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朴槿惠时期中韩关系经历较大起伏。中韩自贸协定生效曾推动中韩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并使韩国较早分享"一带一路"红利。但萨德问题将双边关系迅速拉入冰点。文在寅在朴槿惠被弹劾之后上任,修复中韩关系、推动韩国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是其急需处理的重大外交问题。朴槿惠的匆匆离任给文在寅政府留下诸多难题,但也留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机会,包括因萨德未完成部署而留下的回旋空间,也包括中韩自贸协定的生效为中韩经贸关系的恢复搭建了良好平台。文在寅就职至今在萨德问题上决策不断反复,非但没有利用时机推动中韩关系缓和,反而使自己顺利履职面临更多挑战,并压缩了韩国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以开阔的视野、全新的思路,果断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新理念,不仅在外交理念上实现了与时俱进,而且大大发展和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外交战略,主导与他国关系发展的总方向.韩国是中国的近邻,"和平崛起"外交战略的提出,对中韩关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韩国近年凭借经济上的崛起,有力地拓展了外交上的雄心抱负。一方面,以美韩同盟为核心,不断巩固韩国的国家安全基础,使之成为其整体外交的根基;另一方面,将中等强国外交作为韩国外交的重要一环,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韩国中等强国外交战略对中国完善周边外交布局、改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运筹大国竞争都有明显的影响。当前如何处理好与韩国的双边关系,既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智慧,也将对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而且半岛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冷战结束以后,中国不仅跟朝鲜保持友好交流传统,而且跟韩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各领域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于萨德问题,中韩关系不仅遭到了建交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也影响了两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如果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韩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对接,那么中韩关系有望发展成为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萨德问题直接对中韩关系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在本质上是美国MD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韩国无意参与围堵中国,但其在萨德问题上的举动实质上等于加入了围堵中国的行列。受其影响,中韩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滑之势,这种局面不符合两国利益,需要尽快找到出口。为此,需要继续加强与韩沟通,同时更要坚定对萨德问题的立场,不断强化国内舆论共识,并采取果断应对措施。韩国需要放弃说服中国的打算,真正朝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从而尽快使两国关系重新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当前,韩国就萨德等问题向中国做出了"三不"承诺,但对此不能盲目乐观,关键要看韩国在处理萨德问题上能否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略论韩中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结论 去年是韩中建交10周年.1992年8月24日韩中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迅速发展,朱镕基总理去年3月28日对正在中国访问的时任外交通商部长官崔成泓说:"建交10年以来,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迅速发展,像中韩关系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各国双边关系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韩国的外交而言,美国处在首要地位,如何经营韩美关系也是历任韩国总统的外交"头等大事"。尽管在政治立场上不那么亲美,但文在寅发展韩美关系的态度颇为积极。不过从其执政百日的韩美关系来看,韩美关系尚未完成大考,安全、外交、经贸领域的挑战依然不少,双边关系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总统双双易主带来变数2017年,韩美总统双双易人,这在以往的韩美关系当中并不多见,也使得两国关系面临很大  相似文献   

8.
中韩关系发展的走向、难点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文在寅总统上台伊始,针对韩国外交深处窘境的现实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外交公关活动,但其外交思路仍以对美外交和美韩同盟为基轴,致力于修复中韩伙伴关系,改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重构"周边四强合作外交"的基础与框架。文在寅总统试图在最短时间内改变当前韩国外交的周边孤立境地,旨在为重新赢得韩国在东北亚地区"中心国家"的有利地位、为进一步争取朝鲜半岛局势变化的自主权和主导权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这牵动着中韩关系发展、美韩  相似文献   

