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对自由概念作了详尽的阐述。“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自由观的理论前提。在萨特那里,“自由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正因为如此,在萨特看来,自由于人是一种重负,它只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很显然,萨特的自由观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浅议萨特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哲学的中心思想 ,就是探索人和世界的关系 ,或意识和外部存在的关系。因此 ,自由是他反复弹奏的主旋律。本文阐述了萨特自由观的主要内容 ,即自由的前提、含义、界限、要求及后果 ,揭示出萨特自由观建立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并在此基础上对萨特的自由观作出评价 ,最后指出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本质仍然是非理性主义的 ,也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卢洪涛 《理论导刊》2006,(12):106-108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其自由哲学的核心是伦理自由观,即自由伦理学。萨特自由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是“行动、选择、责任”,以及由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历史的进步性和时代的积极意义,也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探析的存在主义在二十世纪的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存在主义既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又否定了人性的先天性,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理论,先有人的自由行动,然后才有好恶之分。在萨特的整个理论体系中,以自由观为核心,阐释了人的绝对自由,同时也会受到责任的束缚,可以说责任观是自由观的必然。论述的重点是萨特的绝对自由、绝对责任及其二者的内在联系,个体在绝对自由行动时必然承担由此带来的绝对责任,反之,萨特所强调的绝对自由也要受到绝对责任的限制。通过论述,从中挖掘了绝对自由和绝对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萨特提出他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以后,随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不断变化,它所依赖的社会基础便逐渐瓦解,它本身也遭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评.为了回答人们的各种批评,发展和完善他的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于一九四五年作了题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讲演,并于一九四六年正式发表.在这篇文章中,萨特简明扼要地阐发了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自由观,表现出了修正错误和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但是由于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存在主义基本前提,所以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自由观仍然带有得失相兼的二重烙印.  相似文献   

6.
王筱莹 《学理论》2009,(19):13-14,69
萨特的《禁闭》以“地狱即他人”闻名于世,同时人们对其又有刻意或无意的误解。剧中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是“一种乐观主义,是一种行为学说。”由于时代的限制,存在主义只是一种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无法摆脱其自身的矛盾,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扬弃,萨特自己也承认,“我骨子里是柏拉图学派的哲学家,先有知识后见物体……我把自己杂乱无章的书本知识和现实情况的偶然性混为一谈。由此产生了我的唯心主义,后来我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才得以摆脱。”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主义仍可以在当今现实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努力唤起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作为人的尊严感”。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7)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对存在主义的含义、特点以及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存在等核心观点作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尽管萨特的强调自由的存在主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大突破了神学的束缚,也的确使人们看到了自由幸福生活的曙光。但是,不得不指出其存在主义是存在缺陷的,他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性和能动作用而最终走向了一种非理性主义、主观主义的哲学,成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相交织的难以兑现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8)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是萨特对存在主义所受到的诘难做出的回驳。文章以回应指责为出发点,围绕着"‘存在’对所有人负责""责任的焦虑"等重要观点,深刻论述了存在主义的真实含义。本文立足原文文献,发掘萨特的绝对自由观,从选择的多样性和选择的境遇性、选择的绝对性和选择的不可能性探讨出绝对自由和绝对选择的关系,并从而得出自由选择并不是绝对责任的思考,也指出了社会责任和他人责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马骏 《学理论》2009,(11):23-24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他十分关注本体论。为了分析萨特哲学的基础及出发点,必须了解他的哲学本体论。本文从“出发点”和“存在观”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泽云 《学理论》2009,(27):106-107
人的自由问题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问题。萨特的自由观是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具有自主选择性且与责任紧密联系。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由观,因而注定是孤独的。不融于世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站在新世纪的水平线上,我们更应该全面而理性地看待萨特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进入中国,在中国学术界经历一个复杂的理论嬗变过程,这个过程在总体上表现为从"精神污染"到思想资源的转变。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配合解放思想、呼唤人性、弘扬人道主义的作用;到了90年代,学者们开始在主体性转向和异化批判的范式下研究这一理论;世纪之交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转向的理论资源;新世纪以来,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变得多元与精专,并展现出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合流的趋势。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界也大致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四种范式。"人学辩证法"是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带给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冲击也最大,它刺激着中国学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问题和"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一端连着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形而上学),另一端连着后现代,萨特就是在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之间搭建桥梁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极为流行的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潮之一,而自由观是萨特尔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剖析萨特尔的自由观,对于理解整个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浅抒己见,以期有助于对萨特尔存在主主义哲学的的研究探讨。 人道主义是萨特尔自由观的思想基础。萨特尔及其他存在主义者都宣称,他  相似文献   

