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慈善进万家     
郑涵尹 《慈善》2016,(2):36-36
中华慈善总会与教育主管部门把"慈善"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推广,把它作为一种知识,纳入系统的教育范畴,是公众渴盼道德回归的民意诉求的体现,这种做法值得称道。我认为"爱心",是慈善的主打词。慈善不仅仅是金钱的施舍,那么,慈善美德该怎样走进每个家庭呢?我以为至少应该是这样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层面。大人和所有从事慈善事业的人们必须...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慈善思想,它以"仁爱"为核心,以"民本"为出发点,以"重义轻利"为准则,以"大同"社会为最终目标,构成了完整的儒家慈善伦理理论体系。深入挖掘先秦儒家慈善思想资源,阐发慈善文化理念,对于培养人们的慈善意识,唤醒人们的善心善念,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慈善是一种公共责任,慈善组织以公众的普遍参与和信任为运行基础,其运转逻辑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实现社会公益为价值目标。慈善组织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基本信息、财务信息、活动信息等都属于公共信息,都应当向所有社会成员公开,而不是仅仅向捐赠人公开,即社会公众与慈善组织具有信息公开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公众应当享有对慈善组织的信息请求权。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目的是让公众了解、理解慈善组织的公益性,并促进慈善组织的健康运行。因而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最重要的是可得性,即公众可以很便捷地获悉这些信息,并且很轻松地通过这些信息判断该组织的公益性,而政府对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负有监管职责。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调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其表面繁荣之下仍然存在深层次隐忧。未来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亟需发展理念的更新和实践行为的转变,实现从富人慈善向大众慈善、从官办慈善向民间慈善、从限制慈善向支持慈善、从城市慈善向农村慈善、从救助型慈善向发展型慈善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识为基础,要求在实践中改造自然并"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为基础,以"制天命而用之"的实践态度追求"乐山乐水"的美学境界。这两种理论形态都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完善我国生态伦理制度的建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转变"、"富民"、"公平",凸显了"民富"目标,明确了"公平优先"的取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转折点。它不仅标志着具体工作重心的调整,更体现了党的执政伦理由意图伦理向责任伦理的转型,体现了党的执政伦理价值取向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社会潜规则扎根于传统文化心理,寄生于公权力,依托于正规则,同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舆论习俗、伦理道德、制度条例和法律法规等相违背。消解社会潜规则需要进行从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的伦理批判,前者导致社会的"名实分离",为社会潜规则提供了正当借口,阻滞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奠定了社会潜规则生成的思想基底;后者执持"正名原则",召唤"公权伦理",激发"规则意识",构成社会潜规则消解的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8.
企业慈善责任(CorporatePhilanthropyResponsibility简称CPR)是企业社会责任中超越底线的责任,它对提升企业形象、塑造产品品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现阶段,由于慈善责任理念的缺失以及受企业发展规模和实力限制,我国企业在履行慈善责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文中从伦理学视角分析我国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伦理价值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提出应从强化企业慈善责任理念和优化企业慈善责任建设的伦理环境两个方面来促使我国企业更好的履行慈善责任。  相似文献   

9.
推进时间银行本土化建构是应对“银发浪潮”带来的政策风险的重要举措。当前的讨论以城市互助养老时间银行为主,少有时间银行嵌入农村互助养老方面的研究。时间银行的推广不仅面临政策困境、运营困境、承兑困境,还存在伦理困境。在广西农村P社区的调查发现:宗族观念、孝道观念、互助观念为时间银行提供精神涵养,传统习俗从互助习惯、孝老传统、慈善传统层面明确时间银行的文化意蕴,孝道文化的创新传承与时间银行制度的涵化、时间银行制度精髓与互助养老制度机理、传统人情文化与时间银行慈善文化具有情境耦合性。以上三个层面的建构策略有效破解农村时间银行本土化面临的四大困境,有助于全面推进时间银行本土化建构,推动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刘易斯拐点"及其中国式表现"刘易斯区间"提供了观察劳资关系的新维度:前者成为善待劳动者的起点:后者则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良机.CSR从概念演化成国际性运动,CSR的经济、法律、伦理、自愿(慈善)的深度解构表明,劳动者保护是其精髓.  相似文献   

