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宗彦 《新湘评论》2014,(13):49-49
据刘少奇秘书回忆,有一次在家里,工作人员向刘少奇报告工作,喊了一声委员长,刘少奇不搭理,等叫到第三声“委员长”时,刘少奇说“以后不要这样叫了,叫同志多顺口啊!”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刘少奇担任多个要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称呼他“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2014,(1):35
1942年春夏,刘少奇到山东指导工作。有一次住在东海县夏庄村时,因为房子小、部队多,刘少奇就住在了老百姓的一间屋子里。那屋子右边有个厕所,靠窗口有座石磨。房东经常在半夜三更起来推磨,吵得刘少奇睡不好觉。当身边工作人员为此想要建议房东改换推磨时间时,刘少奇摆摆手坚决不同意,且幽默地说:"你们不让老百姓吃饭还行吗?"刘少奇总是这样首先想到群众的  相似文献   

3.
1959年,刘少奇在海南岛休假,生日那天,当地同志派人送来一个大蛋糕,上面还有个“寿”字。刘少奇知道后,非常生气地说:“谁叫你们搞的?拿走。”然后又把王光美叫来,问她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不制止?王光美说,事先她也不知道。少奇严肃地说:“党中央早就做过决定,政治局的同志不过生日,我举手同意了的,就要坚决执行,决不能带头破坏中央决定。”刘少奇不仅自己带头遵守党和国家的纪律,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子女要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纪律。有一次,在刘少奇身边工作的人员见他的两个小孩上学路程比较远,来去不方便,就背着少奇向车库要…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一生为党的事业忙碌奔波,从来就没有清闲过。即使是休假,也不例外。解放后,他身兼数职,工作更是常常通宵达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外出开会、调查、接见外宾,或和中央其他同志一起看看节目外,总是埋头工作,很少出去玩。逢年过节,孩子们回来了,也只是和他们一块吃一顿饭,其它活动就很难见到他的踪影。他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这里没有节假日,过节放假日子你们也要照常上班。”长期超负荷工作,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引起了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注。这样,他终于有了两次难得的休假机会。第一次休假,熟读《中国通史简编…  相似文献   

5.
文萃苑     
《先锋队》1996,(4)
文萃苑"叫同志多顺口啊!"1954年9月,刘少奇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没想到,竟在他的身边工作人员当中引起了一点小误会。平时,刘少奇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互相称同志,不称官衔职务。刘少奇担任了这么多年的中共中央书记,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后,常向身边工作人员交待:不准搞特殊化,不准要人家的东西,不准接受别人的礼物,不准占公家的便宜,不准以主席的名义干个人的事情,不准盛气凌人,不准开后门,不准通知下级机关接送。这“’\不准”形成了刘少奇倡导的廉政建设“八大纪律”。1956年以后,他一年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地调查。有时食宿在专列上,有时住在农民家里,有时住在老战友家中。1961年4月他在长沙县天华大队蹲.久18天,就住在原来队办猪场的旧饲料房里,办公开会的地方只有两张方桌和四条长凳。后来他到宁乡老家蹲.点,住在旧居老屋里,…  相似文献   

7.
约见家乡农民代表成敬常,刘少奇说:“你反映的情况很好,每年负责向我写一二封信。”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少奇侄孙刘正山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刘正山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里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刘正山回乡后,  相似文献   

8.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9.
博览之窗     
1954年9月,刘少奇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人大常会委员长,谁也没料到,刘少奇担任委员长这件事,竟在他身边工作人员当中引起了一点小误会。  相似文献   

10.
黄禹康 《党建》2009,(3):58-59
“你们一年给我写两封信,反映一下乡里的情况” 1953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刘少奇大哥的孙子)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他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位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  相似文献   

11.
“你们一年给我写两封信,反映一下乡里的情况”1953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刘少奇大哥的孙子)回乡度暑假,离京前,刘少奇交代他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位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  相似文献   

12.
1949年4月至5月,刘少奇受毛泽东的委托到天津,协助天津市委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的城市政策,解决亟待恢复的工业生产等问题,在此期间刘少奇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简称“天津讲话”)。对此,邓小平曾有过很高评价,他说:那些讲话对我们当时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的时候不犯错误是起了很大很好作用的。但在党的历史上提到这个讲话的,一次是1953年高岗妄图推倒刘少奇,将“天津讲话”中的一句“剥削有功”作为重磅炮弹向刘少奇发难;另一次是1969年林彪在党的九大报告中把“天津讲话”作为刘少奇在中国搞资本主义的罪行加以攻击。1980年中共十一届…  相似文献   

13.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在河南开封惨遭迫害致死。在他临终前后,身边没有一个亲属。他的妻子儿女在几年时间里对他的生死下落一无所知.一直到林彪反党集团覆灭后的1972年,才得知刘少奇已于3年前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08,(10):40-41
刘少奇一贯尊重并维护党和国家规定的各项制度,并处处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经常外出考察,调查研究,每次出发前都要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重申自己的“四不准”: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第一次休假是1951年秋,在杭州,时年53岁。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以史为鉴,探索一条振兴中国的道路,他特意带去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每天早饭后,除了在住处附近散散步之外,便是阅读《中国通史》。每天学习不少于10小时。在休假的一个多月里,他系统地读完了《中国通史》。身边的工作人员满怀敬意地说:这哪里是休假呀!  相似文献   

16.
修养撷英     
《前线》1998,(6)
修养撷英孩子没考上高中以后有一年夏天,刘少奇有个孩子考高中,考了几个学校都没考上。当时,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认为,国家主席的孩子还能上不了高中?只要刘少奇一句话,上哪所高中不成,刘少奇听到这些议论,专门就此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邀请了一些工作人员参加...  相似文献   

17.
祥涛 《党建文汇》2008,(1):43-43
毛泽东一生节俭。 毛泽东的睡衣是一件棉织品,他特别喜欢。整整用了20年。睡衣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就要求换一件新的,但毛泽东不同意。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  相似文献   

18.
“五毒”、“三害”、“打老虎”这些名词儿,对于今天的青年已经陌生。如果将其译成今天的流行语:“偷税漏税”、“贪污受贿”、“腐败分子”,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建国后的“三反”、“五反”运动,是一场不流血的内部战争。毛泽东甚至向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你有贪污吗?”周恩来的老厨师也受到嫌疑。人们说:“杀了两个人,管了几十年。”它的警示作用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19.
温家宝总理在浙江、上海等地考察时说,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要“想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这无疑是交给了我们一把思考问题的“金钥匙”。想昨天,就会发现,我们已经站到了很高的起点。30年前,我们是为了“吃饭”而拼搏;30年后,我们是为了“富裕”而奋斗。30年前,我们不仅身边没有车,而且眼前没有路;  相似文献   

20.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今天记得刘少奇这两次“答辩”的人可能不多了,重读当年红卫兵小报上的“反扑文章”,感到刘少奇不惧死亡、实事求是的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