13.
陈诗乐 《学理论》2012,(26):205-206
萨特的自由选择观主要包括:人是自由的,人的选择是自由的,人的自由选择要承担责任。"学生选择自由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选择自由与责任"关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让"自由"的新理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要高扬教师主体性,明确教育者的自由与责任;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4)
萨特曾说过"我们从来只不过把自己理解为正在进行中的选择"。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中,萨特把人的存在等同于选择这一行为的发生。诚然,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选择。从选择的本质、选择的自由及选择发生时所面临的困惑三个层面出发,借助于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将会有助于反思选择是否是真的自由的,选择的自由是否给人们带来了不自由。  相似文献   

15.
浅论自由观     
李国景 《学理论》2011,(29):43-44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可以从斯多葛学派的自由观、存在主义的自由观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的对比评述中寻找一些答案。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细枝末节的不自由的感觉,在树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同时,我们需要吸收斯多葛学派和存在主义的自由观中的正确观点作补充。吸收并提取斯多葛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中有益的观点,把它们用通俗的话表达出来,对我们的青少年养成正确的自由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竺凌 《瞭望》1989,(19)
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沙夫的存在主义研 究代表作《人的哲学》(程孟辉译)。沙夫(1913— 1980),波兰和东欧哲学界的重要人物,在整个国际 哲学界也有重大影响。一生写有多部论著。 《人的哲学》是沙夫的一部主要著作。此书试图 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人的本质等问题。全书共分三 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 关系。沙夫针对存在主义在个人问题上的错误解释, 对萨特哲学作了分析和批判。他认为,萨特的存在主 义把个人的经历和命运作为其哲学研究的主题,认为 个人在同周围异己力量的斗争中是孤独无助的、绝望  相似文献   

17.
崔昕昕 《学理论》2023,(4):37-41
萨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萨特从存在、想象和自由入手研究美学诸问题。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因此,离开人的存在,美也就随之消失。在萨特看来,想象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其成为美存在的基础。人通过想象,创造出完满的美的世界。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介入式美学,其思想不单是一种理论,更旨在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初,当中国社会重新向世界开放之时,本世纪著名的法国学者、社会活动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便成为较早进入我国、并对我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外国哲学流派。“存在先于本质”作为萨特哲学最基本的原理,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的核心观点。研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本文着重分析“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对我国大学生产生过何种影响?我国大学生在接受这一命题之前和之中又是如何再造了这一命题的某些含义,使之产生了何种变形?这种再造和变形的条件与中介是什么等问  相似文献   

19.
法学家与哲学家对法哲学学科主旨的理解应该是相同的。就黑格尔法哲学而言,黑格尔法哲学的学科主旨是追求社会秩序和谐。从哲学基础理论的视域看,自由问题既是哲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哲学家构筑社会运行机制的核心理念问题。唯物史观阐释范式中的社会秩序和谐就应该是根源于对自由问题的思考和回答,黑格尔的自由观称之为思辨理性自由。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构筑看,公平与正义是法学家的学科逻辑,也是哲学家的法学逻辑,唯物史观阐释范式中的社会法则的公平与正义就是为了保障社会秩序和谐,黑格尔法哲学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柴亚冰  方守林 《学理论》2011,(20):25-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成长于德国古典哲学,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看作是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生长出的一环,是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观的一种方法。介绍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并结合两者的自由观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