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GDP“坐九望十”政策对经济的拉动将有所减少,但外需好转和民间投资增长将推动GDP增速达到1096左右,高于2009年增速而继续处于上行周期。  相似文献   

2.
肖俊哲  辛永容 《学理论》2010,(20):56-57
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水平的首要指标,起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衡量地区经济水平那么简单。而是关乎政府官员政绩的“头等大事”,长久以来,各级政府唯GDP马首是瞻,只要是有利于增长GDP的政策就,出台,只要是妨碍GDP增长的,就千方百计阻碍,殊不知,盲目的追求GDP的增长,对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转变增长观念,破除GDP迷信,使我国经济走到正常增长的轨道上来,有着非同寻常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一些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小车也跟着“换届”,或“折旧”变卖,或“下放”下属享用,而新班子则另买新车。“换届”之后“换车”,需一笔巨款开支。这种车随人换的情况,引起群众的非议。如果前任领导的小车确实]日了,坏了,不能坐了,应当买新的。而一些“换届”的小车,一般都与主人一样“四年一届”,才用四年的小车,难道就不能坐吗?不是小车不能坐,而是一些新上任的领导干部,不愿意坐前任的旧车,认为“不体面”、“掉身价”,要换新的才“气派。上任后不愿坐原领导的车子,要更换新车,无疑是铺张浪费、讲排场的表现,是一…  相似文献   

4.
朽木 《民主》2005,(1):41-41
新华社近日发表了一条消息,值得关注,说的是:“廊坊公务员到省城办公不坐小车坐班车/公务巴士4年省下2600万。”想像中的“公务巴士”,奔驰在自廊坊至石家庄的路上,应是一道新景观、好风景吧。最明显不过的“好”,好就好在“省”字上。4年省下了2600万,不是一个小数呵。经济、社会发展了,交往、出行自  相似文献   

5.
刘墉 《党政论坛》2012,(8):43-43
朱老板是有名的火爆脾气,职员犯一点小错,账簿上差几毛钱,他都能花上两个小时训话。所以员工在背后都不称他朱老板,只要一龇牙,说“神经!”大家就心领神会了。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有消息说:近5年,全国共有9743名处 级干部和366名厅局级干部因不称职、不胜 任现职被调“下”。 过去很长时期,对干部基本上是一“包”二“保”:到了某一级别,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有人这样形容,只要政治上不犯错误,经济上不装错兜,生活上不上错床,差不多就能“把当官进行到底”了。结果,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不堪重负。现在,“不犯错误不调整,不到年龄不下岗”的传统终于被打破,干部不再“只进不出”,确实是个好现象。 不过,与干部的“进口”相比,其“出口”未免过小了。以长沙市为例,两年“下”了6…  相似文献   

7.
瞭望哨     
《瞭望》1983,(5)
暂勿“引导” 江西 李沁源 某同志看不惯“大锅饭”,挺身而出,承包一个长期亏损的工厂。果然,一“包”就灵,承包只两个月,实现利润数万元。有关领导闻讯后鼓励他再接再厉,但也有人不以为然,提出要立即把个人承包“引导”到集体承包。 原因何在?无非是怕沾了“个人”边。多年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并不正确的观念,似乎只要是“集体”。就算是“社会主义”,只要是“个人”,就一定是“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有些人在“多做”、“少做”、“不做”的比较中得到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样一条似乎是经验的总结。有了这样的认识,于是就有了“混日子”,就有了“阿混小传”和“阿混新传”之类。“不做”本身就是一错,但也不过是“懒”、“积极性不高”的一种表现,何况还可以说出千种辩解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社会上为什么出现“想当官”、“争官当”甚至“伸手要官”的现象?为什么历来比较热衷于做学问、“成名成家”的某些知识分子,近年来追求当“长”的意识也特别强烈起来呢?九月十四日《经济日报》刊登尚丁的文章认为有三个缘由:一是工资待遇方面。按照目前的工资制度,“升官”就能“发财”,而搞学术却没有那么容易。因此,有些本来有志于专业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也往往被吸引来“争官”了。二是当了官还有其他特殊待遇。例如,行政官员一到什么级,就可以安电话、坐小汽车,在医疗、看文件等方面也有特殊照顾,  相似文献   

10.
你问我的一生象什么吗?象个老是搭错车的旅客:不是时间错了,就是地点错了,或者都错了。七错八错,以致行年六十几,回顾一生,自己都说不清该算哪一号人。比如吧,知识分子臭的时候,我算知识分子;香了,我却不算了。又如,刚赶上考职称这班车,却有一张“60次车”的车票塞到手中——该退休了。 有人说了:“你这家伙可能有奶便是娘,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钻,所以搞得那么复杂”。误会了,朋友。正因为我缺少时下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的伪商品经济意识,又死抱着“为人必须有远大理想”这个  相似文献   

