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蕾蕾 《学理论》2009,(27):218-219
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动乱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动乱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十年动乱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  相似文献   

2.
孔子"一贯之道"是一个涉及儒学主题的大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儒学一大"公案"。民国时期对这一问题有三种解读模式:蔡元培、张岱年从人生哲学上解读,认为孔子"一贯之道"即曾子所言"忠恕";蒋维乔、胡适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西洋论理学中所说的归纳推理",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谢无量、冯友兰、范寿康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民国时期对孔子"一贯之道"的不同解读,显示了在20世纪初期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大背景下思想家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又肯定中国文化的态度,即在一种二维视野中对孔子思想进行诠释。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构成了民国时期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今天的孔子仁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儒曾说 ,“天不生仲尼 ,千古暗如夜”。其意是说 ,孔子出生前 ,世间被愚昧笼罩 ;孔子来到世间 ,才开始有文明。八九百年前的宋代人怎么说 ,我们不去管它。可是 ,到了今天 ,若还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 ,就不妥了。因为今天可以看到的有关夏、商、周三代的材料 ,远远多于宋代 ,今天可以比前人更清晰地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当代 ,认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人的学者 ,以赵吉惠 (见其《儒学在现代中国》)、陈立夫 (见其《在国际孔学会议上的讲话》)、吴德耀 (见其《在儒学国际讨论会上的闭幕词》)为代表。笔者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理…  相似文献   

4.
面对正在走向复兴的当代儒学,马克思主义只有走与儒学融通的道路才能最终保证自身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具有相互融通的理论品质,表现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实践品质、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通进程必须由马克思主义主动开启,必须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世界,必须重新确立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回溯孔子儒学的文化宗旨并以之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儒学引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5.
吴江 《瞭望》1990,(26)
“孔子,圣时之者也”。孟夫子说的话,仿佛现在依然是这样。儒学的持续不衰的影响,在中国和东方不必说了,就是在西方,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这在莱布尼兹(微积分发明者)、伏尔泰、卢梭、魁奈、黑格尔等人的  相似文献   

6.
自从五四到如今何满子文化批判在社会发展中从不间断,在社会诸势力冲突剧烈的时期则文化批判运动尤为波澜壮阔,成为历史的重要景观。上古文献不足,无法确说。自战国诸子争鸣这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起,举其影响世局的大事,就有西汉的儒道消长和儒学独尊,东汉理想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国学精神主要是儒学。儒学的仁义之道、和而不同、经济调均、仁民爱物、为政以德等思想精华,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对于提高个人素质,都是有重大意义的。现在有些人受到20世纪批孔的影响,在不太了解孔子儒学的情况下,就全盘否定儒学,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3)
先秦时期,儒家将名教视作使得人性的本色更绚丽的素白,即礼乐制度背后有人性作价值依托。后代儒生为使儒学能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而不断修改其原典,东汉白虎会议后,儒学同谶纬神学结合而成儒教,至此,名教异化为有名无实的统治工具。面对拯救名教的时代命题,王弼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主张,将名教的存在依据从人性提升至天道自然,通过道化儒学重塑名教的合法性。制度异化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今天的中国仍旧面临此困境,横观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延续至今的自然法精神为其制度设计提供着价值支持。大制不割,唯有扎根于被认同的价值中,制度才能保持生命力。追溯历史,需要借鉴古人的智慧来解决今日难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儒家道德文化是主流之一。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思想观念构筑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在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市场经济体系的深圳特区,儒家道德观对于特区道德建设仍然有很大的现实价值。一、儒家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儒家学说由春秋末年的孔丘创立,经战国中期的孟何、战国末期的苟况阐述,成为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其道德观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1.“德政”学说。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他用比喻的语言说明:国君…  相似文献   

