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其拘泥"文化批判"的限度而不具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批判理论站位于"文明批判"高度,不仅揭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根源,为审视其非普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缺陷和非正义性质,进而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中心论"的立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新文明的一种建构性方案,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超越"文明优越"意识形态,传递"文明共生"价值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破解。  相似文献   

2.
理性的官僚制组织出现在近代西方社会,官僚制明显区别于以往的以其高效率的优点成为现代社会普遍适用的组织形式.官僚制出现在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反过来,官僚制的运行有力地推动了西方文明向前发展.但是,在悲观的韦伯看来,官僚制的发展也意味着人类将被囚禁在"牢笼"中.  相似文献   

3.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在生态文明时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十分必要。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思想,而且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社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内在超越,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意蕴与内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技是人类社会继承传统科学和技术的基本内涵,并使之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建起来的集科学创造、技术创新、科技应用、效果评价于一体的知识运行复杂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一系统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福祉,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峻的风险,将人类社会推入到"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视域下,应将现代科技的传播、创新、应用、评价等实践行为控制在一定的伦理边界之内,以确保其真理性、道德性、人民性和正义性.本质而言,这样的伦理边界就是针对现代科技各个实践活动环节提出的,以"真""德""善""公"为基本内涵的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了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它的"真"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科学性与合客观性,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生态观为指引,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作出了高度凝练与阐发;它的"善"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人民性、合生态理性与合发展理性,表现在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主张构建以"生态优先""严密法治""系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主张依靠生态科技创新与"生态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它的"美"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艺术性与合理想性,表现在赋予美丽中国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及生活之美的意蕴以及推动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这一理念在国际社会逐渐深入人心,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对其存在明显的污名化论调。总体而言,西方学者主要通过炮制"输出论""威胁论""辞令论"等论调贬损直至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部分学者的这种污名化论调不仅容易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也容易牵涉其他涉华议题,并助长西方的污华反华行为。为合情、合理、合力应对西方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我国可借势解"污",善于借助西方世界的知华、懂华人士发声去污;应积极反"污",依靠中国学者主动回应西方学者的污名化论调;要主动除"污",积极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工作;须全面破"污",构建以中国话语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者立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视域,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渊源、创新发展、重大意义等问题。关于生成逻辑,主要观点有"双重逻辑说""矛盾驱动说""时代呼唤说"等;关于理论渊源,学者们提出了"基地与前提说""理论之源说"等看法;在创新性方面,形成了"创造性发展说""当代飞跃说""系统创新说"等观点;在构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面,先后有"书写下篇说""建设性逻辑说""新文明类型说"等概括。这些成果充分显示了本路向研究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高度,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即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准确把握了这一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克服了西方生态学上反人类中心论的局限性,开创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划分的新范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转型新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其深远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天下观""天下大同"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真正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渊源。虽然"天下大同"与"真正共同体"的理论思想与价值寻求有其时代性与社会文化的差异,但又呈现对人类社会发展之理想状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的追求,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在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中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会通并耦合。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智慧,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我们要在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和推进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在美丽中国的新背景下,生态价值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缘环境相关,也因各自自然地缘特征而形成相应的超越取向相关;经比较分析可认为西方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外在的,而中国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内在的,以"外在超越"为其特征的西方文明历史化路径遵循"创生-化生"逻辑,并以追求"排他式共生"为最终目的,而以"内在超越"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之历史化路径则遵循"化生-创生"逻辑,其共生理想是包容性的。两相比较,可认为由传统地缘政治学逻辑所支配的西方文明"排他式共生"实质上是对不同文明交往之道的偏离,而以"包容式共生"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因其"地缘文明学"取向而倡导"共生主体性",其历史化进程之继续展开也终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合作共生。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当代国际社会理想的文明共同体范式,在思想内涵、制度构想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的革新意义。除了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念以及近代以来欧美主导世界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所制造的重大障碍,中国与外部世界在政治、经济、法律、生态保护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差异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必要从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中寻求一些启示,以进一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内涵,以及与之对应的文明观念。  相似文献   

13.
"权利"和"义务"是西方法律文明中的基石性概念。"分"(fèn)是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一个未被充分重视的重要概念,意指人之行为的规定性。"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权利义务观,与源自西方的"权利""义务"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植根的文化环境不同,两者也有许多重要的差异,可谓形似神殊。  相似文献   

14.
西方价值理论将价值定义在"效用"之上,强调商品的自然属性,其分配制度为"按要素分配";劳动价值论将价值定义在"劳动"之上,强调商品的社会属性,其分配制度为"按劳分配".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仅强调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已远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商品应该具有三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因此,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也应该是"系统价值论"."系统价值论"充分考虑了西方价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合理成分,为人类从理论上理性地思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价值理论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9,(12)
本文以王弼的《老子》为底本,辅之以帛书、简本的内容,综合了各家之所长,补各家之所短,探析老子的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道""德"以及"无为"的内在关系。在笔者看来,三者的关系贯穿了《老子》的整个思想,弄清楚了"道""德""无为"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乃至国家有序发展的根本所在。"道"的重要价值在于《老子》所推崇的自然理性高于人类理性,人们只有不断地提升对"道"的认识,才能实现最终的"道法自然"。但是,由于个人的差异性",道"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德"也不同,而"德"的最高境界则以"无为"之态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从最基本的"道"出发,悟道的过程就是积德的过程,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即是"无为",这也就是悟"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西欧现代化的成功是经济的,但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它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双向互动的结果.多元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是近代西方精神文明的核心要素,多元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基础与前提是中世纪的原始契约性贵族等级制,而原始契约关系的基础与前提则是以潜在的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主体权利.没有主体权利,可能不会在英国13世纪初就出现被称为现代人权思想之源的"大宪章"和半个世纪后继而出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会,就没有现代市场的产生.主体权利观念是近代西方文明之魂.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9)
工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本质,这种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可以说,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资源危机这些人类生存危机无不是这种文明理念的结果。所以,对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与超越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凝聚了"党的领导""发展为要"和"以人为本"三大价值诉求。三大价值诉求和价值扩充逻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坚守与调适提供历史参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坚守体现在对"党的领导""发展为要"和"以人为本"的继承上,其价值调适则体现在"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五大发展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五大主张上。这种价值坚守与调适,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道德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文明网的《好人365》栏目天天传播好人正能量,让我们为之深情感动、深切感怀、深刻感悟,这不仅是全国道德模范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好人"的集聚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源头活水"。其一,《好人365》具有引领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特质。"好交警""好医生""好老师""好媳妇""好老板"等等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价值生成与价值转化关系,是强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以及"科技理性"等思潮影响,"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面临着"只见青山不见人""金山银山是目的"等环境伦理冲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民主体制度优势,践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