪“九一三”事件之后,周恩来领导的批“极左”触痛了“四人帮”一伙人。毛泽东也不能容忍周恩来批到“文革”头上。因此,在江青等人多次告状下,毛泽东再一次出面干预,  相似文献   

17.
陈建坡 《长白学刊》2009,(1):146-149
林彪事件发生以后,社会上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由盛到衰,人民群众普遍对“文革”产生怀疑,要求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愿望更加强烈,把被耽误、破坏的经济建设提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要求。可以说,这正是结束“文革”、纠正“左”的错误路线,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绝好时机。但是,在这种形势下召开的中共“十大”却没有抓住历史赋予的这个机遇,反使运动又持续了数年之久。这与当时中共领导人的主观认识、十大的筹备组织、政治方针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65年7月26日上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亲切地接见了李宗仁一行。李宗仁在谈话中深以台湾问题久悬不决为虑,对此,毛泽东说:“李德邻先生,不要急,台湾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来的,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话剧杨健红卫兵戏剧运动的高潮发生在1967年夏季。此时代表个人权威的中央文革尚未完全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也未能完全控制运动局面。一方面,运动已将前年的文艺打成文艺黑线,另一方面革命样板戏亦未能一统天下,使随之而起的红卫兵文艺得以另...  相似文献   

20.
“第五代”青年价值观变化趋势和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五代”青年价值观变化的趋势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和人生定位。从政治代际理论来划分,我们人民共和国曾有五代人一起生活过。他们是:出于本世纪10-20年代的第一代青年,他们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出生在30-40年代的第二代青年,他们属于“迎接解放的一代”;出生在50年代的第三代青年,他们是在文革开始进入青春期,被称为是“红卫兵”一代;第四代青年,出生在60-70年代,被称为“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一代;第五代青年,出生在70-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青春期,被称为“新新人类”。他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