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反倾销法存在合理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倾销与反倾销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法律问题。反倾销并不具备充足的经济合理性 ,但从法律及社会的角度实证地考察反倾销法的实质与形式合理性 ,却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国际社会为此种矛盾的解决已进行了大量努力 ,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卢梭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法律思想包含于政治思想中,他强调法律的实质合理性,漠视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这一点在他的刑法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重点分析的是政治法,并认为"只有构成政府形式的政治法"才与他的主题有关,但是,刑法思想在《社会契约论》中却特别显眼,也非常能反映卢梭的法律思想,因此,对卢梭法律思想的考察就从其刑法思想开始。  相似文献   

3.
关注“程序正义”或“形式正义”是西方现代法律的一个显著特征 ,尽管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提上日程 ,但作为“发现真实”这一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关键环节 ,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司法实务上都难以实现满意的论证 ,本文以民事诉讼中的“事实”为起点 ,探讨法律真实性的内涵和著名法学家韦伯的“形式合理性”学说 ,在考察法律实际运作状况的基础上 ,从法社会学角度探讨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4.
西方公共行政的主要模式是建立在形式合理性基础之上的官僚制。但形式合理性有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险。这在过渡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必须促成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的统一,积极寻求行政的道德制约。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21世纪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目标,是我国的根本治国方略,应具有严格的形式合理性。对法治形式合理性研究的本质就是研究法治向理性迈进的过程。法治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差异在于不涉及人的主观偏好和主观性评价,与人的主观性分离,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鉴于此,法治的形式合理性对构建我国法治社会中确保司法公正、反对专制特权、维护实体权利都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法官经商协议有效案”中,法官认为被告所签经商协议之效力不因违反法官不得经商之法律规定而无效,其中所隐含的法律解释逻辑及深层理论基石是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博弈——兼顾法律规定字面含义而符合法律体系划分所体现的法治精神的温和的实质合理性。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观之,此种解释的当代合理性在于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缓缓起诉作为司法改革的一种尝试 ,引发思考。从现行法律规定看 ,暂缓起诉具有其违法性 ;从检察机关起诉自由裁量权发展趋势看 ,暂缓起诉又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法律需要经过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遵守和执行,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对法律解释作了规定,但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从法律解释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法律解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并从法律解释主体、内容和程序三方面分析了我国法律解释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程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国法律的合理性不仅在于法律本身的规则体系、逻辑推理以及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而且在于中国文化的性质、社会结构以及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上的合理性原则,一般与自由裁量权紧密联系。在刑事法律领域,合理性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一样,其出发点在于对国家行使刑罚权进行必要的限制。在现代刑法理论中,罪刑法定原则最能体现出合法性原则对刑事裁量权的制约。但是,罪刑法定原则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需要合理性原则加以补充;并且,在合法性的前提下,刑罚权的运用、法律解释以及刑事司法中的法官释法、自由裁量等,还需要以合理性加以限制,才不会出现形式的公正造成了实质的不公正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