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国家现代化、复兴中华文化、贡献人类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个重要维度。近代以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只有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目标。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是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标志,只有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是中华民族真正伟大的复兴,复兴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维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天下意识和人类关怀的伟大民族。近代以来,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的先进中国人仍然高度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责任,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也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不仅仅局限于本国与本民族的发展,也以贡献人类社会为责任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联成一体,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是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它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深厚的文化涵养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核心.分析当前人们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逐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对促进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对高校文化建设而言,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有利于培育高校文化精神、彰显高校文化特色、强化高校文化功能。高校应通过加强民族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民族艺术研究、创新民族艺术载体,推动民族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7.
卢燕娟 《前线》2013,(12):158-160
习近平同志在谈及“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民族复兴必然包含文化复兴。在文化问题上,弘扬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已成为普遍共识。而如何对待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化,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形成的以“人民性”为根本内涵和主要标志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尚未充分讨论但不失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孟彩云 《学习论坛》2003,(11):28-30
民族精神是指各民族历史地形成的体现民族生存发展规律,反映民族根本性格,具有普遍渗透力的全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主导精神。其基本特征主要是民族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统一。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面向世界,注重潜移默化和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9.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自觉承担复兴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变革社会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先行者的一贯心声,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始终不懈地追求民族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的意义在于:它是民族复兴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民族复兴的一项基本目标,是民族复兴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要坚持发展中心,夯实复兴基础,不能用文化消解、代替经济社会发展,动摇"一个中心";要坚持对文化传统的时代解读,以文化传统的挖掘、继承和新的生成的统一,把握文化复兴的根源;要坚持对民族界限和时代局限的两个超越,谋划文化复兴的前途。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7,(4)
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事业的全过程,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全过程。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继承者、真正代表者和有力创新者,她有力地承载、支撑、丰富并升华着民族精神,肩负着传承民族精神和复兴民族昌盛的重大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开创的系列革命精神对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最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点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在这些讲话中,他充分肯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讲话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吸收了学术理论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3.
在焦裕禄同志去世5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共产党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焦裕禄精神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广阔视野,深刻阐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向全党提出了“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中,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而在高校文化建设这一领域,对弘扬和培育民  相似文献   

15.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倡导和构建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责任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责任的自觉担当,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国承担和履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中国的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人类的未来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形形色色的"中国责任论"的正面回应和超越,是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体现和担当.  相似文献   

16.
汉语是我们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只要我们使用汉语,无论一个词,一句话,都与民族文化有密切关系.珍爱汉语,弘扬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姜淼 《奋斗》2013,(4):15-1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报告还强调,应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建设民族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多次强调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所在。一、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悠久历史的积淀和…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要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从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广阔视野,深刻阐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精辟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结构及其基本内涵,并向全党提出了“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