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当代中国法治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历程,1986年开始的旨在"将法律交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普法"运动,使公民的权利意识普遍得到加强,并转化为公民自觉的维权行动和公民对当代中国法治进程的积极参与,成为推动法律发展和国家法治进步的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然而,在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中,"受伤"的总是私权,因此不可高估公众参与对于法治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法治进程不仅依靠政府自上而下力量的建构与推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主体即公民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法律而得以确立和维持的。法治秩序内在地要求保障公民的权利、追求自由与平等、弘扬法律至上的精神。而公民的法律参与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在推进这几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全体上下共同追求的目标,要加快法治进程,就必须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国家的法治进程中来。本文通过阐述公众参与及其基本价值,试图指出法治国家与公众参与的密切关系,同时针对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施现状,提出加快推进公众参与法治进程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公众参与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道,构成中国现代民主的基本模式。在行政法治领域,公众参与对于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公正行使职权,防止滥权和腐败,对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侵权和歧视,对于推进公民自治,培育公民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众参与制民主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有关推进公众参与与建立、健全行政法治和宪政关系的经验教训。然后文章研究了公众参与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价值和可能的风险,法律对之加以规范和保障的必要性与途径。文章最后探讨了公众参与制民主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的趋势和对行政法治与宪政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公众的行政参与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中,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但随着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公众行政参与的落实与实现还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就公众行政参与的类别和法律状况观之,应继续完善公众行政参与的路径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孙志刚事件"使中国收容遣送制度得以废除;质疑城乡不平等导致同命不同价司法解释的松动;"佘祥林杀妻案"冤狱导致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而当今的"许霆案"中的主人公许霆,从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到二审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同样的震撼了中国的司法制度。事实上,公众的判意以及公众对司法的监督对这几个案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公众对法律运行各个环节的积极参与构成了法律秩序确立、运行的驱动力与主体性支撑,推进着中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立法公众参与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吉清 《河北法学》2002,20(5):7-11
法治之本在立法,良好的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意志的体现,但人类恒久不变的事实却是法律的具体决策终归是社会上少数精英人物的特权。从古希腊雅典的直接民主到现代的代议制度;从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到麦迪逊的共和政府主张,反映着人类在强权与公理、权力与法律、专家统治与人民主权之间寻找平衡的种种努力。通过对公民身份、人民主权、法治国家、程序正义等与立法公众参与关系分析,阐述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我国立法公众参与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8.
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了在既有城市规划中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而引发的大量冲突事件。本文以典型事件厦门PX事件为标志,整理了该事件前后有关城市环境法律制度中有关公众参与规定的状况和包括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在内的相关案件,并通过以公众参与对行政活动的行为约束程度为横轴和以结果约束程度为纵轴的分析框架,尝试对十年来我国公众参与状况进行法律上的定位,努力为公众参与融入法学研究寻找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冯辉 《法学家》2015,(2):104-119,179
以PX项目争议为代表的公共事件显示出当下公共治理中存在比较突出的民粹倾向,对合理考量具体项目进退、提升民众的公共参与能力与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增进社会整体利益均带来了严重妨害。长期以来政府对封闭式经济决策模式的路径依赖、专业化与组织化公共参与机制的缺失、利益复杂和分化格局下法治共识缺失,是民粹倾向愈演愈烈的根由。应基于公私融合的客观背景,重构符合公共治理实践需要的法治共识,以强化政府担当为核心重塑政府公信力。应完善政府决策的立法,加强对规划制定及变更、规划环评的法律监管,重点完善既有法律规范中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引入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急治理与纠纷解决等制度,合理应对民粹倾向及行动,促进公共治理的科学、民主与法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主导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公众作为社会成员需要与政府协作,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方式,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实践上,公众参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危机意识不强,意识与能力欠缺,传统管理理念严重阻碍束缚着公众参与危机管理,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广泛灵活的组织等,亟待措施解决:开展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转变政府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组织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原则作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所有环境法律规范中,是法治民主的提现.我国公众参与原则确立至今,发挥了一定作用,组织了部分政府短视行为的出现.但公众参与能力不足、参与途径不畅等,制约了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中公众参与的产生背景和实施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初步讨论了公众参与的障碍所在,并对障碍的消解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一、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活动的内在动因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是指公众参与或介入政府立法过程,在政府立法的进程中,通过更广泛的社会角色的参与,形成政府、公众和法学界三者之间的互动。如今,山西政府立法已经发展到公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国家层面推进法治建设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要真正建立起法治社会,公民的参与对社会法律信仰的建立和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来保障公民参与的机会和权利,但由于受现有制度设计、政治文化务件、公民主体意识等因素的制约,使公民参与法治建设缺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我们在制度建设、人文环境优化以及公民主体意识的提升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帖梅 《法制与社会》2011,(20):161-16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房屋拆迁中产生出诸多拆迁矛盾。如何更有效、合理地解决这些拆迁矛盾,是修改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还是制定新的法律来规范拆迁行为?笔者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只有建立真正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让公众从规划阶段、征收阶段再到具体实施拆迁阶段全程参与,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使各自利益达到平衡化,有效化解拆迁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琥 《行政法学研究》2012,(1):66-73,117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的法律规范不断完善,法制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职责、推动社会协同、动员公众参与。这几方面密切关联,均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产生影响,有必要分别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法治发展意义,对行政法律制度改革创新也指明了前行方向和重要任务.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我国行政法治革新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形成若干制度规范,表现出积极作用.但由于认识滞后和条件不足等原因,公众参与行政立法仍然存在机制和方...  相似文献   

17.
刘洪岩 《北方法学》2010,4(5):132-145
作为俄罗斯法治国家社会公民性型塑和公民权保障的重要表达形式以及俄罗斯公民与国家之间独特的直接对话方式的公民参与,正逐渐成为俄罗斯社会与国家二元互动关系中的平衡支点。公民参与的权利观在俄罗斯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孕育和培养,并在俄罗斯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彰显。公民对国家治理的有序参与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法治国家发展的进程和俄罗斯市民社会的发展与独立。公民参与正在成为俄罗斯维护公民权利及利益诉求、纠正公权力偏差、消除和预防违法行为以及预防腐败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在俄罗斯政府、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和谐互动过程中,公民不再是传统选择代议人的投票者以及公共服务与产品的消极消费者,正在逐渐成为自身利益表达、影响公共政策的有生力量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共管理者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8.
环境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环境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环境法治保障机制的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破解的法律难题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即:创新环境法律生态化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中国法治政府建设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这一年里,民生是主流话语,民权是时代强音;公民的权利更多的是感受到法律的温情,而政府的权力则受到更多法律的掣肘。促进民生、公民参与、职能转变、权力约束、危机应对,构成了法治政府建设的主旋律。这些努力和成就,相信可以为中国实现法治政府的梦想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是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公众参与在中国已经兴起,不仅获得了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正当化,而且扩散到公共生活的实践领域。在传统的参与形式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兴的非制度化的网络参与发挥着独有的能动性。本文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自身独有的特点、作用与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与问题出现的原因,最终提出强化网络参与积极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