9.
于美灵 《当代韩国》2014,(2):124-128
正2014年6月13~15日,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届中国韩国学博士生论坛"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来自韩国以及北京、上海、东北等地的朝鲜半岛问题研究专家及学者以"中国新型周边外交战略与朝鲜半岛"为主题,从国际政治、外交、经济、历史、文化等视角,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了中国新型周边外交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新型周边外交战略与朝鲜半岛"问题也被逐步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10.
韩流在中国的传播,除了众所周知的中韩两国文化上的亲近性、韩流是韩国国家层面主导的文化输出模式、明星效应等原因外,韩流及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原动力是赋予韩流以强大竞争力的根本原因。韩流在中国的曲线型的传播和中韩关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互动关系。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中韩政治和经贸关系的密切联系,而"反韩流"现象不仅仅是中韩两国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的结果,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双方经济利益和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即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这也成为妨碍限韩流传播发展的重要因素。韩流现象所折射的中韩关系的变化,说明未来中韩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仍然面临着需要克服的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潘忠岐 《美国研究》2003,17(3):52-64
"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及其后续发展彰显了实力与国家安全之间的背离,国际多边主义与美国单边主义之间的对峙成了决定未来大国关系走向和国际体系发展的主要矛盾."美国霸权治下的和平"和"新帝国"论的倡导者主张美国应该通过追求超强实力实现国家安全和世界稳定,应该采取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实现并维持美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应该通过追求国家绝对安全和相对收益为未来世界制定秩序.它忽视了实力上升并不必然带来安全相应增加的历史新现实,而演绎的只是一个现代神话.未来的世界和平,只能是"多边协调下的和平".  相似文献   

12.
13.
今年4月,俄罗斯的中派议员和右派议员联合起来,发动了针对俄共的一次"杜马风波".这次事件说明,俄共同普京的关系已经恶化,中派政党和右派组织开始联合反共,使俄共面临一次政治危机."杜马风波"后,俄共内部矛盾也进一步扩大,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从"进攻"到"防御"--美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角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信息和交流项目引导国外民众和舆论制造者,以提高美国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常设工具冷战期间成为进攻性的战略武器,为赢得冷战立下汗马功劳;冷战结束以后一度被打入冷宫,"9·11"事件后重新得宠,旨在解决"世界为何仇恨美国"的问题,实施对象重点放在阿拉伯与穆斯林世界,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应急性.但布什政府将"先发制人"与公共外交战略并重,发动"反恐"战争,将美国面临的挑战简单归结为与世界的沟通问题,兼之公共外交战略在操作上的文化差异,因而刚出茅庐即遇挫折实属情理之中.如何把危机公共外交转变为平时状态的公共外交战略,是今后美国政府面对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布什主义"的走向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雨凡 《美国研究》2005,19(4):7-24
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是以单边主义、“政权更迭”和先发制人式预防战争为特征的“布什主义”,其目的是追求美国的绝对军事优势和美利坚帝国。本文在对“布什主义”的实质,产生的学理背景和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的矛盾和外部的阻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推测未来几年美国外交政策走向和对中美关系的可能影响。本文认为,布什的美国远比一个新兴的崛起大国更加危险,但“布什主义”的内在矛盾、美国有限的资源和国内政治制度决定了它的前途并不看好。“布什主义”对中美关系影响有限,美国已开始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并试图通过接触,适应日益崛起的中国,保证其对华政策有双重保险。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世纪的交替,暨南大学走过了风雨沧桑的95年历程.在这充满科技和人才激烈竞争的21世纪,暨南大学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华侨最高学府的优势,学校在2001-2015年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突出"侨"字特色,力争把我校建成"侨校+名校"的国内知名大学.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之一的匈牙利被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此后至1947年秋,与多数东欧国家相类似,匈牙利经历了对"人民民主"的短暂尝试。把人民民主制度作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国家形态,在当时是符合包括匈牙利在内的东欧各国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正确选择。然而,随着冷战在欧洲大陆拉开帷幕,匈牙利的"人民民主"道路被迫中断,转而向以苏联为样板的社会主义模式全速迈进。伴随着以高度集权、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苏联模式在匈牙利的全面植入,匈牙利原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一切为其后匈牙利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埋下了深重的伏笔。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als with some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the responses to the terrorist attacks. It criticises some initial Christian responses (in America) as well as George Bush (Jnr)'s self-asserted Christian credentials. The conjunction between business-friendly forms of religion and the religious cloak over a right-wing political stance is presented as an aspect of Bush's "crusade". The paper surveys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itutional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and the emergence of a republican tradition which had pretensions to displace the "moral haughtiness" and insolence of American religiosity. But the "faith-based" legislation favoured by Bush has prevailed in the general judgementalism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in the "security measures" and pro-corporate legislation enacted in 2001 and 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