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晓武 《理论导刊》2008,42(4):68-70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质和人的类特性的统一,人性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是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原则的主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是第一次对人性作系统深入的理论思考的哲学家。他的性善论影响极为深远,已为古今学者所广为论及。随着哲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化,重温孟子的性善论,仍有些隐幽而深邃的思想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探讨。 一、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特征 孟子性善论的起点是把人的本性规定为善。他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人的善之本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先天内存的,具有本源性意义。这种认识虽然是主观唯心的,但在人的自我反思中却具有发现性的意义。其更为深刻之处在于它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中来确定人的本质属性,并以此来确定人的价值,弘扬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3.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本性,人也有人的本性。但是人的本性长期以来一直和人的本质与人性纠结在一起。马克思在自己哲学形成时期对这三个概念做了科学的区分:人的本质是指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人性是指人从动物兽性中分化出来积淀起来的人之为人的一系列善良特性。人的本性只有一个,就是需要。人的需要本性作为人永不竭尽的渴望和动力,使人处在发展常态中,是人类历史的源头和起点。人类的需要历久弥新,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要在需要及其满足中来理解历史。而整个历史如马克思所说,"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所以,要正确对待人的需要,要把"需要"看作激活生活和历史的一把钥匙,"需要"衰竭,社会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变成一潭死水。但同时也要对不合理的非正当需要加以遏制,在发展中不断地提升正当需要,满足长远需要。马克思的理想正是人类的未来将"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生活和劳动。  相似文献   

4.
“说真话”是一种社会的德行。这是一种既可以被鼓励培养,也可能被逐渐消灭的社会德行。换句话说,无论是说真话、听真话或者说假话、听假话的偏好选择.除了先天的本性之外.更是源自后天感染,亦即“习得”或“从俗”。  相似文献   

5.
《科学社会主义》2021,(3):59-63
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开端,包含着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到现实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之间的转变过程。这正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等著作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何对人"既从属于自然又从属于社会"进行实证分析和哲学阐释,是马克思和达尔文思想交汇处的人性探讨之意义所在。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贯通、融合理解人性的特质,可以看到,根源于遗传潜能和生物特性的人性能力,是联接自然和文化的纽带。那些被视为人类先天的心理倾向和理智能力,乃是历经漫长历史时期进化而成的人性的深层结构,它们与人的社会属性相互贯通,并且在人性的个体发生过程中得以展现。进而言之,进化性生成的、人先天的社会性本能与文化(心理情感、观念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同一性,构成人性的存在论根基。  相似文献   

6.
人类经验表明,权力腐败实质上是权力人的违法腐败。机会主义人性行为分析证明,权力人的腐败本源于权力人的机会主义人性,是人性利己与利他矛盾内耗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左"右倾机会主义、代理人机会主义和权术机会主义的观察也发现,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规则约束,权力人从本性上必然会利用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滥用权力,作出谋求私利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败德"行为。因此,为了防止权力人的腐败,就需要以多重制度设计抑制权力人的机会主义心理,约束权力人的败德行为,矫治权力人的权力滥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对权力人机会主义腐败的治理将是一场需要战胜自我本性的持久战,要打赢这场反腐持久战,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国家反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系统化、协同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男同性恋社群状况调查(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性恋形成原因上一个最困难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是:它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我们的调查对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莫衷一是。有的坚决认为是后天的,如那个被日本人引诱“入道”的人就一再强调:如果不碰上这个人教会他,他一辈子也不会走这条路;而另一位几次试图象戒烟一样戒掉同性恋倾向结果不能成功的人就偏向于先天论。主张后天论  相似文献   

8.
朱冰倩 《学理论》2013,(14):47-48
人性与法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贯穿法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全过程。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属性是法孕育的土壤,人性善恶两极的并存是法产生的根基,人性既是法的逻辑起点,又是法的最终目的。中西方基于人性的不同预设必然导致其治国方略上的差异。人性作为法的存在根基,与法的各种现象息息相关,因此,在对法的研究中,需要给予人性应有的态度和关注。  相似文献   

9.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人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的本性,其具有自然、社会和精神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性观认为,人性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实践的。德性是指人的道德和品行。党性是政党的固有属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先进性、纯洁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人性德性党性这"三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性是德性的基础,德性又是党性的基础,有人性才可能有德性,有德性才可能有党性,人性的修为便是德性,德性的升华便是党性,同时,淬炼党性有利于提升德性,涵养德性有益于修养人性。三  相似文献   

