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入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也是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党制定过三个重要的历史《决议》。第一个历史《决议》在纠正错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个历史《决议》在解放思想、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把握规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三个历史《决议》互动共进,不断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构筑起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坐标,其价值定位和价值导向功能对国民理想信仰的形成、理论指导的坚守、精神价值培育、道德价值的倡导发挥全面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红色精神是中国革命历史的文化沉淀,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的思想、观念、主张和意志的高度凝结。作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表征,蕴含着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反映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赓续红色精神是共产党人肩负新使命、勇挑新担当、展现新作为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共产党人要不断从红色精神中汲取丰厚滋养,始终坚守纯洁的信仰、坚持崇高的信念、坚定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其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强烈信奉热爱崇敬之情。在一些党员中,信仰模糊、信仰淡化、信仰动摇、信仰缺失、信仰异化、信仰危机等各种程度不同的问题,都始终存在着。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之进行治理,着眼于从“党员要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全力做好信仰的日常维护工作、注重在实践中锤炼信仰以及党组织要抓好对党员的信仰教育”等视角入手,科学设计、整体谋划党员坚守信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要学习他对党的信仰和忠诚,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和奉献。他用大山一样的铿锵誓言,诠释了共产党员的那种执著和坚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一个信仰,坚守着一个信念,坚守着一个宗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青年在革命实践中的认真抉择,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崇高信仰和奋斗目标,是推进青年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当代青年学习研究应掌握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方法。在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始终坚持"姓马"的本质属性,坚定"信马"的精神追求,并努力让"行马"成为矢志坚守。  相似文献   

7.
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吏,治吏当强作风,作风建设应重视领导干部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决定着人的行动和幸福感。重视建设领导干部的精神世界是我党一贯传统,符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坚定领导干部的人生信仰。要通过积极探索提高领导干部的哲学素养,夯实宗旨意识,强化信念教育,坚守理性传统,创新方式方法等途径建设好领导干部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信仰危机是指信仰主体对其之前坚守的价值追求丧失信心、产生怀疑,甚至动摇和放弃。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和定型的关键时期,容易在信仰选择过程中受到多元化思想的影响,造成信仰危机。文章从三个层次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表现,反思和探索消除信仰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何香凝是国民党著名左派。她坚持爱国、救国,谋求国家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虽经艰难挫折、痛苦困顿,但始终不改初衷。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守精神信仰的风骨,使她具有了非凡的影响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人格魅力,她的光辉名字也为中华儿女和广大爱国者所铭记。  相似文献   

10.
党员领导干部集中精力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部分对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的自我革命思想,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包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内涵着彻底的批判精神,着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现着深刻的实践精神。当前新形势下,要全面深化改革、从严治党,需要自觉践行习近平自我革命思想,为此,必须要始终坚守党的精神信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以及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地方法治建设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在其中亦不容忽视。从历史走来并且立足于现实中的地方法治建设存在着困境,集中体现在对于法治文化的忽视和错误定位,进而在现实中难以取得实效。在地方法治建设中,如何协调差异、统筹整体性要求以及培育法治文化的可行路径等问题依然有必要加以分析。从法治建设的文化路径选择来看,地方法治建设需要关注法治文化培养和传播、坚守法治文化原则、认清其与法律文化的差异,最终实现地方法治文化下型塑法治信仰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西法律信仰差异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法律的信仰是西方法治主义的重要传统和内容 ,而中国缺乏这种普遍法律信仰的传统 ,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法律不可能同人的精神相脱离 ,法治契合人类的精神需要。因此 ,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 ,应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14.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就要紧紧抓牢讲政治、守信仰和保清廉三条主线,不断淬炼思想,补足精神之钙,打赢反腐败斗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邪教是一种通过构建偏激信仰来进行精神控制的反动组织.邪教之所以在现代社会肆虐猖獗、蔓延全球,与传统信仰的滞后与无力、主导信仰的缺失与疲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欠缺与忽视以及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因此,唯有重建科学信仰,改进和强化信仰教育,重视信仰矫正才是根除邪教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说到底是社会成员信仰问题的折射,是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的缩影,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等现实状况的反映和晴雨表.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关键是,在切实把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之基础上科学构建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分析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构建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首先应回眸中国人的信仰变迁之文化传统,同时应将其放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背景中,用历史研究、中外比较、哲学批判与创新、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等有机结合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权利:从法律到信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法律传统是受到基督教的深刻影响,没有基督教信仰就不会有西方法律信仰。而在缺失基督教信仰传统的中国,凭借什么铸就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精神理念?选择什么路径完成人们从法律到信仰的精神朝圣之旅?本文认为,“权利”是从法律到信仰的最佳路径选择。因为从宗教信仰到法律信仰最根本的因子就是“权利”;权利是法律的精神与灵魂,没有权利的法律即非良法;“权利”能够成为中国法律信仰的因子;没有权利信仰,就不会有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8.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心理现象,体现着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具体表现为:信仰的统摄性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信仰体现着人的超越性、信仰是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人们长期形成的精神信仰,也在经常地、长期地制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只追求法治,而忽视人们的精神信仰,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是与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密不可分的。基督教中的“摩西十戒”构成了西方法制的基础和内核,人们追求法治与信奉上帝是熔为一炉的。中国要真正实现法治,就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精神信仰的塑造与养成。  相似文献   

20.
理想信念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有一个道理要反复讲,就是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习近平同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重要论述,既铿锵有力、深刻透彻,又言之切切、期望殷殷,又充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政治优势,再一次向世人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和坚守情怀,又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