11.
"廉洁",修养学范畴中一个兼具伦理属性和政治属性、精神价值与实践品质的概念;"比德",儒家的一种修养美学思想,它为古人的廉洁修养提供了一条善美相融、情理相通的进路。借鉴古人,当代"大学廉洁文化"的"比德"式建构可以落实到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将"以美养廉"培育成廉洁文化制度化建设的良性基础和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众的总体政治信任呈现"央高地低"的基本格局,但在知情、动机、决心与能力4个维度上的信任却呈现不尽一致的特点:知情信任"央低地高",动机信任、决心信任与能力信任均为"央高地低",体现着较强的自身特点。与国外民众政治信任的工具性信任特征不同,我国民众对于从中央到省、县和乡4级政府的信任,主要来自政府主持公道的决心和执政为民的良善动机,体现着较强的伦理性机制而非工具性机制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伦理性信任。民众的政府信任驱动源自经验之外的先验价值或想象建构,反映了我国体制与文化环境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上任第三天     
李玉林 《慈善》2016,(2):20-23
就任省慈善会会长不过三天,秦学咸忽然接到一封直接寄给他本人的信件。信是从两千公里之外的深圳直接寄到慈善会的,信封上写着"省慈善会秦学咸会长收",写的是他新的单位、头衔和称谓。他仔细看了寄信人的名字和地址,并不熟悉,不在他纷繁的记忆里。秦学咸已年过六旬,额头因头发稀少而明显发亮,但依旧显得年轻干练。他有着一双能时时向他...  相似文献   

14.
香港"关怀行动"成立于1993年,是由梁秉中等香港医学专家及各界人士组建的慈善医疗组织,致力于在国内偏远落后地区开展持续性医疗救助与技术转移。近年来,面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构及机构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香港"关怀行动"积极探索将医务社会工作嵌入传统医疗救助服务,建构自下而上的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其对于慈善医疗事业发展的启示意义在于,要以非营利组织为服务依托机构,以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救助为服务着力点,以社区工作、个案工作方法为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15.
殷瑜 《学理论》2012,(23):71-72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慈善事业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慈善组织的生命所在。慈善事业以自愿和信任为基础,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与能否获得公众信任。然而",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门"、"中非希望工程"等一系列负面事件致使我国的慈善组织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其对中国慈善事业造成的致命伤害一直未见好转。慈善组织挽回公信力的关键,是加强组织自身的规范制度性与自律性,完善多方监督机制,加快相关法律建设。  相似文献   

16.
辽宁广角     
《侨园》2007,(6)
中国首个副省级城市"慈善日"成立中新社沈阳9月1日电(石岩)9月1日是首个"沈阳慈善日",也是中国首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  相似文献   

17.
贺信     
《慈善》2016,(2):8-8
值此"‘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表彰展演大会召开之际,中华慈善总会向活动主办方天津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慈善协会,表示衷心感谢!向受表彰的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此项活动付出了辛勤汗水的老师们表示崇高敬意!天津的慈善工作在全国一直处于先进行列,曾经多次获得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的表彰。在中华慈善总会组织...  相似文献   

18.
网络曝光揭露腐败是网络时代网民行使监督权力的有效方式。从后果论、义务论、契约论、责任论和美德论等伦理学理论视角来分析网络曝光,发现网络曝光一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伦理价值,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伦理困境与问题。对网络曝光行为进行伦理"协商",达成网络反腐伦理"共识",有利于我们理性对待网络反腐,促进网络反腐的制度完善和实践拓展,切实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秩序。  相似文献   

19.
张乐民 《理论视野》2010,(10):28-30
福斯特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建构一种以"和谐一致"为核心原则的新的生态伦理。福斯特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生态伦理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通过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生产必然采取的剥夺自然和人的不道德形式,协同进化则表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任何片面强调"斗争"与"合作"的环境伦理话语都缺乏辩证的方法论基础和恰当的政治-伦理考量。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建构及其实践从属于更广大的以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野蛮性的政治批判运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