11.
得失寸心知     
从小就一心想当作家,没料到爬了十多年格子后却意外地走上了宣传思想工作岗位,而且干得认真而专注。一些文友碰面就问:“报上咋不见你的作品了?”我说:“搞宣传工作呀。”他们大都不屑:“那有什么意思。”我的回答是“用心一而妙趣生,干咱这一行就别图名图利”。的确,选择思想政治工作就意味着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意味着要坚守清贫与孤寂。一位老宣传曾这样说,搞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在燃烧生命的膏油,去照亮别人的前程。这个比喻贴切而形象。每到年底总结考核时,人家经济部门、业务部门的成绩,一项项硬梆梆的数据、一个个具体的项…  相似文献   

12.
张力 《侨园》2004,(3):38
目前,在众多准备留学的人员当中持“只要能出去就行”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殊不知,这样迫不及待,不认真策划自己的留学计划会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一旦做出了不当选择,“生米煮成了熟饭”,则悔之晚矣!理智告诉我们,留学是一项影响自己未来发展的教育投资,给自己做一个完整详尽的留学策划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袁浩 《党政论坛》2011,(15):64-64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年轻干部走上新的岗位,都想大显身手,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只想“放大火”,而忽视了“备足柴”,就有可能火放了一把又一把,但不是方向“烧”偏了,就是对象“烧”错了,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14.
《瞭望》第6—7期发表的《由“跑”想到了“坐”》,因“跑”而寻“坐”,找到许多下属的“跑”其根源在于某些公仆的“坐”,从而得出“欲刹‘跑’风,必先整‘坐’风”的结论。读罢,觉得文章言之有理,而又感到意犹未尽,故循着这个话题再凑上几句。 某些人“为某种事务”“跑”得不亦乐乎,是因为某些身为公仆的人“坐等”所致。这固然是不错的。不过,细究起来,对这“坐”,尚需作一番具体的分析和透视。某些“坐”者并非都是正襟危坐,常  相似文献   

15.
龟兔重赛与战略运筹。 有一则新寓言故事讲:兔子与乌龟赛跑输了以后,狠狠地进行了反骄破满,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与乌龟重赛一次。赛跑开始后,乌龟按规定线路拼命向前爬,心想:这次我输定了,不过比赛不是目的,只要我尽力而为,赢不赢都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可当它到了终点,却不见兔子,正在纳闷之时,只见兔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乌龟问及缘由:“兔老兄,难道又睡觉了?”兔子哀叹道:“睡觉倒没有,却跑错了路。”原来兔子求胜心切,一上路就埋头狂奔,恨不得三步两蹿就到终点。估计快到终点了,它抬头一看,发觉竟跑在另一条…  相似文献   

16.
谢来 《党政论坛》2014,(12):25-25
“是时候抛开GDP了!”——这是《自然》杂志日前一篇文章的标题。1934年1月,美国商务部内外贸易局向国会金融委员会呈递过去3年的《国民收入报告》,这也被视为GDP的诞生。到今年GDP已整整80岁了。追求GDP增长是几乎所有国家在二战后的政策导向。然而,当今世界与GDP诞生的时代相比已经迥然不同。为此,不少学者开始呼吁,到了给GDP寻找继任者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通过研究发现了经济增长与国民快乐的不一致性问题,即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国民的快乐与幸福感不再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研究显示,在人均GDP较低阶段,GDP的增长使幸福曲线的上升坡度很陡;而到了人均3000至5000美元的水平后,GDP进一步增长并不能带来同比例幸福感的增长.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均出现了这种“伊斯特林悖论”现象,亦有人将其称之为“幸福—收入之谜”.  相似文献   

18.
关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之提出,一个共识是: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以人为本”是与GDP崇拜相对立而存在的,从大方向上说,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确不是抽象的,而是立足于现实缺失的。GDP崇拜确实“归根到底是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是,在中国社会已经发生阶层分化的现实前提下,这一说法还得附加一个判断:即是不是所有人民的利益都同等程度地受到损害呢?不同的判断将导致不同的方针政策的出台。须知,如果只提抽象的“以人为本”,每个社会阶层都会以此而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要求。事实上就有人这样提出…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何时、何地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了“跟形势”这个词.小到一种发式、一款新装、大到一条经验、一项政策,只要成了“形势“便有人乐跟不疲.例如自去年开发区成为“形势”后,便被人们狠狠地跟了一阵,以至于跟出一条又一条或喜或忧的新闻.据《南方周末》载,在西南某市引进工作会议上,市长掷下令旗:凡靠公路的土地一律圈为开发区.国土局长发了愁,圈个牛栏尚且讲究方法,诺大一项工程怎样不划边际?“这还不容易!”市长拉他上了吉普车,一声喝道:“车开到哪、地圈到哪!”结果足足50平  相似文献   

20.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以类比其他理论)的神圣追求——能“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通过“掌握群众”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