10.
陈忠迅 《学理论》2012,(33):136-137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孔子之仁本质是一种践行的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约定型,但并没有说明践行仁的内在根据。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仁学的思想,最重要的是践行仁的内在根据。了解孔子孟子仁的内在差别,有助于我们重振儒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价值,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代云 《学理论》2009,(27):90-91
孔子通过“摄礼归义”,进而“摄礼归仁”,将作为秩序的“礼”安置在人的价值自觉之上,其价值方向是肯定“德性我”,孟子继孔子之后将儒学发扬光大。道家学说的基础是形上学,即“道”论,“道”为宇宙根源,其根源性内涵包括:自本、周遍、主宰性、超越性。道家的价值方向是肯定“情意我/生命我”。儒道互补发生在战国末年至秦汉,以道补儒是以道家的形上学补儒家的心性论,其理论困难在于以“道”解释价值根源要么使价值问题不能产生,要么损害“道”之特性。以儒补道则需以离开道家的理论基点为前提,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2.
"仁"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也是孔子儒学之中最高的道。而这一体现又内在于人的生命历程之中,人生意义的实现使得仁道思想得到彻底的彰显。在最一般意义上孔子所讲的仁道实际上也就是教人向善、择善而止于至善,从这个层面讲孔子所说的仁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仁毕竟又具有超越性,是凡人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孔子的仁道思想也长期激励着士人为之终生奋斗。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4)
先秦儒学作为私学追求的是成就己身,儒家后学提出的"慎独"修身成己思想充实了儒家私学"为己"的理念。在春秋战国儒学不受诸侯喜好的现实环境中,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在讲学育人和传承中面临着践行危机。如果把"慎独"思想中的"修身成己"与儒家"为己之学"中的"为己"结合起来,儒家私学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说儒家的"慎独"思想与儒家私学作为"为己之学"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理论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中,不少学者就怎样继承传统的儒学道德论问题进行研讨,这对今天我们建设一套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有益的、必要的。事实上,这一研讨,非自今日始。关于儒学道德论,文革前就有学者提出“抽象继承法”,前些年,也有学者提出理论的普遍性形式的继承法;另外,还有提倡“儒学发展第三期”的学者,提出今天可以对儒学道德论内容和修养方法进行继承的看法。这种种继承法中的一些见解,不能说毫无可取,但从基本观点看,均失于抽象和笼统。笔者主张,对儒学道德论应从社会历史的实践过程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实行具体的批判继承法。本文拟就此略抒己见,就教于学术界的同行。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作为中国儒学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学术研究之意义为历代学人所重视。建国以来,董仲舒研究较为活跃,成果突出,其研究模式大致可以梳理为:"注经"模式、马克思主义模式、"以西释中"模式、"以中释中"模式等。这些模式相互交融,有效促进,共同推动了"董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来自世界各地的150余名简帛学家最近聚会长沙,隆重纪念简帛发现100周年。自1901年在西部大漠出土第一片汉简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百年间陆续发现的简帛累计约26万枚,其在地底埋藏时间大多接近或超过了2000年。有学者这样形容,百年简帛发现史是一段全面的中国文化追溯史,是一页震荡人心的文明重现史,从楼兰、尼雅简牍到居延汉简,从敦煌帛书到马王堆帛书,从郭店楚简到三国吴简,构成百年来中国考古和文化史的另一条不可忽略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侯应寿 《学理论》2013,(14):39-40
在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和有学者开始将孔子大众化之际,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做人标准君子之道。其中主要有四条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做一个能合群和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的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这对这现代生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2)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自汉代以来,孔子就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的源泉,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近代以来,主要是甲午战争之后,孔子的这种地位开始衰落,孔子一度成为知识界必欲去之而痛快的对象,但"九一八事变"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危机空前严重,学界又有一批知识分子重新把孔子阐释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5)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界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研究,对孔子的理想人格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学者们大多在重点论述理想人格的具体内涵,很少论述理想人格的判定过程。鉴于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心理学中研究的人格皆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基础。结合心理学人格研究成果,对孔子的理想人格进行判定及阐释,对于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及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孔子其人及其思想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学术发展规律论,是指黄宗羲对客观学术发展总体规律的总结,后人可将其概括为"一本万殊"。黄宗羲对"一本万殊"学术发展规律的总结是在一定的认识论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一本",是指以儒学为学术之大宗;所谓"万殊",是指以儒学领域不同学说为"万殊"之学。同时,在对"一本万殊"学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下,黄宗羲还提出了"万殊总归一致",看到并主张儒学领域不同学说之汇通与融合。黄宗羲的学术发展规律论,为当时学术环境中儒学发展多元化格局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研究当代思想文化领域学术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