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乐文  高炳 《奋斗》2022,(9):67-68
<正>走进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穿行在革命老区照金镇的川梁沟峁里,浓浓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照金,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上世纪30年代初,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英勇开展革命活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成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孕育形成了伟大的照金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片英雄的土地,一部红色的传奇. 每到节假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游人如织,人们在此重温那段峥嵘史诗,汲取信仰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3.
1933年10月,照金根据地失守。11月3日至5日,陕甘边区党政军在合水包家寨子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辟三个战略区, 建立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一、二、三路指挥部,撤销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成立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会议批判了杜衡的“左”倾错误,使陕甘边的土地革命斗争出现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李倩 《党建》2023,(2):39-41
<正>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考察时强调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照金精神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照金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相似文献   

5.
行走在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的山区,到处是纵横沟壑、石峰千仞,斧劈刀削苍山骨,曾经硝烟远,如今醉游人。吸引人们前来的不只是奇绝的丹霞风光,更是那段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瑞金在南,照金居北。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上世纪 30 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红旗插在了陕西照金的深山之中,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山木无言,艰苦卓绝的革命故事穿越历史,熠熠生辉。“最根本的是要有根据地”山间清晨,汽车翻过一道道川沟,抵达照金芋园村,这里便是田发义的家。79 岁的田发义身穿灰棉袄,头戴蓝布帽,精神矍铄。进了屋,围着滋滋响的火炉,老人家打开了话匣子:“额大(父亲)开始在芋园闹革命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娃娃。”说起父亲田德法,老人家一脸自豪。芋园,是照金东北的一个偏僻小村落,西上党家山,可通薛家寨。当年,这里是照金最早闹革命的地方之一,骁勇善战的芋园游击队随后上了薛家寨,参与了根据地“大本营”的建设。习仲勋第一次见到刘志丹时,刘志丹分析形势:“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 70 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现在最根本的是要有根据地。”  相似文献   

6.
今年11月7日,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70周年纪念日。值此,回顾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功绩。总结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立足老区实际,发扬老区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边区人民,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完整的红色区域,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是在刘志丹、习仲勋等陕甘边党政军领导人的直接关心和培育下创办的,它伴随着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建立,并在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逐步得到壮大,成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亮点,为陕甘边红军部队和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刘洪 《理论导报》2013,(11):21-2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在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地区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为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践行了我们党的许多政策,尤其是在政权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后来的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卫东刚 《世纪桥》2014,(8):15-16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创的"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陕甘边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后,陕甘边根据地建设上贯彻"狡兔三窟"战略战术,使得陕甘边根据地在敌人多次重兵"围剿"下依然能够巍然屹立、坚持红旗不倒,从而扭转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开创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研究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深入探讨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传统,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铜川市委定于2012年6月底在曾经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心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创的"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后得以保存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和后方保障基地,是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陕甘边根据地在敌人多次重兵"围剿"下依然能够巍然屹立、坚持红旗不倒,为红军提供落脚点,从而使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开创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做一浅析探究,分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例探求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是人民军队历史发展的必然关系,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立发展的宝贵经验表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是人民军队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15,(10)
习仲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点燃了陕甘边区武装斗争的烈火,促进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迎接长征途中的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各路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创造了有利条件。习仲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教育活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西北根据地是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统称,它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陕甘游击队对西北红军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习仲勋是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毛泽东称赞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他在领导陕甘革命的过程中,较早地认识到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工作的方法与路径,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20,(3)
正习仲勋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执行者,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被毛泽东评价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一村一村做调查一家一户做工作1933年3月,习仲勋任陕甘边区特委委员、陕甘边区特委军事委员会书记、共青团陕甘边区特委书记,参与领导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对他说:"你是关中人,种过庄稼,能跟农民打成一片,你一定要做好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只要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相似文献   

17.
谢子长对创建陕甘边根据地有着独特贡献。他早年投笔从戎,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党员;他积极开展农民运动,被广大农民称为“谢青天”,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他领导的清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进入了创建西北工农红军的新时期;他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秘密打入国民党部队,做策反工作,为建立、扩大红军,开展游击战争进行积极探索。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与刘志丹等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之时,这块革命根据地由于受到王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和干扰,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与考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毛泽东不仅及时发现了"陕北肃反"的严重问题,而且坚决果断地纠正和处理了"陕北肃反"的错误做法,这不仅使陕甘革命根据地转危为安,而且也使陕甘革命根据地重新获得了新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朱德等发扬了勇于开拓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建立红色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创了中国革命的井冈山模式;中共中央对井冈山模式高度重视并向全国推广介绍,使井冈山模式得以传送到大西北;以刘志丹为首的陕甘边领导人创造性地学习运用井冈山模式,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形成了“狡兔三窟”的陕甘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