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动机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它是某种需要的刺激与犯罪人自身恶劣的世界观、人格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等不良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相联系,对犯罪行为起发动、维持和指向的作用.犯罪动机不同,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就不同,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亦不同.犯罪动机不仅是对犯罪分子处刑轻重的一个酌定情节,而且它能表明犯罪的原因,是体现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的重要依据.正确适用缓刑最难把握的条件不是犯罪分子的刑期、刑罚种类,而是准确地判断“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认定“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根据是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  相似文献   

2.
犯罪动机是引发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对犯罪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因此,对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的准确分析,对于边防案件侦查及以后的诉讼和辩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犯罪动机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实际上,犯罪人的需要无是非善恶之分;通常所谓的犯罪意图或犯罪意向实际上都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恶性的,不存在所谓中性或善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具有意识性,不存在所谓无意识犯罪动机。犯罪调节能力是犯罪动机形成的核心;犯罪动机可以独立于犯罪行为而存在,犯罪动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的必然发生。  相似文献   

4.
犯罪动机的本源、性质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动机的本源是人的需要,需要与动机的区别在于动机具有需要中所没有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手段与方式。需要无是非善恶之分。通常所谓的犯罪意图或意向就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具有主观恶性和有意识性的特点,不存在所谓中性的或善的犯罪动机,也不存在所谓的无意识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经历从需要不能满足、缺乏调节能力、采用犯罪手段三个阶段。犯罪动机可以独立于犯罪行为而存在,犯罪动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的必然发生。  相似文献   

5.
犯罪动机的情绪性是犯罪人在犯罪动机形成的过程中情绪、情感因素的特征,是犯罪动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犯罪动机情绪性的探讨包括情绪性因素、机制与成分三个方面。其消极或积极的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因素,通过意识或潜意识机制体现于追求快乐与避免痛苦的犯罪动机成分之中。其中追求快乐的犯罪动机表现为犯罪行为人性快乐动机、归属动机、自尊动机、自我价值动机与犯罪美感动机;而避免痛苦的犯罪动机表现为犯罪行为人对抗生存危机感、安全威胁感、焦虑感、愤怒感与抑郁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所谓女性性犯罪,是指女性以色相、肉体等性诱惑手段进行的性违法犯罪行为。近几年来,女性性犯罪活动,在女性犯罪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这种犯罪行为无视社会公德,破坏社会风气,腐蚀青少年的身心,不能不引起重视。为预防和治理这种犯罪,有必要分析一下其心理动因。心理动因就是驱使犯罪主体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内心动机。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的产生是由于人的需要所决定的。犯罪动机也不例外,也是由个体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所决定的。根据女性性犯罪的不同需要结构,女性性犯罪动机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由贪图物质享受的需要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按照法学界一般的见解,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犯罪人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也可以表述为刺激、促使犯罪人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冲动力或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8.
犯罪动机是推动或者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这已为法学界所公认。然而,人们在具体阐述犯罪动机时,总是认为犯罪动机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或间接故意犯罪之中。但无一  相似文献   

9.
犯罪过程中犯意的变化与把握舒开明犯罪行为者的主观犯意,包括犯罪的动机。目的和主观上的罪过(故意或过失),它反映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全过程中的思想状态和心理态度。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由于犯意的变化而引起危害结果变化的案件,...  相似文献   

10.
信息广角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2):168-168
犯罪动机周期性发展的规律,法学研究的立场、方法,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因素,2007年中国八件大事。  相似文献   

11.
使用方式不应作为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显然,该条把公款被挪用后的“使用”行为(具体指公款的用途)规定为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客观要件。笔者认为,这一规定在刑法理论上缺乏科学性,值得商榷。在刑法理论上,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之分。通常认为,所谓犯罪目的,就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动机就是推动或者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犯罪目的与犯罪动…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把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手段混淆起来,从而影响正确处理案件的现象。因此,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准确地定罪量刑是十分重要的。一、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区别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动机和目的是靠得非常近的。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罪犯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犯罪目的,是指罪犯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内心起因是人的内在的能够激发人去行动的需要,但它还没有直接地具体地指向外在某一对象;而希望达到的结果,则是一种由人的内在需要所直接指向的某一外在的具体的对象。前者  相似文献   

13.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直接故意犯罪主观方面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说告诉我们:犯罪是一种意志行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人的人身社会危险性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统一。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动机的推动下去达到一定的犯罪目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共存于直接故意犯罪活动这一特定的客观形式之中。因而,犯  相似文献   

14.
丁寰翔 《犯罪研究》2000,(2):16-17,34
本文指出犯罪成因及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的涵义,从犯罪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犯罪心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来分析个体犯罪和群体犯罪在犯罪成因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行贿罪的目的是什么,翻开刑法教科书,就会发现都把行贿罪的目的归结为“谋取私利”。行贿罪的目的到底是不是谋取私利,不纯粹是个理论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对行贿罪的定罪、量刑。对此进行研究很有实际价值。笔者认为,行贿罪的目的是收买国家工作人员,而谋取私利只是行贿罪的动机。从犯罪的目的和动机概念分析。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活动,它反映着要达到某种愿望的意志。而犯罪动机则是推动或者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内在推动力量)。行贿者的目的是要收买国家工作人员,而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在直接故意中,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中不可缺少的要件,犯罪动机则不是犯罪构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犯罪动机是由畸变了的异态需要引起的,将犯罪需要满足的途径切断,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动机,抑制犯罪行为形成。预防犯罪的刑罚成本与犯罪收益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提高刑罚预期成本就会降低犯罪净收益,甚至使犯罪成为无利可图的行为,从而遏制犯罪。  相似文献   

17.
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犯罪后,控告他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属于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不要求出于特定的动机或目的;犯罪分子所“揭发”的他人犯罪行为,包括揭发者是被害人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8.
浅析刑讯逼供犯罪之心理及其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讯逼供是一种严重地侵犯人权、危害司法公正的犯罪行为,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不可忽视地重要一环是审讯人员自身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影响审讯人员心理因素着手分析刑讯逼供犯罪的原因,同时对刑讯逼供犯罪预防矫治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刑法理论认为构成犯罪一定要有一定的犯罪行为,司法部门只能从犯罪行为发生后,按所产生的后果来认定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据法律,予以惩处.没有犯罪的行为,仅有犯罪的思想,就不能构成犯罪.因此,我国的刑法不承认有孤立的思想犯罪.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受惩处的行为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从思想动机来看,可分为故意和过失.从犯罪的表现形式来看,则可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作为的犯罪,是指犯罪分子积极地违反法律所禁止的规范,实施某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苏××的“思想动机是促成这门婚事,达到图个劳动力的目的,而真正意向不是教唆被告去奸淫其女儿。”因而认定同案犯苏××犯有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不能以犯罪动机定罪。所谓犯罪动机,是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在司法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