11.
如果按照经济人自利本性的假设,自然可以解释许多人类行为。然而,仍然存在一些行为难以理解,比如利他。利他,与利己一样,都是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品质态度的一个方面。利他的性质不是牺牲,而是通过公民交往实践实现的对他者利益的推动。当前基于社会生物学、社会文化、功利主义等各种角度对利他根源的解释都忽视了社会交往关系中互惠的重要性。利己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质,利他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道德冲动,通过交往活动形成的互惠合作品质,可以成为和谐社会中普遍的公民态度。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取向心理学之后,马克思创建了其独特的心理视角的人性观。马克思心理视角的人性观,对于整合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构建科学的心理学体系有着基础理论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向与人内在本质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的本性具有积极向上、趋善的美好性,解决了心理学的关于性善和性恶之争;通过人类生产目的与心理动力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需要,完善了心理学的动力之说;通过社会与人心理活动内容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与心理活动内容的辩证性,为心理分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作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霍布斯,为资产阶级存在的正当性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提供了理论依据.霍布斯认为,由于人性的自私自利,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每个人皆欲实现自己的自然权利.在这里,不存在善良与邪恶,无所谓是非曲直,唯有力量与欺诈.在"自然状态"中,人人自危,工农业无人治理,科学文化更无人过问,一切都陷于混乱中.不存在是非、公正、正义,因为人类社会没有共同政府就没有公共的权力,没有公共权力亦就无所谓法律,没有法律的地方也就无所谓公平和正义.霍布斯在对自然状态下人性的表述中,推导出了"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脱胎于霍布斯的自然法及自由观的社会和谐思想,从三个方面系统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如何达成和谐的.  相似文献   

14.
刘伟 《行政论坛》2005,(4):12-14
在西方政治理念中,存在着对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关注。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成为自由主义与其他理论流派之间争论的焦点。到了现代社会,公共权力边界问题更是一个非常具有普适性的理论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即: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区分到公域与私域的分野;从权力的本性到对人性的不信任;从人类的自由本性到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指谓人的本性,体现人的"内在生活".费尔巴哈对"类"的思想规定导源于对宗教神学、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则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实体性思维逻辑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立场,从人的生命活动入手赋予"类"以真实的历史内涵与人性逻辑,真正实现了类和人本性的内在统一.在哲学观的意义上,就"中西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具体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恰恰是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类哲学"的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16.
柴婷婷 《学理论》2008,(8):62-64
人是什么,是近代哲学一直追问的问题。而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研究中,弗洛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他自称自己的人性论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使人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际上,他仍把人的本性看成是天生固有的东西,把人的社会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从而在根本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远未迄及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高度。马克思的人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实现了由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7.
"说真话"是一种社会的德行.这是一种既可以被鼓励培养,也可能被逐渐消灭的社会德行.换句话说,无论是说真话、听真话或者说假话、听假话的偏好选择,除了先天的本性之外,更是源自后天感染,亦即"习得"或"从俗".对于一个社会群体而言,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说假话就会成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张秀华 《理论探讨》2005,4(6):39-42
在生存论范式下解读工程,工程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来源于人的“自为本性”———类本性的不断超越,同时,随着工程活动的历史性展开,又确证和提升着人之为人的类本性。因此,工程成为人在世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建构,具有生存论特性。表现为:工程发生的“需要性”;工程运行的主体性;工程实现的“人类性”。  相似文献   

19.
陈坎 《学理论》2012,(32):49-50
"人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这个词所代表的、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之为人的善恶,往往还会成为整个社会赖以建立的运转的基础。卢梭和马克思分别作为18世纪和19世纪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有着相同的思想脉络。他们都主张将"人性"定义为人的自然"初性",从而与人的"本性"区别开来,形成各自的关于"人性"的思想并由此构建各自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0.
曾燕琼 《学理论》2012,(3):128-130
本研究力图从人的"生命本性"的变化去理解人性,通过转换以往认识人的"物种"的思考方式,确立"类"的思维方式,审视人性在教育中的空场及其出现空场的深层原因。期望对教育中人性的复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