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2006,(11):11-11
2006年11月26日,记者从共青团中央了解到,到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1.23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达1830万人,占到总数的14.9%。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获取信息、定向搜索、休闲娱乐、高效工作和优化生活已成为青少年基本的网络需求。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13岁至17岁的中学生群体成为“网瘾重灾区”。近年来,这一比率似乎还在增长,势头令人担忧。如今.暑期临近,又有多少青少年会陷入网瘾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3.
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在我国总数为2250万的互联网用户中,青少年已成为网民的主力军。 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已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新陷阱,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北京观察》2012,(4):41-41
正问题与分析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从年龄结构看,以2010年数据为例,10岁以上到4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80.5%,在网民中占据绝大多数。根据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北京市10岁以下网民占0.9%,达到10万人,10至19岁的网民占17%,已经超过200万人。国内社交网络和本地生活门户网站已逐渐发展成为青少年网民网络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做好互联网工作,首先必须做好青少年的网络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大国中自杀率偏高的国家。自杀已在我国人口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尤其在15至34岁青少年的死亡原冈中,自杀更成为第一“杀手”。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指出:自杀率高与我国生命教育几乎是空白密切相关。我国每年约有14万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自杀等非正常原因死亡。如何预防自杀,尤其是预防青少年自杀,是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通过网络相约自杀现象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其一,转型时代的“阵痛”带来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敏感而脆弱的青少年在剧烈变革时期更易受伤害、走上厌世自杀的道路;其二,信息时代互联网普及,网络负面信息会误导青少年悲观消沉、更易走上相约自杀的道路.最后,论文提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IT业的发展,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日益密切,青少年上网热也正在校园内外不断升温,有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上网人数已占网民总数的27%。就像电视等媒介普及初期一样,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媒体刊登了关于上网吧使孩子荒废学业、夜不归宿、偷窃钱财、甚至暴亡的案例。新华社2002年4月报道南昌一17岁学生余斌猝死在网吧的事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南方日报》记者在暑期对一些网吧进行了暗访,发现网吧在上午9点左右即已满座,且大多是青少年。有的人在上网玩“脱衣麻将”。在一位十五…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都穿上了一件具有保护功能的“网络制服”,个体可以只强调权利而淡化责任,网民的这种“匿名制服”心理极有可能导致行为的“情绪极化”和“合成谬误”。因此,对匿名的网民行为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可采取技术调整、网络实名制、网络立法与法律监督及网民自身理性化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网络,触角日益延伸。网民,数量逐渐膨胀。短短几年间,中国的网民规模已成为世界之最,达到4亿之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长大”。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改变了政治生态,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政要通过网络与民众互动。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人大月刊》2007,(8):30-30
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成为一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民意渠道。网民已成为重要的意见群体,中国网民总数2006年底达1.37亿,居世界第二位。网络已成为网民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公共平台。网络民意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复杂性。对这些特性不能简单地颂扬或贬低,而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甄别。政府不能仅仅被动地适应民意,而是有责任规范和引导民意。要从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目前已成为国内互联网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同时也是今年两会代表讨论话题中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并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越来越受人关注的自杀问题为主题,分析了冲动型自杀的流传及危害性,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并希望青少年能够正确地认知死亡,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从而促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正>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世界以其缤纷的色彩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网络作为一种“立体媒体”,因其极大的信息量及快捷方便的操作,已逐步从大中城市走向城镇,从城镇走向农村,逐步走入普通家庭,走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上网己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有很大比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不仅人数众多,而且逐年呈直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自杀已成为美国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近几年已有约7000名青少年自杀,另有400,000名青少年有自杀企图.五年以前,自杀占11-24岁年龄组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而现在已升至第二位.只有事故(一般是汽车事故)比自杀率高.从1970年到1980年,青年自杀人数尤其是白人男青年的自杀人数上升了40%.但是青少年的自杀人数是难以确切统计的.由于怕家里丢人,或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许多自杀事件被死者家人报告为事故.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十几岁的青少年刚刚开始生活,他们迫切希望开始职业生涯并探索与异性的关系.想自杀的只是极少数.令人不安的是,孩子们可能是因为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因此才选择了死亡.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有四个:(1)青春期问题;(2)个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与集体自杀模仿自杀现象是否影响自杀率虽有所争议 ,但模仿能导致自杀、在自杀心理方面具有传染性是得到公认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人们对许多青少年自杀案的分析发现在自杀意向、自杀方式等方面带有浓重的模仿痕迹。许多自杀的青少年 ,都是因为其身边有亲属或同学曾经自杀过 ,而没有亲闻这类自杀范例的青少年往往都阅读过有关书刊 ,对自杀意向及方式产生过幻想。杜尔凯姆认为 ,榜样的感染力足以引起自杀。美国phillpsDP.称之为“维特效应”(德国作家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翁维特因失恋…  相似文献   

15.
当作为网民的“你”成为美国《时代》杂志“2006年度人物”时,当“博客”作为一种时尚风行“地球村”时,我们不得不感慨,网络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令人无力拒绝、无法旁观、无处逃避。面对网络已无处不在这个现实,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便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由于其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人人都是传播者”,普通网民轻松拥有了话语权,通过网络发布对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监督政府和官员,并将官员的腐败行为通过网络向上级机关,直至中央举报,还可在网络上公开官员的腐败“行径。有专家指出,网络监督已成为“草根”反腐败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青少年由于心理困扰而导致的精神分裂、自杀、杀人(甚至有的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投毒、放火等等案例屡屡见诸报端,并已引起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报道,目前全国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已达到1600万人,仅北京地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就达100万人。另据《北京日报》2001年11月26日首次公布的我国自杀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同时自杀已成为中国青少年第一位死因。  相似文献   

18.
“快乐的童年=不幸福的成年”,时下,在教育孩子时执此冷漠观念的已不是少数,虽然教育部门正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然而至少近10年来,由于过高的期望和沉重的负担,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为了所谓“幸福的成年”,相当多的孩子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不仅如此,“童年恐慌”现象也在孩子中蔓延,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伤害他人,甚至导致诸如自杀这样极端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与法制》2013年第5期发表《网络保护立法:实名制下的网络社会》一文,建议立法实行实私制,以利于网络监管。笔者认为,网络实名制可以有,但是,要谨防“误伤”。随着电脑的普及,公民在网络上表达意邮成为主流。然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一些网民存发表言论时比较“出格”,有的涉嫌诬陷、诽谤,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描述网络空间出现的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这一重要现象的基础上,分析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形成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探讨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明确提出消解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网上网下联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